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库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求
近十年来,资源库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和应用效果显著,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专业群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专业教学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为此,资源库迎来了新的时代和命题,即建设专业群资源库。
(一)需求导向
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更好地满足资源更充分更均衡的需求。从我国专业群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专业群资源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以高水平专业课程为例,2017年国家在线精品开放课程高职院校仅立项22门,2018年入选111门,但位于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河南、浙江,分别占54%、18%和6%,可见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区域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的之一就是支持一批基础优势明显的专业群率先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高水平专业群的优质资源还可以辐射到全国同类或相近专业,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因此建设专业群资源库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从专业群建设的内部环境看,组群的逻辑起点就是要实现群内资源的取长补短。目前专业群内资源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覆盖面过小,现有的127个资源库仅覆盖200余个专业,在全国770个高职专业中占比仅有25.97%。因此,借力“双高计划”的专业群建设,建设一批更高水平的专业群资源库,是一个合适的契机。
(二)标准引领
要建设高质量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首先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标准建设则是当务之急。要在国家现有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的资源认证标准。资源内容要符合“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定位,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以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明确岗位人才所需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其中,构建结构清晰、逻辑紧密、体系完整的结构化课程。[7]从呈现要求来看,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向,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满足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需求;能够在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做到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从资源应用要求来看,要发挥优质资源“能学”“辅教”的功能,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求,评价机制要相对明确,紧扣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及时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深化学分制管理,适应生源多样的要求,探索灵活多元的教学;要加强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激励政策。[8]
(三)技术驱动
打造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满足教育模式升级的需求。“互联网+职业教育”要求升级传统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共建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必备条件。要集聚一批在专业领域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职业院校,一批业内知名专家和高级工匠,发挥相关行业组织、协会、企业、专业群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整合升级作用,吸引与行业、社会资源深度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形成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优质资源平台。
要坚持以用户为本,做到使用便捷、应用有效,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需要;分层建设优质资源,根据不同学习者需要自由组建学习模块或个性化课程;持续优化资源库平台用户体验,满足各类用户深度学习需求,满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需要,有效促进自主、个性化学习。
要坚持人工智能融合,广泛使用VR、AR等最新技术,打通各种富媒体平台渠道,提升不同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开发产业特色鲜明、前瞻性强的教学资源,打造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满足各类学习者在实习实训场所、生产现场和日常学习的使用需求。
(四)应用为本
探索资源交易机制,为资源再生提供充足动力。教学团队在建设和使用资源库的过程中,要做到资源的流通无障碍,知识产权有保障。而调动教师建设和应用资源库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9]。首先要探索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激励机制。各联建单位应加强资源库建设、应用、学习等方面的成果认定,推广资源库在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中的应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报酬,为教学资源在校企之间实质性交易和流通提供指导。其次要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紧密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开展资源库学习成果相互认证、积累与兑换工作;探索基于课程或模块的标准化认证体系,建立校际、校企、行业之间的学分互认、培训成果互认制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此要建立资源交易机制,借鉴资本市场成熟的交易机制,围绕资源交易规则、保证措施、定价规则和技术实施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尝试。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学分互认等方式探索虚实结合的多样化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