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产业对接的时代逻辑
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公认的职教经验。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可用之才,而产教融合是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必须全面对接,实现专业对接岗位,课程对接技能,招生对接招聘。而这种对接,一定要尽量避免分散,必须是产业集群式与专业群的对接,是跨界式的融合对接。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就是专业集群式对接产业链的发展,只有基于专业群与产业链的融合、学习链与生产链的融合,形成产教联盟和校企命运共同体,才能让中国职业教育走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前列,才能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理论逻辑
产业集群理论由美国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于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2]对于集群的关注,源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思考。职业院校专业集群是对原有分散专业的整合式发展,便于形成专业共同体,有效对接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更为细分的集群式特征,促成以专业为基础的深度产教融合,双向优化产业与专业发展。基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用以解释随着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链上的纵向分工。这样的分工细化,使得产业发展以集群方式出现,专业以集群方式对接产业集群,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发、工艺革新、技术升级等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应用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现实逻辑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行业如5G通信、高铁、航天等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世界水平,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正在形成。随着我国产业逐渐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领域的重点突破,这些领域都是“双高计划”学校要重点紧跟和布点的专业群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特别是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无论是国家产业布局还是教育发展安排,都对产业与专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专业产业集群式对接及其高度融合,是集群理论出现后,对产业与专业的诉求。正如克鲁格曼所言,集群理论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新思想实验的场所,这个实验场就在专业产业集群式对接的职教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