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药的种植与影响

第一节 怀药的种植与影响

四大怀药在怀庆府地区的种植和生产与怀庆府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而且是逐步的、长期的、自然形成的,并且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性结果。任何植物,包括药用植物在内,其生长发育与繁殖,都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怀庆府地区特定的生态条件,是构成怀药最重要的外在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水土、气候、日照等外部环境的差异造成药用植物在生育、开花、休眠,甚至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理机能和有效成分的合成上都发生变化,乃至中药材品质产生差异。药用植物如对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能够很好地适应,又因其适应性特点而产生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则无论气候生态型、光照生态型、土壤生态型都将形成品质优异的道地药材。生态型不同,往往品质差异很大,药力疗效亦有所区别。

怀庆府地区北倚太行,南临黄河,沁河、丹河贯流其间,全境为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成土母质多为洪积物,土壤为褐土,或类油黄土,或黄土,或棕壤类棕黄土,海拔200~300米。年平均气温约14℃,夏季极端温度达44℃,冬季极端温度达-20℃;冻土深度20~30厘米,土温年平均为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因此,当地的气候非常适宜地黄、山药、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仅以怀牛膝而言,同属苋科牛膝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但最佳的栽培地在河南武陟、沁阳、温县一带,而武陟县又仅以西陶乡、大封乡的土质最合适。该处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的影响,土层深厚,自然肥力强,牛膝根可长到1.5米,且侧根、须根极少,匀称油润,成色好。故在当地有“怀参”之称,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药商的青睐,仍保留特肥、头肥、二肥、平条、杂条等出口等级,为他处产牛膝所不及。

境域北部的太行山区和丘陵区,野生药材漫山遍野。计有地黄、山药、牛膝、黄精、党参、山萸肉、天门冬、冬凌草、枸杞子等600余种。其中,神农山紫金坛西北有一条山沟,野生山药遍布,人们称之为“山药沟”,东西宽1千米,南北长1.5千米;大月沟野生地黄丛生,群众称之为“地黄沟”;小月沟野生牛膝遍地,群众称其为“牛膝川”。在平原地区,野生药材遍及河边、路旁、坟地,计有车前子、枸杞子、菟丝子、洋金花、金不换、蒲公英、薄荷、麦冬等上百种。尤其是四大怀药由野生变家种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怀药产量急剧增长。

四大怀药源远流长。从周开始,历代都将四大怀药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将怀山药作为珍贵的物品进贡给周王室;公元前718年,卫宣公向周天子进贡的主要礼品中也有怀山药。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隋唐以降,宋、元、明、清各代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载,怀州土贡牛膝。历代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道地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菊花和小庙后牛膝不可。在广东、海南一带,怀药更被视为生活必备之品。

唐宋时期,古怀府地区所产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在国内已负盛名。历代商人先后通过“丝绸之路”,将其传入西亚和西欧诸国。明代郑和又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诸国。近代,怀药还远销港澳地区及欧美等地。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南洋马尼拉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受到各国医药学家和药商的赞誉与称道。在香港以“铁球牌”商标行销,并被定为免检商品。外国医药学家和药商,出于对四大怀药药效的钦佩,称之为“华药”。

四大怀药系全国同类品种中最道地的珍贵保健药材,历来在中外医药界备受赞誉,占有重要地位。如关于山药,明代朱肃的《救荒本草》载:人家园圃种者肥大如手臂,味美,怀(庆府)、温(县)间产者入药最佳。明代刘文泰等编纂的《本草品汇精要》载:今河南者佳。关于牛膝,《本草图经》云:牛膝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本草品汇精要》载:怀州者为佳。关于地黄,《本草纲目》云: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本草品汇精要》载:今怀庆者为胜。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江浙壤地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不及怀庆山产者禀北方纯阴。清吴仪洛《本草从新》载:以怀庆把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关于菊花,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曰:河内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本草图经》载: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者为佳。《本草品汇精要》中说:河南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地为佳。

由于四大怀药享誉海内,各地医家争相使用,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势头。随着四大怀药声誉的日渐提高和贸易量的不断增加,怀药贸易开始伸向全国,打入海外,步入鼎盛时期。明清时期,怀药经济发达,怀药贸易历史悠久。怀庆府不仅是四大怀药的故乡,而且也是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明清时期,这里的中药材市场遍布怀庆城乡,走向全国各地,打入国际市场,闻名于中外。怀药商人不仅在本埠开展怀药贸易,而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