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名称及其演变
“四大怀药”名称的由来,是伴随着中草药“道地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而逐步演变来的。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覃怀地(今焦作市辖区)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和其他地方生产的一样,均被列为上品,平起平坐,不分优劣。在长期的实践中,中草药在医疗效果上的差异逐步显露出来,并被医药学家所认识,于是医药学家们提出了药材道地与否的理论。
在历史上最早提出用药要重视道地产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他说:“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到了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国家制定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出版,孙志约在《序》中说:“动植形生,因地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被尊为药王医圣的孙思邈也一再强调:“古之医者,皆自采鲜药,阴干暴干皆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医者,不知采取时节,至于出产土地,新、陈、虚、实,一皆不悉,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到了宋朝,药物学家寇宗奭又强调:“凡用药必择土地可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李杲也说:“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又说:“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直至当代,中国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教授赵吉材先生,世称道地药材的权威和维护者,针对不讲究道地而强调:“土地所出”是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200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典籍和大多数地方志,都有关于地药道材的论述。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对保证药材质量从而保证临床疗效所起的巨大作用。河南省中药研究家赵曦也强调:“道地药材是中药界的脊梁,是中医最有效、最信任的武器,是研究新药取之不尽的源泉,在生产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药史上,有“非道地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
陶弘景首创了“道地药材”的理论,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寻找。经过600多年的实践和探寻,一直到宋明时期,医药界才公认: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以河南省西北部的怀庆府(今焦作市辖区)所产最为道地。怀庆府古为覃怀地,隋、唐及以后称怀州、怀孟,明朝又改称怀庆府。并为区别其他产地的产品,逐步对这四种药材冠以“怀”字,合称“四大怀药”。
最早指出牛膝道地产地是覃怀地的是陶弘景,他在《名医别录》中说“牛膝生河内川谷”“河,内”即后来的怀庆府。他虽说明了河内是牛膝的主产地,但还没有和“怀”字联系起来。一直到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指出,其他地方所产的牛膝“不及怀州者为真”,这大概是在牛膝前冠以“怀”字的最早文献记载。此后,凡用牛膝,即称怀牛膝。
将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称作“怀山药”的最早文献,当推成书于1615年的《寿世保元》(明代龚廷贤著)。
第一次把地黄和“怀”字联系起来的是明朝名医刘文泰,他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陈嘉谟说得更具体,“怀庆山产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此后,大多数中医药著作都将怀庆地黄作专条列出,《中药大辞典》更将怀地黄作为地黄的变种予以强调。
将菊花和产地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是《本草图经》引用唐代《天宝单方药图》中的记载“白菊……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的“河内”,指的就是古怀庆府所在地沁阳,即今焦作的沁阳市。
以上资料完全可以说明,中医药界确认焦作(古称怀州、怀庆府)为山药、地黄、牛膝、菊花的道地产地,并对它们冠以“怀”字而称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的,当在唐宋时期,最迟也在明代。
那么,将这四种药材概括为“四大怀药”,又是在什么时候呢?1979年出版的《辞海》关于沁阳县(今沁阳市)的释文中说:“富产地黄、山药等药材,古为药材集散地,以‘怀药’驰名。”对武陟县的释文中说:“盛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号称四大怀药。”不仅讲了“四大怀药”一词,而且又讲了其简称“怀药”。1989年10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焦作经济》中说:“明朝,由于这一地区属怀庆府管辖,故称山药、地黄、牛膝、菊花为四大怀药。”1993年5月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沁阳市志》载:“沁阳从唐到元多为怀州治,明清两代又是怀庆府所在地,故这一带盛产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被称为四大怀药。”这些文献虽然没有指出“四大怀药”一词形成的具体时间,但却明确肯定在明朝之前,被公认为道地药材之后。还有“四大怀药”“怀货”之词,最先出自商人之口和他们之间的销售票据上,商家为了招揽顾主,推销药材,并和假冒伪劣药材相抗争、相区别,就常说:“这是道地的四大怀药。”“这是真正的怀货。”商家这样叫卖,购主如此呼应,久而久之,就被大家所接受。
四大怀药被称为“华药”“国药”,则是在它们远销世界各地并被国际上公认以后的事了。
至于为什么焦作地区所产的“四大怀药”为最道地的药材,自古以来,医家就有不少论述,最有代表性的如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的尚炽昌教授。他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四大怀药产于太行山麓,承豫北怀川、钟山川之灵气,禀日月之精华,又得精工炮制,自古为中药之上品,驰名中外,由来久矣,实中原之奇葩也。”日寇侵华期间,强行将焦作地区的土壤运回日本,化验后配制专项土壤种植怀药,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20年代,温县许召兰、宋武堂和李令富等先后从山西太谷引进山药回来种植,时间一久,反而失去了原来的一些品性,增加了怀地黄的一些特点,一度成了怀山药的当家品种。还有人将怀地黄引入他地,数年后就因品种退化而不得不再从焦作地区引进种栽。这一切都进一步说明了四大怀药的地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