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化协调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柔性对接职业能力
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开发是以专业群课程平台为依托进行开发和构建的,主要包括底层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中层分立专业群课程、高层专业群互选课程及跨专业综合实训三个层次,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充分考虑增强学生迁移岗位的能力。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后,还要通过调研、归纳、排序等程序进行完善,依据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对专业群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开发群内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包括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层面。首先需要通过专业(群)调研,确定该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就业岗位,聘请行业协会、企业及其他院校专家召开研讨会,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特征,明确完成岗位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
(2)依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总结、归纳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通用基础能力和共同专业理论,分离出各个专业的专项能力,并分离出各个专业的拓展能力。
(3)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下,对照岗位职业能力,初步形成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是开发底层专业群共享课,由通识类、语言类、工具类、专业群专业基础类4个模块组成,专业群共享课主要解决专业群通用技能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二是依据不同就业岗位目标开发中层分立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一个专业群可能包括3~5个专业,而每个专业可能又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及专业方向肯定有着不同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是专业群课程的主体;三是开发高层拓展专业群互选课,这些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契机。
(二)柔性调整课程平台体系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应当对照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置,针对具体工作任务开设对应的课程,从而将专业所需的必备技术技能融入中层分立的课程体系中。
因此,各个专业必须充分协调好与专业群“共享、分立、拓展”的课程关系,以免出现内容重复、核心课程课时不够等现象。提炼和总结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通用基础能力,构建专业群底层共享课程平台,是合理协调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各专业课程体系关系的关键,合理的专业群共享课程能有效调动群内资源,将专业群最核心的课程打造为精品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在初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后,还应对接产业岗位需求,深入分析各个专业课程标准的差异,合理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课程,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方案,柔性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群内各个专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三)柔性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的校内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不可能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安排课程教学任务。比如,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群每年招收行政班级32个,现代构成课程是这个专业群的共享课程,最理想的状态,每年的32个行政班都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学时学习这门课程,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32个班级同时开设这门课程,那么至少需要10名老师同时来上这门课,这就脱离了构建专业群的初衷。专业群应当集中群内最优势的师资力量,将该课程教学经验最丰富的3~4名老师组成一个课程组,将这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研究得非常深入,各种教学资源准备得非常充分,在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上线这门课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资源聚集效应,起到“集中优势兵力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应当柔性化协调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开始的顺序、前后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不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