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的定位

一、学校的定位

学校的定位是学校办学目的、地位、质量、作用、实力、水平、效率效益、竞争力、理念及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学校定位是一个立体的概念,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系统。职业教育属于类型教育,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形成清晰的定位。解决学校的定位问题,本质上就是解决学校的内涵发展问题。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而言,应包括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在确定自己的定位时重点在“准”,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要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眼光;既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又不能妄自菲薄,不求进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才会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的战略、新的方法,并据此创新,就可能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为品牌学校。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应具有清晰的定位,通过学校体制培优建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

(二)以学校的使命为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指出,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现在,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提上日程,总体目标是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如《决定》指出的,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以学校的基础为起点

一所学校的基础是其发展的前提或起点。高等职业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各自的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秉持精英发展与普适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示范校”“骨干校”“卓越校”以及“双高校”,都是以精英院校建设与发展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改革行动,在此过程中,由精英院校带动普通院校,进行了软硬件的省级改造,每所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色,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谋求新发展。

(四)以学校的潜力为前景

学校的潜力就是学校在某些方面已有一定的能量积蓄,尚待发掘的潜在能力和力量,如专业发展的潜力、师资力量的潜力、校企合作的潜力、实训场地及设施设备使用的潜力、校园容积率的潜力等。学校在确定自己的定位时,应当深入分析这些潜力,善于从学校的潜力中发现学校的发展前景。从理论上说,当学校的潜力与学校外部市场需求形成新的配对时,就可能变成学校发展新的前景。当然,潜力不会自动转换为前景,需要学校管理者及时洞察,捕捉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化,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适时调整学校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