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国内背景
就国内的形势来说,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首先,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日益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代制造业发展要求。201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预测我国总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起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至2050年全国总人口将减少到13.64亿,2065年人口规模将回到1996年的水平即12.48亿。而在此以前,我国制造业一直享受人口红利,2015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9.98亿,达到峰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末,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一直高于总人口的增长率,但今后将呈现相反的趋势,意味着人口结构不再朝着有利于生产性方向变化。“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为741万,这一数值在“十二五”期间下降到312万,在2017年停止增长,其后则转为净减少。[5]更重要的是,当今制造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总体技能素养还有待提高。
其次,不断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我国制造业加速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我国目前能源强度总体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边的上升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巨大。在相同的单位产出中,2008年我国能源消耗量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6倍、德国的5.8倍。[6]2013年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21.3%,用此创造了占世界11.6%的GDP。21世纪的前十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8,近两年下降到0.5,如今后继续保持这种下降趋势,假设GDP增幅在7.5%左右,2020年我国能耗也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原油进口比例将达到69%。当前,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经成为危害环境的重大原因。中国政府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的、能耗低的、对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而先进制造业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最后,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还存在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高档数控系统进口率达95%,80%的芯片依靠进口,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不能自主生产。不仅如此,我国研发投入比例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仅有不到1/3的中型工业企业设有相关科技机构,科研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不到2%。中国制造业科研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还不到1%,而21世纪初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工业研发经费占比就分别达到了8.5%、10.1%、7.7%、7.4%、7.2%和7.3%。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相比差距巨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相对较少,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