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业群的类型
专业群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主要从专业结构的角度把专业群划分为双核心型、单核心型、骨干辐射型和协同(合作)发展型等四种类型。
(一)双核心型
双核心型专业群有两个核心专业为引领,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模式。这种专业群发展模式会形成两个关联性强、相互依赖的核心专业。核心专业之间形成相互竞争,能够相互带动,内动力强,建设效果一般非常理想。由于平衡发展的需要,专业能够共同发展,避免核心专业独占资源、非核心专业动力不足而发展滞后的现象。这种专业群发展模式的不足是教学资源容易分散,而且由于竞争的存在,容易产生矛盾,需要经常进行协调和沟通,充分发挥双核心的独特优势,保持专业群发展的长盛不衰。双核心型专业群的构建要求比较高,在高等职业学校比较难以形成(图1-1)。
图1-1 双核心型专业群结构图
案例分析
双核心型专业群典型案例分析——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双核心型专业群为例[15]
依据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按照对外形成服务流、对内构建专业链的思想,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服务学院将8个经管类专业集成在一起,形成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专业链,并依据专业间的关联性,构建经管类专业群,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特色课程,形成了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价值链构建专业链的结构建立了专业群建设平台(图1-2)。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通过专业间的整合与融通,实现资源共享,使专业能够共享公共资源,产生外部经济,降低成本,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专业群以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为核心专业,分别形成信息技术服务子专业群和商贸与管理子专业群(图1-3)。
商贸与管理子专业群承担为顾客提供实体服务的任务,信息技术服务子专业群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群的建设及能力的提升。
利用平台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将“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真实的运营环境全程引入教学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螺旋式循环递进认知,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以商业价值为设计基础,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商务项目的调研、设计、实施、运营、总结等环节。打破专业界限,强调专业之间协同,专业与岗位需求协同,按照实际应用,安排不同专业学生扮演不同岗位员工,根据真实岗位需要进行教学指导,构建“真实情景、循环递进、协同集成”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图1-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平台
图1-3 依据专业链构建的经营类双核心型专业群
打破专业界限,撤销教研室,将职能管理与项目化管理融合起来,以电子商务为重点专业成立信息服务技术教学事业部,以物流管理为重点专业成立商贸与管理教学事业部,事业部履行行政职能,倡导平行资源整合。各个专业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实行专业负责人制,教师按照自己的学科领域和专业倾向与专业负责人双向选择组成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深化学校与行业典型企业合作,把握专业发展的脉络。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金蝶软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金蝶讲堂”,聘请金蝶软件公司高级实施顾问为本专业群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和IT理论课程授课;与华东最大的灯具连锁企业南京创一佳集团合作成立“苏明学院”,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方向与连锁经营专业纳入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合作开发相关课程;与深圳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物流信息化研究中心”,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物流信息化实训平台;与中国电信天语呼叫合作成立“南信呼叫中心”。
(二)单核心型
单核心型专业群内只有一个核心专业为引领,其他相关专业以其为中心集聚在一起,并借助其品牌、市场、师资等各种优势,引领整个专业群的稳定发展。单核心型专业群只有一个核心专业,这个专业犹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占有大量资源,优先发展机会多,承担带领非核心专业发展的任务重。[16]但与双核心型专业群相比,这种专业群内部竞争不足,资源分配容易不均衡,专业平衡发展的可能性小,如果共享机制不健全,会形成一方独大的局面,从而降低了专业建设的效率。为此,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来看,单核心型专业群的引领作用要求更高。由于专业实力的局限,单核心型专业群在目前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图1-4)。
图1-4 单核心引领型专业群结构图
案例分析
单核心型专业群典型案例分析——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群为例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多年来都紧跟市场需求,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新增专业。学校根据数控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以数控技术专业为重点进行建设,带动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其他几个专业的建设,已形成了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支撑的数控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探索开发工学结合的职业核心课程,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课程提前了解学生,使人才的选择更有针对性。
第二,积极探索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向,组织定向教学班,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培训教材,改造现有课程,聘请企业专家举办技术讲座,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和考核学生。
第三,导入双证书认证体系。在教学改革中,根据《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标准》《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等行业证书认证体系的认证标准,对数控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将相关的认证标准引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使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骨干辐射型
骨干辐射型专业群是内部没有核心专业,但有一个或若干个专业办学历史比较长,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师资力量比较强,教学基础条件比较理想,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文化积淀,在相关行业企业中和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辐射相关聚集专业,并带领其共同发展。这类专业群的建设策略是继续加大投入,尽快使骨干专业升级为核心专业,与此同时,尽量发挥骨干专业的辐射作用,通过共建共享,推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图1-5)。
图1-5 骨干辐射型专业群结构图
案例分析
骨干辐射型专业群典型案例分析——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单核心辐射型专业群为例[17]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学校背靠行业的优势,以及学校在云南机电行业及其相关专业研究和教学历史中所积淀的优势资源,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带动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发展(图1-6)。
图1-6 经管类单核心辐射型专业群
第一,确定专业群建设目标。构建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体系。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对整个专业群建设发挥引领和拉动作用,支持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为专业群建设提供资源共享和支持条件。
第二,资源共享。利用现有专业的相关性,合理使用教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保证设备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采用与企业共建的形式,形成专业群实训教学大平台。专业群内专业教师具有相互兼容性,能发挥现有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和“双师”优势,在专业群内灵活调用、合理配置现有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同时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使用率。
第三,课程建设。利用专业间的相关性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经验,指导其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共建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
(四)协同(合作)发展型
协同论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协同的特征是合作与自我组织的科学性,其共同属性是协同的主体系统由不同的下级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中的各要素产生互动,继而形成复杂的、开放的非线性系统。
从协同系统论角度来看,专业群是学校系统中的子系统。[18]因为协同发展型专业群中缺乏核心专业引领,所以我们把这类专业群看成“松散型横向一体化战略联盟”。这类战略联盟,运行的基本规则是目标统一,主体独立,资源共享,管理协同。组建这类联盟是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专业在不打破原来的人员隶属关系、维持原有组织稳定性的基础上,围绕共同的重大项目或课程,把相关的专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可持续的有效合作,以达到“集聚、共享、互补”之效果,形成专业协同发展型专业群,应对既没有核心专业,也没有骨干专业,但又要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一现状,所采取的特殊应对措施。这类专业群因为主要面向新兴产业,群内的专业普遍比较新,所以学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由于缺少龙头专业的引领与辐射,群内专业建设的起点会比较低,凝聚力会比较弱,但优点是资源分配会比较均匀,共享程度也会比较高,专业建设的热点比较多,当各种社会任务接踵而来,专业发展速度比较快,社会影响会迅速得到扩大(图1-7)。
图1-7 协同(合作)发展型专业群结构图
案例分析
协同(合作)发展型专业群典型案例分析——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为例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是围绕沈阳北方重工集团(简称沈重集团)的岗位需求,组建企业班,并将相关专业整合后,构建的专业群。因为工程对象相同、技术基础相近或学科基础相似,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就相同或相近。从2006年起,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与沈重集团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培养焊接、材料成型、锻造、热处理等岗位的技术技能骨干,取名为“沈重班”,实施“订单式”联合培养。沈重集团从入学新生中选拔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作为“沈重班”的学员,同时成为沈重集团预备员工。[19]
“沈重模式”的实践:沈重集团在教学中注重企业文化教育,通过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岗位能力,传递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使命感和企业行为规范,并由此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在构建过程中,按照工艺流程的先后顺序,从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出发形成专业群。
专业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利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经过三年“沈重模式”实践,收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已有130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成为集团技术、技能骨干。目前,高职院校工艺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主体基本上都类似于“沈重模式”,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促进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一定程度上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
专业群开放与资源共享:专业群内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相互补充,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可以不断整合优化,大大节省了教学单位在师资引进和培养上的支出。同时,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相似或相同,基本可以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这样就可以充分整合实训资源,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进而降低实践教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