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品种变迁、变异及其演变

第四节 四大怀药品种变迁、变异及其演变

一、怀山药品种变迁、变异及其演变

目前,怀山药的品种主要有怀山药1号、怀山药2号、怀山药3号等,近几年来,又新引进凤山药、大和长芋等新品种,产量虽然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怀化。

1.怀山药1号 怀山药1号原名铁棍山药,又名铁耙齿山药,系怀山药产区传统栽培品种,也是怀山药的主栽品种。原野生于太行山沁阳西北境内的紫金顶老君洼、大月沟的山坡谷地和山王庄镇大郎寨村北庙后,经过长期驯化而成为栽培品种。此品种表皮土黄色或土褐色,光滑,密布细毛,有紫红色无光泽斑。肉极细腻,白里透黄,质坚粉足,黏液质少,久煮不散,味香、微甜、口感特好,久食不烦腻。药食兼用,是怀山药中药用价值最高、滋补作用最佳的品种。一般产量为500~800千克/亩,曾因产量较低几乎被淘汰。

2.怀山药2号 怀山药2号原名河南怀山药,系怀山药产区的传统栽培品种,又是主栽品种之一,由怀山药改良而成。它既保持了原来的优良品质,又提高了产量和抗病能力,对食用性山药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品种根茎圆柱形,长60~100厘米,直径4~6厘米。芦头长度中等,表皮黄褐色、较厚,密生毛根。肉质细腻,色白,纤维较粗,黏液质多,味浓、微甜、略有麻辣感,质脆易折。药食兼用。一般产量为1 500~2 000千克/亩,6~7千克鲜山药可加工成1千克干品。

3.怀山药3号 怀山药3号原名47号,系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铁棍山药为父本、华县山药为母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怀山药新品种。品质与铁棍山药相近,但形态特征却与铁棍山药差异很大。根茎表面颜色较深,土褐色,有紫色条斑,毛根少,质地较硬,肉质白、细、黏液质少,味甘、腻、甜、无麻辣感。品质略低于怀山药1号,但产量较高,是药食兼用的最佳品种之一。

4.鹅脖山药 鹅脖山药又名济林山药,系20世纪90年代初,由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遂义从济源林场附近的太行山中采集的野山药,经王教授多年驯化培育而成的一个新品种。特点是芦头短而粗壮,形似鹅脖。根茎肥大,圆柱形,长80~100厘米,直径4~6厘米,单株鲜重1~2千克。根茎黏液质较多,肉质较细腻、白中带黄,味面、甜、有麻感。雌株少,不可见。一般产量可达3 000千克/亩左右。

5.凤山药 凤山药又名水山药、菜山药、花子山药,为江苏省推广的优良品种。20世纪50年代由江苏省丰县从淮山药的变异植株中选育出来的。特点是不结零余子,根茎肥大,最长可达150厘米以上,直径5~8厘米,毛根细而少,光滑皮薄,质脆有甜味,黏液质多。单株鲜重2~3千克,最大超过6.8千克。主要供食用,味鲜美。一般产量在4 000千克/亩以上。

6.嘉祥细长毛山药 嘉祥细长毛山药又名明豆子,山东省济宁市的地方品种,主产区山东省嘉祥县。主要供菜用。根茎棒槌形,长80~110厘米,直径3~5厘米,单株重1千克左右,表皮薄黄褐色,有红褐色斑痕,毛根细长。肉质细面,味微甜。一般产量为1500~2500千克/亩。

7.大和长芋山药 大和长芋山药系近几年由江苏省北部山药主产区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因其肉质细腻,故引进后改称白玉山药。根茎长120~150厘米,形状与凤山药相似,只是体形略小,淀粉含量较高,鲜食最好,是加工山药泥的好原料,也可加工成干货。一般产量为2500~3000千克/亩。

8.梧桐山药 梧桐山药原产于山西省孝义市梧桐乡。根茎圆柱形,长50~80厘米,直径4~6厘米,毛根粗而长,较坚韧,表皮褐色,芦头较细、长8~13厘米。根茎肉白质脆、黏液质较多,易熟,有药味,食药兼用。适宜在沙壤土中种植,在黏壤土中也可。一般产量为2000千克/亩左右。

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华州山药、吉林细长毛山药、粗毛长山药、曲沃山药、闻喜山药等许多品种。除长形山药外,还有扁块形山药、圆球形山药。若以药用为目的,除栽种驯化野山药外,主要应选择怀山药1号、怀山药2号、怀山药3号等。如果做蔬菜用,则以选择凤山药为宜。

二、怀菊花品种变迁、变异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