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基础与定位,以及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特点、所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范围,决定了该校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群的组合方式以及核心专业的设置。因此,专业群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与水平等则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一张“施工路线图”,确定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培养方法、毕业的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各类教育教学评估的重点,也应是专业群建设评价的重点。而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与长效运行,有赖于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承载着“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总和。传统的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强调针对性,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有所改进,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柔性化”和“可拓展性”,使之具备更强的适应性,能适应群内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整体建设而言,各要素的可选择性、可发展性深刻影响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训体系建设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学会学习、拥有技能、学会做事、富有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因此,建设贴近行业一线的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具备专业实际操作的条件,是高职教育实训体系必备的要素。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专业群建设应围绕某一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大规模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职业教育资源库、线上线下结合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资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专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课程标准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课堂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虚拟实训中心、数字图书馆等综合信息化资源平台,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
(五)“双师”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双师型”教师的个人水平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核心与关键。因此,每个专业群都必须具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水平高超、师德过关的教师队伍,尤其要具备一定数量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专业群管理要素包括支持、维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总和。传统的高职院校专业管理通常由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系)三个层次来组织实施。但是,对于高职专业群建设与运行而言,这种专业管理格局存在诸多局限性,不能适应现代高职专业群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应当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要求,进行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教学组织,提高专业群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索和开发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创新传统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