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品牌提升与创新发展
如上所述,集群本身具有专业化和创新性特点。一方面,集群中的各专业共同集聚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形成新的资源共同体,克服单方面独立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在集群运行中,各方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同时集群并不是封闭的组织,它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交换,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实现动态化的发展,从而促进深层次的整合创新。通过专业群,学校不仅可以集聚专业资源、增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首先,专业集群式设置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专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专业建设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取决于学校人才的培养。20世纪后半期以来,科学技术出现了相互交叉、整体化趋势。这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掌握一种技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专业只有集群式设置,形成专业群,才能有效集聚相关专业,使教学团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真正培养出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培养专业人才的水平。
其次,专业集群式设置可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不断衍生发展出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在专业群中,各专业一般以共同的学科背景为基础,相互之间既有分工,又有依存,是一种融通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促进专业间相互交叉与渗透,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或者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以开辟出新的专业,使专业得到新的发展。
【注释】
[1]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教论坛》2016年第9期。
[2]姚海琳:《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8期。
[3]芮明杰:《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选择》,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4]姚海琳:《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8期。
[5]芮明杰:《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选择》,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6]Paul Michael 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No.5(1986):1002-1037.
[7]王昌文:《高端制造呼唤工匠队伍建设》,《军工文化》2015年第10期。
[8]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职教论坛》2007年第05S期。
[9]曹印革、郭全洲:《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研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0]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1]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释》,《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期。
[12]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8期。
[13]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8期。
[14]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8期。
[15]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
[16]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
[17]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
[18]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
[19]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
[20]徐秀萍:《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校专业设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1]赖文俊:《“新海丝”背景下厦门高职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22]徐秀萍:《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校专业设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3]徐秀萍:《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校专业设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4]徐秀萍:《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校专业设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