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形地貌
一、地貌类型
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属太行山脉;南部、东部属豫北平原地带。地貌由平原与山区两大基本结构单元构成,总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自然平均坡度为2‰,最高海拔1 400米,最低海拔80米,地面高差达1300多米。焦作区域内地貌类型较全,自北向南,山地、丘岗、平原、滩涂皆备。全市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工交建筑用地等四大类,其中耕地面积为289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67平方米),境内有约500平方千米的山前岗地和砾石倾斜平地,其地质坚硬稳固,地层耐力巨大,工程地质和区域定性好,且近邻矿点、水源、交通干线和城镇,是极为理想的工业用地。
二、土壤类型及条件
焦作市土壤类型的分布与起伏多变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带性。全市土壤组成比较复杂,有褐土、棕壤土、潮土、水稻土、盐碱土5个土类,23个土属,72个土种。其中褐土、潮土、棕壤土面积最大,全市均有分布,适宜大部分药用植物的生长。
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为0.6%~1.94%,含全氮量平均为0.066%~0.083%,速效磷含量一般为(9.32~15)×10-6,速效钾含量一般为(152~192)×10-6。从以上数字可粗略看出,全市土壤养分含量的特点是缺氮、少磷,有机质和钾含量高,土壤多为中性偏碱。
土地资源不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同时也是林木和药材种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因此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以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满足中药材生长需要。
三、山系
太行山(北纬34度34分~40度43分、东经110度14分~114度33分),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河南省所属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焦作市属太行山山系,位于太行山最南端(又称南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