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化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动态对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制造产业所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但随着我国“2025中国制造”战略的提出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制造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反映在产业范围、岗位调整、职业水平等方面。
高职院校应对接产业链需求构建专业群,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解决产业链中岗位的能力、素养要求为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群应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为基本思路。围绕专业的共同点建设底层专业群共享课程,在专业群内集中优势资源将记住筑牢;专业群内各个专业应该有自己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是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即“中层分立”;“高层拓展”主要是各种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一般属于行业“小众”需求的课程,这种课程数量不用太多,但需要照顾到群内各个专业。“底层共享”强调专业群共同基础,主要学习通用技能和基础理论;“中层分立”要实现不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高层拓展”要保证各个专业方向的专项技能、岗位迁移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共享、分立、拓展”的平台式课程体系既凸显专业群的集群优势,便于集中精力组织核心课程,也可以统一配置、共享各种师资、实训、设备、场地资源。
(二)根据专业定位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制造业产业链竞争激烈,产业转型升级时刻都在发生,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产业链岗位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专业定位是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基础,依据专业群的共性部分和专业特性发展设置专业群共享课。专业群共享课应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应该强调专业群的交集部分。如果一个专业群内的专业越多,所有专业共有的交集就会越小,这可能导致专业群共享的减少,这种减少其实并不可怕,反而需要集中精力把这小部分的课程做成精品课程,做成核心课程。而这部分课程不足以解决的“溢出”部分,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解决。
专业群定位要根据地区、产业链发展状况,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产业链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专业(群)调研发现目前产业链最紧缺的人才类型和规格有什么特点,用可靠的数学模型推演3~5年后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势,据此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三)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动态匹配
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纲领。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逆境中的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用人单位一直追求更高标准的人才输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群始终保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制造业专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使人才的需求情况产生较大的变动,今天可能还是热门的专业和紧俏的人才,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明天这种人才就可能被产业所淘汰。所以说,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时刻紧跟产业链人才需求目标,动态调整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让学生储备充足的知识、素养技能,为学生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