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怀菊花
一、植物名称
1.道地名称 怀菊花。
2.汉语拼音 huáijúhuā。
3.拉丁语 Flos Chrysanthemi。
4.本草典籍记载用名 菊花、节花(《神农本草经》),金精(《金匮玉函方》),金蕊(《本草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簪头菊(《医林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5.名称由来 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菊花,因采摘时间,皆应节候,故有节花之名。《玉函方》云:“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元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甘菊多莳栽,故为家菊。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在古代,菊花的颜色主要是黄色,所以菊花又称黄花。贾九如云:“甘菊得秋气之深,应候而开,受金正气,秋金木白,故取白色者。”
二、药材来源
(一)品种来源
本品来源于菊科菊属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二)分类检索
怀菊花的品种主要有小白菊、小黄菊、大白菊三个品种,另有野菊花1种。
(1)茎多分枝、具细毛,直立、茎部木质。
(2)叶有柄、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基部心形,下面有白色绒毛。
(3)头状花序大而不等,单生枝端或腋生,总苞片中央绿色外围舌状花,中央管状花黄色。
(4)花瓣饱满宽厚、层多、紧密,白色,少有淡红色或带紫色。(怀白菊)
(5)花瓣饱满宽厚、层多、紧密,黄色或黄白色。(怀黄菊)
(6)花瓣长大、饱满,花蕊较小、白色。(怀大白菊)
(7)叶片羽状浅裂,顶端裂片稍大,侧面两对裂片椭圆形至长圆形,两面均具长柔毛。
(8)花有长梗、小花黄色,外围一层舌状花,先端三浅裂,中部管状花,先端五裂。(野菊花)三、应用历史
菊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见于典籍和焦作各县志记载已有3000多年。菊花不仅可以供药用,还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文人墨客把它与梅、兰、竹并列,号称“四君子”。春秋战国时,《吕氏春秋·纪·季秋纪》和《礼记·月令》均记载了“鞠有黄华”。屈原的《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东晋时,陶渊明赞美“秋菊有佳色”,这是菊花最早作为观赏植物的记载。南朝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把菊分为两种,一为苦薏,一为真菊。苦薏为野菊花,也称黄菊;真菊为白菊花。菊花已作为药用载入医书。到唐代,菊花出现了紫色和白色品种,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沁阳在春秋时谓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微蒿”。仍以药用和食用为主。宋朝菊花栽培大盛,观赏已成为主要栽培目的,品种大量增加,并有记载菊花品种的专著问世。如刘蒙的《菊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等。明代王象晋所著《群芳谱》记载了300个菊花品种。唐宋以后,怀菊花被列为贡品,以沁阳皇甫村所产最好。清初陈淏子在《花镜》中对菊花的繁殖栽培做了较详细的记述。时至近代,人们对菊花的生态习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栽培方法日趋科学化。
世界各地栽培的菊花源出我国。唐宋时期,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菊花又被传到欧洲,后又传到美洲。我国菊花在国外被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已成为象征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载: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作枕明目,生、熟并可食。《本草纲目》载:昔人谓其菊花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能盖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本草经疏》云:菊花专治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本草新编》云: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以为明目也,然药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阴阳之胃火。《本草经百种录》云: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唯菊不至燥烈,较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今菊花多用于泡茶或入药之用。
菊花最早产于陕西一带,《名医别录》记载“生雍州田野”,《本草经集注》中也有相关记载“生雍州川泽及田野”。古时的雍州说法不一,但大多指向陕西一带。直至唐代的《新修本草》中记载“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南阳”指今河南内乡、邓州一带。唐代《天宝单方图》云:“菊花,汴洛处处栽之,带土菊为佳。”说明从唐代起河南的菊花就已经盛产。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载:“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颍川人呼为蜂菊,河内名地薇蒿。”这里的蜂菊和地薇蒿都是菊花,而古代的河内县就是古代的怀庆府,今指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等。可见早在宋时,怀庆菊花就已经很有名声了。从明代起,怀庆成为菊花的道地产地并延续至今。
四、植物产地
1.生长环境 怀菊花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薄。野生多在路边、堤坡、滩地、林地等,药用以栽种为主。
2.生长地域 菊花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遍布中国各城镇与农村,但大多都为观赏、食用菊。其药用菊花以河南怀菊(即怀菊花)、安徽亳菊和滁菊、浙江杭菊、四川川菊、山东济菊为盛。《本草品汇精要》中说:“河南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地为佳。”(夏朝时,焦作被称为“覃怀”,覃地,即覃怀之地,指古怀庆府、今焦作市)说明怀菊花在药用菊花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植物特征
菊花属菊科菊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基部木质,多分枝,具细毛或绒毛。叶有柄,叶片卵圆形至窄长圆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基部心形,下面白色绒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大小不等,直径2.5~5厘米,单生枝端或叶腋,或排列成伞房状,总苞片中央绿色,有宽阔膜质边缘,具白色绒毛,外圈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色或带浅紫色,中央管状花黄色,也有全为舌状花或管状花。瘦果柱状,无冠毛。
性状: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厘米。多数为舌状花,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六、栽培技术
(一)生活习性
怀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喜阳光,忌荫蔽,较耐旱,怕风寒,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过于干旱,分枝少,植株生长缓慢,花期缺水则影响产量和质量;若土壤水分过多,则根部易腐烂,故每次浇水,水量不宜太大,雨季应注意排水。但亦能耐寒,严冬季节根茎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经受微霜,但在幼苗发育至孕蕾前均适宜较高的气温,如气温过低,则植株生长不良,分枝和花都少。怀菊花喜肥,宜选择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黏重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土壤酸度以中性至微酸为好,碱性土壤生长发育差。忌连作。否则病虫害多,会严重影响产量和提高成本。菊花的适应性很强,最适生长温度为18~21℃,最高32℃,最低10 ℃,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 ℃。
(二)种植标准
怀菊花的种植标准主要涵盖五大技术规范,包括怀菊花良种繁育选育技术规范、怀菊花栽培技术规范、怀菊花施肥除草技术规范、怀菊花灌溉排水技术规范和怀菊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其中良种繁育选育技术需要确定种子的选育标准并完全了解土壤环境,主要是找出能产出优质怀菊花的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气候因素和水质等,一般要求怀菊花的土壤水分较少,土壤厚度60厘米以上较好。栽培技术包括怀菊花的选地整地、种子选育、播种方法和移植方法等,怀菊花的栽培应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土壤干燥,土地肥沃,朝向为阳较好,忌连作;怀菊花的选育通常采用分株培育和扦插培育。施肥除草技术包括水肥管理和除草要求等,怀菊花是喜肥、喜光的植物,除了要施足底肥外,还应根据不同生长期进行多次追肥和除草。灌溉与排水技术包括湿度与灌水量;怀菊花喜湿润,但怕涝,生长初期可少浇水,防止菊苗徒长。生长中期,每次施肥后浇水;进入雨季后,因雨量过多,应及时排水,不能有积水,否则易受病害和烂根。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方法,怀菊花的病害主要有斑枯病、根腐病、病毒病、黑斑病等,虫害主要是菊天牛。
(三)繁殖技术
菊花繁殖通常采用营养繁殖,包括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和压条繁殖三种方法。
1.分株繁殖 选种菊花采收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菊花地块作为留种的菊地。采花后及时做好割茎和护理工作,割茎时,在离地2~3厘米处割去上部的菊茎,并及时清除所有枯枝败叶和各类杂草,以减少病虫越冬寄主。在留种菊地上松土并施草木灰,灰泥覆盖的高度应高出根茎部10~15厘米,以利防冻保暖,安全越冬。
2.扦插繁殖 选择地势高燥、阳光充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于当年秋冬季深翻土地,使其风化疏松。翌年春季扦插前,再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千克,浅耕一遍。然后做成宽1.5米、高20厘米的苗床,四周开好排水沟。选择发育充实、健壮、无病虫害的茎枝做插条。去掉嫩茎,将其截成10~15厘米长的小段,下端近节处,削成马耳形斜面,顶端留2~3枚叶,下部叶片全部摘除;用水浸湿,快速在1500~3000毫克/升吲哚乙酸(I A A )溶液中浸蘸一下,取出晒干后立即进行扦插;4~5月或6~8月,选择阴天进行,并要随剪随插;在整好的插床上,按株距×行距=8厘米×10厘米,将插条斜插在苗床上。插条入土深度为穗长的1/2~2/3。插后用手压实并浇水湿润。一般20天左右即可发根。
3.压条繁殖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菊株作为母株;当菊株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将其茎枝向两面行间贴泥压倒,使之落地生根和发出苗,进而长成新的菊株。
(四)菊苗管理
栽后要勤除草,并结合松土;幼苗如遇高温天气,应搭遮阳棚,并增加浇水次数;幼苗前期,要适当施肥,一般每亩施稀薄清水粪500千克左右,并配施草木灰等肥料;如遇高温天气,应增加浇水次数;如遇阵雨、多雨天气特别是梅雨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当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即可打顶。打顶时要选择在晴天进行,摘取主干顶芽7~8厘米,打顶后即追施肥料一次。并结合培土,促使菊根深扎,新枝旺发。
(五)良种选择
怀菊花是利用地下茎的蘖芽直接培育成幼苗的,因此菊花品种的好坏、种苗的优劣与最终的产量和质量关系极大。目前,怀菊花的主要优良品种有四种:
1.怀菊花1号 怀菊花1号俗名小黄菊,是怀菊花传统种植品种。药用价值极高,有清肝明目、散风清热之功效。
2.怀菊花2号 怀菊花2号俗名小白菊,是怀菊花传统种植品种。药用价值极高,有清肝明目、疏风清热之功效。
3.怀菊花3号 怀菊花3号俗名茶菊,是怀菊花传统种植品种,也是多种饮品的重要原料。
4.野菊 野菊多生长在南太行一带,特别是神农山中,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作用很强,常用于治疗热毒炽盛之痈疮、疔疖等症。
(六)种植方法
头年秋冬季深翻土地,使其风化疏松。翌年春季移栽前,深翻土壤25厘米左右,结合整地施基肥,每亩施腐熟厩肥2 000千克,配施过磷酸钙15~20千克,然后整细耙平,做成宽1.5米、高20厘米的畦,畦间开40厘米左右宽的沟,以利排灌水。一般视菊苗栽培时间和苗的大小而决定定植时间。分株繁殖苗,4~5月,当菊苗高15厘米左右时,宜选择阴天进行。扦插繁殖苗,扦插后40天左右;将苗根用50%多菌灵600倍液浸12小时及以上;定植前挖出菊苗,分株繁殖苗,顺着茎枝分成带白根的单株;扦插苗连根挖起。定植时,在整好的地上按株行距30厘米×(70~100)厘米挖穴,每穴栽2株,每亩栽4 000株。栽后用手压紧苗根并浇水湿润。
(七)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菊苗移植成活后,到现蕾前,要进行4~5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立夏后,第二次在芒种前后,第三次在立秋前后,第四次在白露前,第五次在秋分前后。前两次宜浅不宜深,后三次宜深不宜浅。因怀菊花根系分部较浅,所以,在后两次中耕除草后,要同时进行培土保根,防止植株倒伏。
2.追肥 怀菊花根系发达,根部入土较深,细根多,吸肥力强,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于移栽后半个月,当菊苗已成活并开始生长时,每亩追肥稀薄人畜粪水1000千克或尿素8~10千克兑水浇施;第二次在植株开始分枝时,每亩施入稍浓人畜粪水1500千克或腐熟饼肥50千克兑水浇施,以促多分枝;第三次在孕蕾前,追施一次较浓的人畜粪水,每亩20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加过磷酸钙25千克,兑水浇施,以促多结花蕾、多开花和花肥大,提高产量和品质。
3.排灌 怀菊花喜湿润,但怕涝,春季要少浇水,防止幼苗徒长,保证成活即可;6月下旬以后,一般天气干旱,要经常浇水;特别孕蕾期(9月下旬)前后,不能缺水,追肥后也要及时浇水;夏季大雨连绵季节要注意排水,地上不能积水,防止烂根。
4.摘心 为了促使菊花多分枝,多结蕾和主秆生长粗壮,应于定植后20天左右,即在小满前后,当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摘心,选晴天摘去主干顶芽1~2厘米。以后每隔半月摘心1次,共分3次完成。在大暑后,必须停止摘心,否则会分枝过多,营养不良,花头变得细小,反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八)病虫害防治
怀菊花的病虫害较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多发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菊花斑枯病 此病又称褐斑病。在怀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多雨季节较严重。主要为害叶片,由下至上蔓延。初期病斑圆形,黄色或紫褐色,边缘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褐色至灰黑色,并生有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不脱落。
防治方法:①怀菊花收获后,割去地上部分,清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②增施磷钾肥,给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提高菊花抗病力。③发病初期,摘除病叶烧毁,并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3~4次。
2.菊蚜 天气越干旱,蚜虫越猖獗;雨水越多则其数量越少。4~5月间,菊蚜密集于嫩梢或叶背上,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皱缩,枯萎,严重影响菊花产量。
防治方法:①铲除怀菊花四周的杂草和越冬寄主,消灭冬卵。②发生时用40%乐果1 000~1 500倍液喷杀或用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喷雾, 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七、采收与加工炮制
(一)采收
收获怀菊花,一般在霜降后的晴天进行。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则产量低,过晚则品质劣。切记不能带露水采摘。采收后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阴干。大面积栽培生产时,为节省摘花劳力,也可以在植株上的花朵大部分开放时,用镰刀从地上1寸处割下茎部,捆成小捆,放于屋檐下或通风屋内,待花全干时用剪刀剪下花朵除杂。
(二)加工
(1)传统加工工艺:在干燥通风处搭建用于晾干菊花的晾干架,怀菊花收割后将花朝里、梗朝外摆放于晾干架上,阴干。经1~2个月阴干后下架,用剪刀将花朵剪下。将剪下的花朵先用清水喷洒均匀,每1千克花朵用水3千克,使花朵均匀湿润后,用硫黄熏蒸,每100千克用硫黄2千克,熏蒸8小时,至花色洁白。
(2)无硫加工工艺:把采收的菊花通过拣枝拣杂,使之蓬松后放入干燥焙内,间歇翻动,若翻动太勤,则花瓣会脱落。花心干透即可出焙,焙干的菊花尽量真空或密闭保存,防止散朵、虫蛀、吸潮、霉变、变色。
(三)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留的梗叶即得。
(2)炒制:选择完整菊花,文火炒至菊花瓣边缘呈褐黄色。
(3)炒炭:取拣净的菊花,置于锅内炒至焦褐色,然后喷淋适量清水,取出晒干即得。炒炭后疏风散热作用极弱,有止血功效。
八、商品特征及质量标准与鉴别
(一)商品特征
干燥头状花序,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1.5~2厘米,瓣小、宽、多紧密。花白色或浅紫色,舌状花,花序中央为短小的浅黄色管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
(二)质量标准与鉴别
1.直观干湿检验鉴别
(1)足干货的特征:用手触动有响声,握之不成团。
(2)九七干货的特征:用手触动少响声,握之成团,松手即散。
(3)九五干货的特征:用手触动无响声,握之成团,松手散开缓慢,用手指捻花心似乎粘手。
2. 怀菊花与其他品种性状鉴别
(1)怀菊花:呈不规则或压扁状,直径1.5~2厘米,花瓣小、多、紧密,花白色或浅紫色,花心小,呈淡黄色。主产于河南焦作。
(2)亳菊:为阴干品。呈类扇形,直径1.5~2厘米,花白色或类白色,花瓣较狭长,花大饱满,多紧密。花心小。主产于安徽亳州。
(3)滁菊:为晒品。呈类圆形,直径1~1.5厘米,花瓣皱缩、类白色,花心较大、黄色。主产于安徽滁州。
(4)贡菊:为烘焙品,形状似滁菊,直径为1.5~2厘米,花瓣细、紧密而厚、白色或带浅黄色,花心较小、浅黄色。主产于安徽歙县。浙江德清产的称德菊。
(5)杭菊:为晒品。呈压扁状,直径约3.5厘米,朵大瓣宽、白色或带黄色,花心较大、深黄色。主产于浙江杭州。
3.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白色。花粉粒类球形,直径32~37微米,表面有网孔纹及短刺,具3条孔沟。T 形毛较多,顶端细胞长大,两臂近等长,柄2~4个细胞。腺毛头部呈鞋底状,6~8个细胞两两相对排列。草酸钙簇晶较多,细小。
4.理化鉴别 取本品1克,剪碎,加石油醚(30~60℃)20毫升,超声处理10分钟,弃去石油醚,烘干药渣,加稀盐酸1毫升与乙酸乙酯50毫升,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蒸干滤液,残渣加甲醇2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菊花对照药材1克,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0.5~1微升,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15∶1∶1∶2) 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于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超过15.0%(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832第二法)。
【含量测定】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 ,以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48纳米。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对照品、木樨草苷对照品、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于棕色量瓶中,加70%甲醇制成每1毫升含绿原酸35微克,木樨草苷25微克,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0微克的混合溶液,即得(10 ℃以下保存)。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一号筛)约0.25克,精密称定,置于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5毫升,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瓦,频率45千赫)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微升,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不得少于0.20%,含木樨草苷不得少于0.08%,含3.5-O -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不得少于0.7%。
九、储藏保鲜
仓库应通风、干燥、避光,必须安装空调及除湿设备,并具有防鼠、虫、禽、畜的措施,地面应整洁、无缝隙,易清洁。
保管储藏:将加工好的怀菊花,用白布包装,放于干燥通风处。防止潮湿和霉变。存放时应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