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概念辨析

一、专业群概念辨析

(一)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以及市场化就业机制逐步形成、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出现的时代产物。

21世纪之前,专业群在我国鲜少被提及,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约500个专业群,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性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这不仅在高职院校中掀起了一股专业群建设热潮,学术界也广泛开展了专业群研究。其中,专业群作为一种新概念,该怎样表述就成为业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此,对于专业群概念的理解、界定、阐释通常也来源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实施和实践。

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专业群的定义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专业群是一个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8]

专业群是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9]

专业群是选择各院校的重点专业或优势专业作为核心或龙头专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10]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11]

综上意见,我们可以把学者对专业群定义有代表性的表述归纳为“相近论”“合力论”和“核心论”。从相关论文引用的频率看,对“相近论”的认可度比较高,影响面比较广,居主导地位。“相近论”强调专业群内各专业行业基础和学科基础的相近性,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或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着眼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延展性。“合力论”认为群内专业可以跨二级类,是否相关并不重要,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围绕某个行业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为企业提供打包式的人才服务,降低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核心论”强调对其概念的理解包括两个具体层面,一是核心专业的确定,二是群内相关专业的选择。“核心论”有“单核心”“双核心”之说。顾名思义,所谓“单核心”就是一个专业群只有一个核心专业,“双核心”即一个专业群有两个核心专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求突出专业群发展的优势,具体体现在: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集群效益;柔性化管理与组织,提高专业适应性;品牌培育与形成,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外溢效应,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与创新发展。

当然,研究中还有的把专业群视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教学单位。也有的把专业群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即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显然,专业群的两种组织方式都有实际意义,但概念所指的对象和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侧重于资源的组合,后者则希望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培养。

总结我国多年专业群建设经验,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本书认为:专业群是指按照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原则,由一个或多个核心或骨干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组成,并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专业集群。

(二)专业群三大要素

无论如何定义专业群,以下三大要素都是其核心。

(1)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依据,脱离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既没有生存的土壤,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工作要素的联系,“不论哪种成分的职业能力,都是在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要素之间形成的联系”。工作要素由工作的设备、对象、关系组成,包含工作要素的工作情境是职业能力成长的环境和基础,这是解释职业教育为什么必须校企合作,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优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

(2)专业群内必须要有核心或骨干专业。任何专业群,其内部都必须有1~2个核心专业或骨干专业,以引领或凝聚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专业群内如果没有核心或骨干专业,就会“群龙无首”,无法实现集聚,而集聚性又是专业群最基本的属性,专业群正是通过集聚性才得以实现1+1>2的效果。为此,核心或骨干专业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条件。教育部、财政部等在全国高职院校开展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中职院校开展实施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这两个计划都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专业上,加之教育部在全国各省市开展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中职重点专业、精品特色专业建设,各职业院校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精品特色专业,从而为学校专业群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校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或骨干专业,都有专业建设的领头羊。

(3)由若干个相关专业组合而成。相关专业的选择是专业群设置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关于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选择和做法有以下不同点:第一,从基本技能培训与实训资源共享的角度,主张将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专业组成一个集群。专业群中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且专业群中各专业方向面向的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来划分。

第二,从基础教学以及师资资源共享的角度,主张将学科基础相同或者说同一大类的若干专业构建成一个专业群。如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础的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设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施工类专业群;以化学、水力学为基础的制冷与空调技术、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等。

第三,从毕业生就业迁移能力、提高专业与产业适应性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角度,主张专业群的调整和布局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区域内重点发展行业和产业为出发点,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针对其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等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与该专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