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构建构想

三、评价体系构建构想

本体系拟在6个高职专业群一级指标下设立23个二级指标及其相应分值与观测点,每个二级指标权重分设1.0、0.8、0.6、0.4四个等级,最后用分值与权重的乘积计算权重。

1.保障机制建设(8分)

(1)专业群建设方案具有前瞻性、完整性、可操作性。(2分)

一级、二级指标建设方案详细且能有效引导高职专业群建设发展,实施计划与建设方案的吻合度高。

(2)高职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优质资源共享度。(2分)

各专业之间相容度,在建设过程中各专业的优势互补程度及兼容程度。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建设机制。(2分)

校企共建“双元”育人机制,通过课程中期跟习、课程综合跟习、第二课堂活动等多模式合作,推动高职专业群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2分)

建立监测、反馈、持续改进机制,提高高职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人才动态需求等调查跟踪机制。

2.师资队伍建设(15分)

(1)专业群带头人基本素质。(6分)

专业群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现状及其目标。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4分)

专业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引进、培训、提高、外聘等情况,拟达成预期培养目标。

(3)校内外教师结构。(5分)

校内专兼职教师、校内外任务分工、校企双聘教师结构合理。

3.教学改革与创新(24分)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分)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联性与独立性,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专业群特色的“多证书”制度。

(2)课程体系建设。(4分)

系统整合群内专业课程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公共基础课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群,加强体现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4分)

以学生作品为载体,建立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过程与结果考核的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4分)

课堂教学组织突出理实一体化、岗位模块化、案例化、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和风格特色鲜明度,采用微课、慕课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

(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4分)

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比例合理;实践形式体现人才培养递进性的特点;鼓励实施行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课程中期实习、课程综合实习等实践模式。

4.教学条件建设(10分)

(1)教学资源建设。(5分)

选用、编写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教材,建设丰富的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资源。

(2)实验实训条件。(3分)

校内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3)资金支持。(2分)

提出支撑培养规划资金要求,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申请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资金支持专业群建设。

5.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3分)

(1)教师教科研、获奖。(6分)

专业群内教师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参加的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的情况等。

(2)职业资格证书。(5分)

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证书获取率。

(3)学生参赛获奖。(7分)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

(4)实习评价与就业。(5分)

依据需求制订专业群考核评价表、用人单位价表,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对母校满意度等情况。

6.建设成果(20分)

(1)社会服务。(6分)

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规划与政策咨询,开展产学研技术服务,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培训、志愿服务。

(2)交流与合作。(5分)

与境内外高校交流合作成效。

(3)示范作用。(3分)

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性特色专业群与特色专业群建设关联性,在校内其他专业群或相关学校辐射推广情况。

(4)特色与创新。(3分)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教科研、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形成的主要办学特色。

(5)社会评价。(3分)

社会认可、第三方宣传媒体报道或在杂志上的发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