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采用系统理论方法,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需要,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训任务体系,整合各种教学策略与资源,制订实践及教学工作任务及解决方案,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使实践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系统论方法早已被运用于教育领域,用于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使教育系统具有最佳配置。基于系统论方法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确定实践教学系统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逻辑,教学始于存在问题,而问题表明现状与预期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过程就是缩小差距的过程。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素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依据职业院校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确定学习资源。
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发源于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来说,是培养适应专业一线岗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不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应充分围绕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
(二)选择有机运行系统的组成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可以制订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考虑高职院校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基本方式、制度、评价体系等。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体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项目化的教学方法等教学资源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完成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有机运行系统,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依据系统论方法原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运行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驱动、受动、评价、调控和保障功能,能使体系有序、高效、平稳地运行,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三)对系统运行效率进行检验和调整
对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检验,主要是指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价,评测实践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岗位贴近度,主要评价教师教学活动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或就业岗位需求,是否结合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是专业(群)贴近度,主要评价课程改革或教学任务是否与所设专业(群)相一致,是否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实际问题;再次是训练的实效性,主要考虑课程改革或教学任务对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以及考虑教师能否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对应内容和特点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有序、动态调整的有机系统,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自发地调整至更好的运行状态。
综上所述,在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可更加清楚地掌握实践教学系统内外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和变量,考察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过程,以便随时作出合理的系统调整,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