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多样化、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天下”,既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改革工作的战略重点。构建多样化、开放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肯定职业教育的贡献,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有力的外部支持。[2]

(一)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

在教育体系内部,需要打破重视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精英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总体格局,给予职业教育更加公平的竞争空间,为职业教育提高自身层次提供通道。提高职业教育地位,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效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对应和沟通的方式,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证书对应和沟通的制度框架,这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制度。传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制,是由政府提供的“供给驱动型”,这种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应当朝着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参与的“需求驱动型”发展,将“学校教育模式”转变为“企业教育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造职业教育的师资。

要培养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应从根本上矫正应试教育和唯学历的弊端。中国教育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应从追求和重视学历转变为重视能力为主;逐步将主要面向青少年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转变为面向所有人、多样化、非学历的教育为主,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为此,职业教育需重新进行定位,应做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形成尊重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风气,承认职业教育的价值,建立促进职业教育高效发展的制度保障。只有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让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更多的机会,才能让全社会形成更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来,职业教育才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培养出人才。

(二)建立跨部门的职业教育师资管理机构

“中国制造2025”需要更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只有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产业,具备进入企业必备的技能。

打破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和协调机构,以及由行业、企业、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单位共同组成职业教育审议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解决资源分散、各自为政、教育与市场脱离的弊端。改变目前的职业教育授课模式,多方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意见和指导,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