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与薪酬激励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靠宣传教育,更要靠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升高职师资管理制度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内部潜能和工作热情,有效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为高职院校高效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一)建立引导性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基本原则,是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重要基础。要全面执行高职院校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起能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人才利用的生机和活力。深化院校内部收入分配改革,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奖优罚劣的薪酬分配制度,使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职业等级、个人贡献相挂钩,实现职位能上也能下、岗位可进也可出、待遇能高也能低、优绩优酬的良性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提倡科学用人,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倡导人才创新,在创新过程中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为人才提供施展其才能的舞台,营造一种乐观、积极、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制订奖励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力求使更多高职教师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1)在职称评定上,对“双师”素质教师予以适当倾斜,对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依据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第二个职称,也可依据有关规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性。
(2)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按等级实行奖励。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和进修,积极参加生产实训和企业挂职锻炼。
(3)要提高“双师型”教师津贴标准,并执行动态性管理,完善津贴细则,优化院系分配制度。
(4)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审、选拔培养专业(群)带头人、国内外培训、出国进修时给予优先政策,把教师的工作业绩作为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按年度处理和淘汰不合格教师。
科学的激励制度能提升团队的竞争精神,能够营造出一种良性竞争环境,促进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在良性竞争性的环境中,职业院校教师会感受到环境带来的工作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正如麦格雷戈所说的那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构建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评价机制
评价与考核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竞争与激励机制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年度考核目标与常规考核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执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短期考核与中长期考核相结合的制度,目标到人,全员考核。在评价考核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避免东拼西凑,避免制度之间的矛盾,规避人为因素影响,尽量简化操作过程。坚持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业绩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为辅,千方百计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要把行政考核与业务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共同参与,尽量降低和减少个人情感因素对评价考核结果的影响。
考核和评价要突出针对性,即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实际情况,突出校本特色,注重实际成效。比如,在起草教职工管理制度、职称评聘细则、收入分配等制度时,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制度建设与高职教育的使命、性质、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脱离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盲目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
要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需定期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助力校企合作高效运行。按年度将校企合作项目目标纳入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各专业(群)、专业教师的年度考核管理中。各教学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
(三)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需要各级领导和单位高度重视,要增强“发展教育,教师为本”的观念,各职能部门要充满热情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要形成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主动关心教师成长,积极为教师提供优势服务。高职院校领导干部要建立与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经常性联系和交流的制度,做到知人、知心、知情,把拴心留人工作执行到底;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经常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与其他院校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为教师的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要完善高职院校教代会制度,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思想,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充分发挥教师民主监督的积极性,维护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良好气氛,落实“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政策,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案例分析
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典型案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按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各专业发展规模的需要配置教师资源,通过引进、外聘优化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专业结构,通过培养、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研科研能力,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扩大其在湖南省内的影响力。
任务一:创建现代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图4-1、表4-1)
图4-1 专业群现代商务协同创新中心示意图
表4-1 创建现代商务协同创新中心
任务二:大师行业引领能力建设
聚焦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领域创建创意创新工作室、创业工作室和商务策划工作室,制订3个工作室工作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服务,指导专业群建设(表4-2)。
表4-2 大师行业引领能力建设
任务三:专业群带头人影响力提升
制订专业带头人提升计划,提供经费支持,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国外访学、国内访学、行业挂职等途径培养选拔各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表4-3)。
表4-3 专业群带头人影响力提升
任务四:专业带头人领导力提升
各专业选拔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其专业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通过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重新制订适应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在各专业领域领先的项目成果,突显本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专业带头人的领导力(表4-4)。
表4-4 专业带头人领导力提升
续表
任务五:“双师型”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培养骨干教师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岗位,以及商贸服务中的会计、税务、外贸、营销、商务秘书等具体服务领域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在这些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开展具体的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实现转型提升。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业务骨干担任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承担课程教学。在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班班双导师,时时通市场”(表4-5)。
表4-5 “双师型”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任务六:跨专业协同创新项目
跨专业组织教师团队与行业合作,针对现代商务服务业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课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并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表4-6)。
表4-6 跨专业协同创新项目
【注释】
[1]郭振校、周素欣:《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卷宗》2014年第4期。
[2]黄胤琛:《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D学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