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程度较低

二、企业参与程度较低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高职院校热衷于校企合作,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则并不高。虽然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签订协议构建契约式合作方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实训场地,为专业(群)设置、课程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咨询,但企业并没有真正以主体地位参与到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与“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代职业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的人才,这是与普通教育培养的知识型人才最大的区别,同时也决定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深入行业一线的实践教学。人才的成长依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同时,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在学生实践学习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培养,安排实习岗位和足够的实习工位,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参与度,并提供一定的工作报酬。综合来看企业付出了较高的人力、物力、场地成本,但却面临着无利可获或获利颇微的尴尬境地。企业的本质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生产经营场所,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必然会关注成本的投入与经济收益,如果企业无法在校企合作项目中获得所需的相应回报,必然导致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学生一线实习的学习效果,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