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自二战后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指导和统筹,将传统学徒制与制度化职业教育进行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协作,共同培养符合现代职场要求的人才。现代学徒制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对于我国现代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将现代学徒制与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优质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培养优秀的制造人才,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不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的,且符合制造业大国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培养主体需多元协作参与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是职场人才培养的主体,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政府和企业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和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才培养方向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沟通及互动方式上,以政府的宏观制度、企业的用人标准为指导和参考,政府和企业一般不会参与职业院校的具体人才培养过程。而现代学徒制正在尝试改变这一传统,把政府和企业吸引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主体由一元转变为多元。换句话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协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分工协作实施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任务主要由职业院校完成,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二者的调和者,以落实相关政策、制度参与其中,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二)培养过程需校企深度协作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一般采取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以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只是作为学校实习的补充,职业院校定期安排学生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校按照实习具体情况向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企业和学生都处于应付学校的消极状态,企业把学生实习当成被动的工作任务,并不能对学生实习起到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一般不与就业挂钩,进入企业实习仅是为了获得课程学分,在企业实习缺乏主动性,消极应付顶岗实习更是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共同默契”。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传统的学徒制,其“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正规教育与学徒制进行组合,承认企业的学徒制与学校正规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为企业学徒提供继续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途径。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由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就业率高,职业适应能力较强,成为学校的闪亮“名片”。

(三)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现代学徒制既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也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最大区别,也是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所无法实现的。现代学徒制融合了传统的企业学徒制和传统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重新界定了职业人才能力要求和内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人才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此三者共同形成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在培养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职业适应能力,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为学生面对频繁更替的工作岗位提前储备足够的适应能力。

(四)以政策为突破口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该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坚定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支撑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受益主体,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绘制蓝图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制定政策协调各方利益,为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双赢保驾护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引领是学校、企业合作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政府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现代学徒制的立法,保障各方的正当权益。同时也需要以政策为调节手段,为优质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增加动力,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还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