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的发展历史

二、专业群的发展历史

20年来,我国高职专业群政策经过了由试点、普及到优化的建设历程,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高职专业群“试点”建设阶段(2006—2010年)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院校,进而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2006年11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从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培养、实训基地或车间建设、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入手,形成500个左右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以期提高示范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截至2010年,我国先后完成了三批共440个重点专业群的“试点”建设。由此,伴随着示范院校的带动作用,专业群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未来方向。

此阶段的政策导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一步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与此同时,2006年11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及时追踪市场需求变化、毕业生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并通过重点专业群体系建设,覆盖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其次,以投入导向的方式系统提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任务。2007年6月印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费、课程建设费、师资队伍建设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费,进而明确了高职专业群的建设方向。《实施意见》中也详细指出,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4000种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研制并推广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由重点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三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提高。该文件还确立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内容。[12]

(二)高职专业群“普及”建设阶段(2010—2014年)

2010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推进通知》)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提出要在全国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012年6月,经过审核与确定,全国共有969所高职院校纳入了行动计划。由此,“以重点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基本覆盖到全国所有高职院校。

此阶段的政策导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确定以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作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行动导向。教育部于2011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在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行动导向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围绕国家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合理确定专业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地方及行业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并鼓励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次,明晰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能力的原则与内容。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指出,应坚持服务和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区域特色与行业统筹相结合的原则,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建设教学团队等措施来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而《推进通知》中也提出应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来调整专业结构、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产业能力。[13]

(三)高职专业群“优化”建设阶段(2014—2018年)

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进而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015年7月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亦指出应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依托重点专业(群),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由此,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开始步入动态调整的“优化”建设阶段。此阶段的政策导向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明确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把招生计划及其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等指标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基本依据。

其次,进一步明晰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实施策略。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2016年12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加强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并建设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

最后,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诊断与改进制度。2015年6月下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指出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并试行专业诊改,通过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2015年12月,《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印发,指出应从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诊改、课程质量保证等三个角度保障专业建设质量。[14]

(四)“双高校”建设阶段(2019年)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有关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文件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了具体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文件明确指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各校应“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至2019年6月,“双高计划”已经在全国深入启动,各省依据本地情况,坚持质量为先、扶优扶强的遴选原则,公布了本省的“双高”院校,并将建设基础好的院校和专业群上报至教育部。列入国家“双高计划”的院校和专业群,将得到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建设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全国各职业院校通过“双高计划”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高水平专业群对院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围绕专业群建设的改革行动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