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飞跃。“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有较高理论素养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制造2025”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对当前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应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依据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模式、方法、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以提高人才输出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入地掌握和了解制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密切关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依据专业对接企业岗位,课程对接企业操作技能,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伴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的速度大大加快,制造业相关企业对单一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缩减,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的相关数据,2011—2015年,我国高职院校制造业专业年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次。虽然大多数的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已拥有与制造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但大多数获得的是低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高层次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比重不到10%。因此,从“中国制造2025”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应对,及时坚持自身办学特色,适时调整办学重心,从注重办学规模转变为重视培养质量,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供应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二)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凸显“专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人才输出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制造业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从过去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转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使输出的人才具备在产品制造的设计、开发、调整及维护等各个环节,将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充分融合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协调普适性的人才培养与注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的矛盾。构建高职院校普适性人才培养体系,关键在于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发挥专业标准、行业标准在专业结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则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出发,在完成普适性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出了新要求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突破点,是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集中各种社会资源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这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目前以上领域人才的培养规模、数量仍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从学生规模的统计数据来看,制造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逐步缩减,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计划在2019—2020年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此举将在数年后有效缓解制造人才的缺口。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实际需求,必须下大力气努力培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各方应统筹规划,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完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适量扩大高校制造类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做好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院校的转变,加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从而进一步增加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提高培养质量。
(四)对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提出了新要求
高端技能人才的支持,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阶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推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在本科层次建立办学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强调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只是教育类型的不同,而并非层次上的区别。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院校的转变并不一定要通过行政命令来强制实施,相反,要根据当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合理引导,让高校进一步发挥其在当地制造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其次,引导一批条件成熟的普通高职院校晋升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当前虽然已经有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朝职业应用方向发展,提高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让一些师资力量较强、硬件水平达到专升本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任,完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再次,推进普通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共同合作,实施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长和优势,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水平。与职业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理论水平上更胜一筹,而职业院校则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院校联盟进行合作办学,更有利于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互通有无,为“中国制造2025”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最后,努力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打通上升渠道。发展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技能为培养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主要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从而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多层次培养体系的完善。
(五)对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开放性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以制造体系的创新为主线,推动我国制造业水平整体提升,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建设融通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及时了解制造业的需求方向,促进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实现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办学方式上,要增强制造企业的主体意识,提高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程度,改变以往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职业院校“一头热”现状,加强企业岗位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完美对接,使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以往“专业性”“职业性”“就业性”的局限定式,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束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更加重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职业教育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