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高职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是由制造业岗位需求所决定的。在某专业群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应对其所对应的岗位进行深度剖析,将岗位所需的理论要求、专业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职业道德要求等进行整理,依据岗位的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制定什么样的课程,岗位已经不需要的能力,相应地减少课程,实行动态化的调整。
(一)要使学生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
“中国制造2025”要求制造人才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会使用先进的工具,具备扎实的信息化操作能力。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训课程的比例。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互联网+”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系统化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学生进入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就成为具体制造任务的执行者,其执行能力和素质水平与任务完成情况息息相关。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应配置一定的职业素养相关课程,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职业品质,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
(三)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变革越来越快,制造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高职的课程具备一定的滞后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发现所学技能和方法在企业已经被淘汰。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三年的时间,如要进行应用型本科及应用型硕士的深造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完整对接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即使所学与所需有着一些差别,也能顺利地适应岗位。
(四)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职业生涯也非常漫长,我们既要解决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的问题,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只顾眼前,局限于短期利益,更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设置的课程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最后一次系统的在校学习过程,因此职业院校有义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有益于学生一辈子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