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新要求

第一节 “中国制造2025”对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新要求

教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力量和最重要保障,“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培养过程等方面都将发生转变,甚至是需要重新进行定义。面对改革当中职业教育的新局面,高职教师转变和提升是根本保障。首先,传统的制造产业向现代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跨产业协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面对这一时代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实践应用水平和能力必须提升,思维习惯也必须改变。其次,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推陈出新,又与制造业人才的技术技能、自学能力及协作能力密切相关。最后,制造产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还与教师的教育引导、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工匠精神的传承都挑战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

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现代高频词。目前,各项数据也表明,“互联网+”已经深切融入各个传统行业之中,各类网络应用平台、工具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基础。很多传统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呈现出各种危机,与之对应的,一些与互联网结合较好的行业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互联网+”传统餐饮出现了“美团外卖”与“饿了么”;“互联网+”医疗行业出现了“春雨医生”;“互联网+”零售出现了“阿里巴巴”;“互联网+”交通出现了“滴滴”与“摩拜”。总之,互联网正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而“互联网+”职业教育也势必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的“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普遍比教师更加乐见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更加愿意拥抱互联网世界。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形式,教师不管主观意愿如何,都必须承认:“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不直面“互联网+”新时代,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使用“互联网+”的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思路,及时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主动与学生共同迎接“互联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