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2):86-89.

[2]陈鹏,薛寒.“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使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01):77-83,190.

[3]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26-30.

[4]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12):34-39.

[5]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8):38-43.

[6]李厚忠.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04):156-160.

[7]徐秀萍.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校专业设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6):37-42.

[8]宋永,李丽英.“中国制造2025”与一流高职院校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8(06):56-59.

[9]陈海滨.中职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工厂升级版”建设与运用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职业,2018(14):94-95.

[10]曹将栋,徐丹.面向“中国制造2025”构建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2):59-61.

[11]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36-38.

[12]赵凤琴.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资源整合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3]董淑华.与企业价值链协同的专业群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51-53.

[14]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15]刘瑞军,曲芳,赵丹.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01):1-2,21.

[16]丰崇友,张金美,王进满,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群平台课程的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05):84-85,94.

[17]殷荣幸,吴华.专业群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03):156-157.

[18]丁宗胜.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02):9-12.

[19]沈三红.校企合作下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广东蚕业,2017,51(07):46,48.

[20]邹贵平.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59-60.

[21]黄胤琛.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D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22]姚永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3]李斯杰.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33-137.

[24]马提宝.高职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

[25]田祥宇,郝晓雁.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6(04):36-40,43.

[26]马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之路[J].科技信息,2011(32):247.

[27]马军,李东旭.论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构建: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交管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4(30):223-224.

[28]冯敏侠,庄中华,劳静.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 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8):423-426.

[29]许志跃.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1):37-40.

[30]高建立.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与理论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1]张景莉.新升格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2]何存璋.加强职校师资队伍建设之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16):6-8.

[33]何栋材.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以甘肃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34]刘东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39-40.

[35]潘建华,宋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58-60.

[36]张先锋.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S1):133-135.

[37]张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38]曾全胜,刘文娟.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8(01):100-106.

[39]贺应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培养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40]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41]郝天聪,臧志军.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路径与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05):68-72.

[42]许艳丽,王岚.基于MOOC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35-39.

[43]马千里.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国际市场营销教学考核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42.

[44]芦孝民.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决策探索(中),2018(04):57.

[45]蔡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其发展[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05):30-35.

[46]周延河.中式点心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24-25.

[47]叶群,邓惠.浅谈信息化大赛对高职教学工作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5(17):111,113.

[48]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01):7-14,34.

[49]张延义.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5,37(05):105-108.

[50]陈磊.VR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4):103-106.

[51]王瑶.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弹唱集体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4):107-108.

[52]吴晓华.信息化教学融入高校教学实战中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60-162.

[53]李振秋,王敦.教育信息化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93-94.

[54]周晓龙,张忠伟,孙伟清.《悉尼协议》对我国高职工科专业群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16):97-100.

[55]程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5(17):201-202.

[56]刘跃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4):9-10,14.

[57]何小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资源库构建与实施初探[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8(6):113-114.

[58]张琳.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5(19):124-125.

[59]黄文静.基于社会网络的特色产业群发展能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60]刘武周.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研究:基于比较借鉴的视角[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6-9.

[61]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30-32.

[62]兰青,曹美苑,范薇.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案例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6):30-33.

[63]白娟.专业群背景下“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10-13.

[64]王传斌,李海川.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以连云港师专“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为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02):59-62.

[65]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群)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1(7):130-132.

[66]李如平,张玉荣,吴房胜.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5,11(5):15-18.

[67]周劲松.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及其资源要素结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1):118-120.

[68]钟华,韩峻峰,韦波.广西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群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轻工科技,2016,32(10):165-167.

[69]杨帅.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共享平台建设[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83-85.

[70]叶贵友.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5(03):121-122,125.

[71]周吉友.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J].中国印刷,2015(8):55-58.

[72]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7):16-17.

[73]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1-3.

[74]仇华兴,陈伟.扬州高职院校信息文化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1(04):52-56.

[75]危英,王威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教育建设研究[J].才智,2017(17):27.

[76]王群,何曙芝.基于强化执业能力的护理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15-19.

[77]吴胜芳.“互联网+”形态下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建设[J].山海经,2016(01):60.

[78]王中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4(1):76-79.

[79]王大庆.基于Moodle系统的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软件,2014,35(04):178-180.

[80]付艳梅,陈在铁.地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5):19-21.

[81]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职教论坛,2016(09):9-16.

[82]薛寒.“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83]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12):34-39.

[84]谢仁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7(18):34-38.

[85]方灿林,张启明.资源库: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基础、要求和表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71-75.

[86]聂强.专业群引领下的“双高计划”学校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16-20.

[87]李林.高职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08):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