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有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在此过程中,它需要反映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教学条件的制约。科学、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通常,科学、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关于职业实践技能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指向十分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具体到各个专业群和专业方向,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应更加明确、定向和具体。二是分阶段目标,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过程可分为基础课实践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学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等。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应的教学阶段目标也各有不同,但不管是处于何种阶段,都要求实践教学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和具体实践任务开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动态的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侧重点和开展方式具有较大差异,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传承,而专业实践教学是对生产过程工序的讲解、岗位操作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因此,二者的教学内容也具备明显的区别。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一线岗位生产技术紧密联系,随着行业产业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调整和进步,实践教学内容是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动态变化的。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将知识、技能、职业态度传授给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堂中经常采用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法已不再符合当代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要求。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更加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调团队的分工合作。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职业教育中最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实践项目法、情景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虚拟仿真法、小组讨论法、任务引领学习法、以赛促教法等。
(四)“双师型”师资团队
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即为“双师型”教师,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所教科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具备该科目的职业操作技能——实践能力。通常来说,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情背景,了解专业岗位技能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扎实的教学功力,才能将自己的技术真正传授给学生。因此,近年来国家提倡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要求各个职业院校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当成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五)开放的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实验室,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需要一种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设备的先进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备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开放。由于实训课程、课时比例加大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实训基地能够尽量延长开放时间,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入实训基地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和相关作业,掌握专业必备技术、技能。其次是企业车间对学校的开放。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之路,职业院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它不可能建立特别大型的、完善的实训基地,也不可能随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改进实训室,因此学校必须依托企业车间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能够在企业车间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