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任务及措施

五、任务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任务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聚焦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智能化技术在民政信息及智能化领域的应用,发掘专业群共性,充分共享资源,制订适应智能与信息化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表6-49)。

表6-49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任务

任务二:构建慎行、敬业、诚信、勤奋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根据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岗位的特点和任职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慎行、敬业、诚信、勤奋的职业素质。通过设置德育课程模块,培养学生慎行、敬业的职业道德;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工单式、任务式管理,培养诚信、勤奋的职业工作作风;通过在课程考核的评价中融入素质评价机制,促进职业素质内化,形成慎行、敬业、诚信、勤奋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表6-50)。

表6-50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任务

任务三:创新校企交替轮训包班制技术技能培养模式

根据信息及智能化产业领域岗位特点,构建“四个双重”,即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工程师),企业工程师有双重任务(工程师、教师),系主任有双重责任(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通过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分阶段承包一个教学班的全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以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表6-51)。

表6-51 技术技能培养模式创新任务

任务四:探索“四个跟随”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四个跟随”,即专业跟随企业走,课程跟随岗位能力走,教材跟随任务项目流程走,教学跟随生产过程走,形成人才培养校企共同体,以试点为引导,探索不同类型的订单班培养形式(表6-52)。

表6-52 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任务

续表

任务五: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结合信息及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开设企业沙盘创业课程和学生创客活动课程,将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表6-53)。

表6-53 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

(二)课程体系

任务一:构建逆向循环式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信息及智能化技术应用服务民政信息及智能化领域节点岗位的任职要求为起点,逆向倒推出各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建立专业群共享课程、精确对接产业节点的专业方向课程和满足学生职业迁移的专业群内互选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变化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岗位—课程—岗位”逆向循环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和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表6-54)。

表6-54 逆向循环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任务

任务二:开发基础相通、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共享课程

充分发掘共性,按照基础相通、资源共享原则,依据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共性要求,遵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开发民政工作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民政服务智能化技术基础、IT技术基础3门专业群共享课程,按照形式上碎片化、内涵上体系化的原则建成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课,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岗位安全准则和诚信、勤奋的职业素养(表6-55)。

表6-55 专业群共享课程开发任务

续表

任务三:按照核心分担原则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对接网络技术服务、软件技术服务、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服务等领域职业岗位专项技能要求,每专业(方向)建设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形式上碎片化、内涵上体系化的原则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岗位安全准则和诚信、勤奋的职业素养(表6-56、表6-57)。

表6-56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一览表

续表

表6-57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任务

任务四:按照拓展互选原则建设专业群互选课程任务

根据职业岗位迁移路线,建设园区网络组建技术、网页设计美工基础、安卓开发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企业信息化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讲座、人工智能技术讲座、触摸屏编程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讲座等10门专业互选课程,按照形式上碎片化、内涵上体系化的原则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表6-58)。

表6-58 专业群互选课程建设任务

任务五:基于数字教学资源创新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依托已建设的仿真实训平台和所开发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完善专业群数字教学资源体系。推行信息化教学方式改革以及MCLA教学法、workshop教学法、角色翻转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表6-59)。

表6-59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任务

(三)教学团队

任务一:创建民政信息化技术应用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根据民政工作信息化技术应用需要,组建跨专业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1个月的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定期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获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表6-60)。

表6-60 民政信息化技术应用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创建任务

任务二:创建民政智能化技术应用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根据民政服务智能化技术发展需要,组建智能化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基层民政智能化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心(表6-61)。

表6-61 民政智能化技术应用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创建任务

续表

任务三:名师大师行业引领能力培养

以民政行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专业群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为基础,在专业群协同创新研发中心设立3个大师座席,领导教师协同创新研发团队,针对信息及智能化技术在民政领域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与行业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不少于3项,形成项目成果不少于3项,并在民政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服务等领域推广应用(表6-62)。

表6-62 名师大师行业引领能力培养任务

续表

任务四:提升专业群带头人影响力

培养3名专业群带头人,立足已有的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领域应用研发优势,面向民政基层社区、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等领域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项目不少于3项,形成项目成果不少于3项,通过专业群前沿领域技术应用研发服务,带动专业群整体的建设和发展,促使专业群带头人在行业内建立较大影响力,并有一定国际知名度(表6-63)。

表6-63 专业群带头人影响力提升任务

续表

任务五:提升专业带头人领导力

围绕民政信息与智能化服务每专业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组织专业建设,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研究和专业团队建设,增强专业指导力和领导力。支持专业带头人承担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以及与行业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应用服务,形成行业影响力(表6-64)。

表6-64 专业带头人领导力提升任务

任务六:提升骨干教师能力

通过制定相关遴选和管理制度,为骨干教师科研教研创造条件,以提升其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打造能够胜任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满足校企交替轮训的包班制技术技能培养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活力的骨干教师群体,带动教师团队质量整体提升(表6-65)。

表6-65 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任务

续表

任务七:跨专业教学团队协同创新

依托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形成跨专业的群内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康复辅具产品、公益性社会服务信息产品等开发与技术服务,并在民政行业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应用成果(表6-66)。

表6-66 跨专业教学团队协同创新任务

(四)实习实训条件

任务一:构建四个层次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瞄准信息及智能化技术应用服务领域产业节点岗位能力需求,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遵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包括校内教学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集中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四个层次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层次化、能力递进使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表6-67)。

表6-67 四个层次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任务

任务二:建设校企共用、四维两化的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依托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计算机物联网应用技术校内实训基地、湖南省软件技术生产性实训(教师培训)基地,根据网络及软件技术服务、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生产流程,按照“教学、实训、研发、生产”四维一体,“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的指导思想,建设软件技术校内实训中心和智能化技术校内实训中心两个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在功能上,便于教学功能发挥,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便于开展专题技术训练和职业技术培训;在布局上,便于协作学习(表6-68)。

表6-68 校企共用、四维两化的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任务

任务三:建设万物互联、三个层次、十四项关键技术的校内实训室

从万物互联、三个层次、十四项关键技术出发,设计校内实训室体系架构,着眼于充分体现互联网+技术应用目标,建设44个校内实训室、20个校企共建共用项目工作室以及2个大学生创业中心,在规模上,确保所有专业课程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表6-69)。

表6-69 万物互联、三个层次、+四项关键技术的校内实训室建设任务

续表

任务四: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对接在网络及软件技术服务、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服务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在巩固和完善已有实训基地基础上,扩大合作面,深化合作层次,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重视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将实训基地的拓展、管理、评价机制规范化(表6-70)。

表6-70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任务

续表

(五)服务能力

任务一:社会培训

依托全国民政信息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湖南省软件技术生产性实训(教师培训)基地,面向网络技术服务、软件技术服务、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服务等领域,针对数据中心、云计算等业内新技术、新规范、新流程采取在企业办班等形式组织专业培训;针对智能产品使用等公众新需求,采取在线学习或现场咨询指导等方式开展面向社区的社会培训(表6-71)。

表6-71 社会培训任务

任务二:辐射示范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高职衔接试点、中职师资联合培养、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组织同行专业建设研讨会等活动形式,总结推广专业群建设成果,带动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发展,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在行业推广(表6-72)。

表6-72 辐射示范任务

任务三: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

在民政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开展网络技术服务、软件技术服务、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服务,每年完成企业技术研发项目1项以上,新技术应用推广2项以上,技术服务收入年到账经费30万元以上(表6-73)。

表6-73 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任务

任务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瞄准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领域国际领先企业及技术,引入国际领先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学习体验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表6-74)。

表6-74 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