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今这个“云物大智”蓬勃发展的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正在越来越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的广泛推广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并且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的经济体。现代职场对人才的“互联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迎合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首先,针对正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传统产业,要培养适应其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次,面对被“互联网+”催生的新兴产业,职业院校需应势而动,对专业群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为新兴业态的发展提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总之,职业院校要为“互联网+”新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打破封闭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藩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所需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理念、专业(群)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训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遵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互联网+”思维方式及工具嵌入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提供充足的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培养“互联网+”思维
高职院校在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尊重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互联网+”教育发展思维,紧密围绕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互联网发展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科学树立“互联网+”人才培养理念,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运用和依靠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发展大潮中占据主动权。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应妥善处理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主体建立可靠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整合内外资源,共同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在“互联网+”社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网络教学能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管理信息化。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行为特点、偏好和学习习惯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画像”,全面掌握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差异,使高职院校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和指导,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目的。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授和课堂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课和接受知识,而“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需求与传统教育产生了背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职责,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新型的教育模式,如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职业教育资源库、微课、直播课、翻转课堂等不断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传道”和“授业”基本职能,更加侧重于发挥教师的“解惑”职能,此外还增加了“激趣”职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第一,教师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构建与学生互利共生的新型职业教育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托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实施差异化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切实转变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工具与学生形成更顺畅的沟通,促进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第二,革新教育组织形式。在“互联网+”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已经呈现出一种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发展趋势,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比教师更加愿意接受“互联网+”教育形式。“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定制化、分散化学习需求成为现实,这种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行政班级为授课单位的课堂组织形式。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加快教育形式改革,推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向个性化、开放化和多元化发展。
第三,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恰当的方法是实现高效目标的重要保证,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则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直接影响着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凸显,加快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刻不容缓。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库、精品课程、慕课等“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可充分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第四,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充分的情况还十分明显。中西部、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水平还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地将高水平职业教育资源引入相对落后的地区。相比于传统的支教、对口援助等手段,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模式无疑是一种投入最小、回报最高、见效最快的方式。
(三)构建动态化、信息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加快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升级,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手段,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将互联网技术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打造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产业信息化升级的需求顺利对接。以“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纯专业(群)知识传授,还应注重专业群内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部分,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拓宽其思维和视野,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着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在线学习能力,适当增加在线课程的比例和数量,拓宽通识课程的使用广度,提高专业网络课程的适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最大化地发挥互联网课程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方面,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学生实践操作“看不见、摸不着、难再现”等问题。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沉浸式虚拟操作环节,减少学生实习成本,也防止部分专业的实习危险和职业病的发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实践课程学习,还能有效减少耗材的使用,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全国通用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践操作还能及时收集学生操作信息,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生操作过程,快速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四)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高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教师通常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平时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赋分和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评价结果不全面,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平台和学习途径日趋丰富,教师在很多教学环节中没有与学生面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熟悉,评价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学习平台的评价方式也日趋完善,大多数平台具备自动评分、记录学习轨迹、记录平台互动次数等功能,这些信息化手段可以为教师评价提供相对较为完整的数据链,为学生评价提供依据。
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也可以对教师、院系、学校进行评价,这也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了更多的信息收集途径,可以为制定政策和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