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兴起的。在这个时期里,顾客(企业)群体期望从生产者(职业院校)那里得到非大众化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毕业生),传统的批量化生产的方式不再适合市场需求。因此,按照顾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生产(教学),及时、机动、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与服务供应的模式,即“订单式”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通过协商,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签订三方协议,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学生按照三方协议约定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2]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导向、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办学定位以及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就业期望等诸多因素相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与院校紧密合作。以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为引导,依据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以及学校办学特点,校企双方一起制订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训、评优、日常管理、技能培训、实习、就业、师资交流等全过程。第二,科学管理,相对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按照企业需要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岗位特点、岗位基本技能等内容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企业所需基本技能,为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订单式”人才培养可充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真正符合合作企业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必然会加强师资交流、信息沟通、环境互换,教学场所、设施与企业生产场所、设备的融合。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充分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更优使用。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职业教育是一种投入时间长、见效相对较慢的行为,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理想成效,“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
1.平等、诚信原则
传统意义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社会、法律、经济、政治等方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诚信则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真诚、讲信誉、不欺诈、不撒谎,遵守作出的承诺。“订单式”人才培养关系到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家长、学生等多个方面,其中学校、企业和学生必须签订的三方培养协议,应是在三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三方拥有平等的地位,在协议实施的过程中三方都要坚守平等、诚信原则。对职业院校来说,主要任务是依据三方协议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要人才;对企业来说,必须投入资金和设施,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最终收获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对学生来说,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教育培养下学会本领,完成学业,为企业服务,回报社会。三方中任何一方的违诺都会导致订单培养过程的失败。所以平等、诚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首要原则,也是培养成功的先决条件。
2.互惠共赢原则
互惠共赢是指合作各方共同受益、各方都达到预期目标。互惠共赢既是各方合作的出发点,也是各方合作的落脚点,即终极目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需要向学生传授企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企业需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向学生输入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按照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毕业时,学生按协议进入企业工作,无须专门组织招聘、岗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学校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等问题,减轻了就业压力,还能获得企业的各方资源投入。学生学到了一线工作必备的技能,又减少了到处投简历、找工作的麻烦,使学生及家长满意。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多方互惠共赢的目标。
3.企业需求导向原则
企业的需求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与支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深入的内部调研和市场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素养、知识、能力、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区别相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细微差异,寻找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点,以此制订详尽、切实、科学、可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4.互动、协作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需要多方进行协作,在此过程中,各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互动与协作,以达到订单教育的目标。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共同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等,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签订协议,投入资金,赠送设施那么简单。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及时跟踪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综合素养高、理论功底强、岗位技能熟的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应积极配合学校和企业安排,服从管理,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岗位技能,为进入企业正式工作做好准备。总之,“订单式”培养所涉及的三方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克服不足,加强互动,优势互补,切实履行协议规定的各项义务。
5.人才培养策略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于企业宏观管理的范畴,具有超前性、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竞争性、系统性等特点。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部门战略。其中,经营单位战略和部门战略为总体战略服务,受总体战略的制约。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课程体系设置应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课教师;实践技能应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