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新要求

第三节 “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推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逐步转换,经济的发展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双创”计划的逐步推进,中国制造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原创型人才引领于上,也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协调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于中,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筑底于下,共同形成体系完备的“中国制造2025”多层次人才体系。为“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对接全产业链培养全人才链,打造贯穿专业博士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用型本科生、高职毕业生到中职毕业生的多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以“双一流”与“双高校”为引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核心,需要大量熟悉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产品设计、概念设计、智能制造、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移动服务、品牌设计等)的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完整的产业人才链。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信息服务产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原本的按照某一学科组织和开展的教学体系,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按单一行业岗位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知识零碎化、学校教学资源碎片化、学生职业变迁能力不强等方面。“中国制造2025”急需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藩篱,突出学科融合和知识系统性,增强毕业生岗位变迁能力,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向“中国制造2025”,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地和实训体系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板,需要各个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实力、专业特点,在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国家政策要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统筹校内外办学资源,建构符合校本特点和专业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