教师“双师型”能力建设
“双师型”即既具备职业资格,又具备行业职称或从业资格,同时还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队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订师资建设规划,完善师资管理制度
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双师型”师资建设规划、教师顶岗实践制度及相应实施办法,按照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制订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双师型”师资建设规划要按学年、分部门、分学院、分专业(群)落实到人。顶岗实践制度要与教师的考评、职称评定、“双师型”教师资格颁发、骨干教师评定、行政级别调整挂钩,增强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
不但要引进“双师型”教师,更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而且应以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为主。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先对在校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彻底的摸底,然后根据本校教师的短板,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校发展和专业(群)建设用人需求,确定教师培养的层次,制订多层标准,对不同来源和层次的在校教师开展不同的培训,如学历提升教育、信息化手段教学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科研能力培训、实践操作培训等。主要培养途径如下:
(1)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在职研究生,提升在校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坚决实行青年教师学历提升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对学历较低的年轻教师,尤其是35岁以下的专业教师或专职辅导员,应限定期限要求修读完成硕士学位,如超期未完成应严格追责,采取转岗或解聘措施。
(2)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快步伐晋升职称,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对初、中级职称的教师实行中、高级职称晋升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督促其尽快参与职称评审;对准备参加职称晋升评审的教师,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创造条件(如参加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培训,享受学术假、专职科研岗、访问学者进修等)支持他们尽快晋升职称。
(3)重视专业(群)带头人培养。专业(群)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领域的水平,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制订骨干教师的培养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的骨干教师成才环境。在注重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要根据标准公正地遴选骨干教师,再从骨干教师中按照可行的办法遴选出候选专业(群)带头人,作为培养目标和对象。在专业(群)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适当压担子,明确总体和分阶段培养目标,进行严格考核,积极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安排他们参加学科建设、各种学术会议及专业交流活动。特别是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开展“双一流”专业(群)建设,让纳入“双一流”建设计划的骨干教师更多地承担校内外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任务,更高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造就出一批具有校本特色、行业和地方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
(4)有计划地推出寒、暑假培训计划,合理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5)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考核,通过行业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如建造师、工程师、会计师等证书。
(二)为教师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是教师获得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实践操作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升。高职院校应当在校内外为教师妥善安排实训条件,为教师实训提供可用工位和必备耗材。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是完全独立和分隔的,实验员不愿在课余时间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这无疑限制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应当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千方百计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提升专业操作技能,只有教师技术娴熟了,学生的水平才可能更上一个台阶。
(三)落实教师赴企业轮训制度
要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企业顶岗锻炼,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行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及时熟悉和了解专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情况、工艺技术的前沿动态,熟悉和掌握一线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了解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积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同时,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促使教师深度思考行业发展的问题,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和“双师型”人才转变。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学习一个月,全校所有教师每五年必须在企业轮流挂职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累计不短于6个月。严格执行企业顶岗制度,对没有按要求完成顶岗的教师采取评定为不合格,不予提升职称、不予提拔等惩罚性措施。
(1)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每位教师至少与一家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联系,并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活动。每位教师要与联系的企业技术骨干结为对子,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和科研动态;积极为联系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管理、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将专业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和顶岗实习的时间折算为继续教育学分。
(2)鼓励教师参与技术职务评审。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对高职教师的资格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还必须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和实践工作经历。我国职业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疏通渠道,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本行业相关技术职务和从业资格的评审,并从时间、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这是系统地提升教师“双师”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却受到了多重限制,从报名信息填写、单位资格审查到评审通过后的资格复审,都需要学校有关部门配合签字、盖章,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过于复杂的流程会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依据产学研结合的要求建设和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专业教师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是锻炼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过程。首先,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教学,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示范性操作,教师本身也存在预先实践的要求。通过提前的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事先熟悉实训教学的关键要领,掌握授课内容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其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中必将碰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从而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应用水平,并能及时了解和熟悉生产现场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因此,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抓手来提升师资队伍实训能力,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失为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好同时还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功能,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的鉴定,不仅可以确保受训对象技能水平的可靠性和标准性,并且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硬件、软件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