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根茎类

第一节 根与根茎类

一、三棱

1.本地用名 三棱,本地称扁杆荆三棱、水莎草、三棱草、黑三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

146

3.识别要点 黑三棱为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根状茎横走,圆柱形,下生粗短的块茎和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光滑。叶丛生,排成2列,长条形,长60~95厘米,松软而稍呈海绵质,先端钝,全缘,基部鞘状抱茎。6~7月从叶丛中生出花葶,具叶状苞片;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密集呈头状。果为核果状,倒卵状圆锥形,具棱角。黑三棱喜暖湿润气候,宜在向阳、低湿的环境中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多

4.习性分布 生于池沼及水沟等处。可栽种在沟渠、池塘的浅水处,也可栽在水田里。焦作及辉县、原阳县等生长较多。本品宜于秋、冬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留下块茎,削去外皮,晒干或焙干。

5.采收加工 本品近圆球形,下面略有锥形突起,或呈倒圆锥形,长3~4厘米,直径2~3厘米,

6.药材性状 常有黑色外皮及支根残疤,须根痕较少。去皮者外形略小,质轻而坚,极难折断,劈开面平坦,黄色,散生的维管束明显。气微,味淡。

本品以个大质坚、色白、外皮削净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

(2)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4.5~9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浸泡至透,捞出,切3毫米厚的片,晒干即可。

(2)醋煮:取净三棱置于开水锅内,浸没,煮至五六成透时,加醋再煮至八成透,停止加水,并停止续火,留在锅内焖透,吸尽余汤,捞出,晾至外皮无水分,切片,晒干。每100千克三棱,用醋30千克。

(3)其他:本区尚有一种荆三棱(属于莎草科),其块茎亦入药,与三棱的主要区别是:茎三棱形,叶互生,长20~30厘米,花两性,果为瘦果。荆三棱的性味功效与三棱相同,但一般认为其质量较三棱稍差。

二、土茯苓

1.本地用名 土茯苓,本地又称光叶菝葜、冷饭团、红土令、山猪粪。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块形根状茎。

147

3.识别要点 土茯苓为多年生攀缘状灌木。地下根状茎横生,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间隔一定距离生一肥厚的块形结节(即块形根状茎),质较坚实,外皮褐色,内面肉质粉性,黄白色。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厘米;叶片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叶面深绿,叶背有白粉,全缘,主脉3条明显,细脉网状,托叶变成2条卷须。7~8月开白色的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浆果球形,熟时蓝紫色或紫红色,外被白粉。土茯苓多生于山坡林下、山谷、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沁阳、博

4.习性分布 爱、修武、济源、辉县等地山区较多。

5.采收加工 春、秋挖块形根状茎,去茎叶、泥土,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稍扁或略呈圆柱状,多分歧、具结节状隆起,大小

6.药材性状 不等,长5~15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凹凸不平,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的残余部分,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常凹陷,黄色或乳白色。气微,味甘淡。

本品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脾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主治钩端螺旋体病、梅毒、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湿疹、皮炎、淋症白带;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闷润至透,切成1分厚横片或斜片,晒干。

三、山豆根

1.本地用名 山豆根,本地称老婆叶、北豆根、蝙蝠葛。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状茎。

148

3.识别要点 蝙蝠葛为落叶缠绕木质藤本,长达10米以上。根状茎细长,圆柱形,外皮棕色至黑褐色,断面黄白色。单叶互生,叶柄长约10厘米;叶片圆盾形,先端尖,心形或截形,稍具7~8浅裂,裂片近三角形;5~7掌状叶脉,下面苍白色,无毛。夏季开黄绿色单性小花,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核果肾形,熟时黑色。

4.习性分布 蝙蝠葛为多生于山坡林缘、路边、沟谷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辉县、济源等地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山豆根春、秋均可采挖,去芦头和须根,洗净,晒干。

6.药材性状 根状茎为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分歧,长可达50厘米,直径2~8毫米。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上有多数棕色细长而弯曲的细根,并可见凸起的根痕及纵皱,外皮常呈层状或片状脱落。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气无,味苦。

本品以根状茎粗长、色外黄内白、无须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通便。主治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疖肿毒、便秘。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

8.加工炮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四、木通

1.本地用名 木通,本地称山木通、木通马兜铃。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木通科植物木通的藤茎。

149-1

3.识别要点 木通为木质藤本,长8~10米,常缠绕于他物上,外表皮灰色,断面浅黄色,有放射状线和密集细小孔洞。单叶互生,具柄,叶片心形,全缘,叶背色淡有短毛。花单生于叶腋,花筒呈马蹄形,上部膨大,外面淡黄绿色,内有紫红色圈及斑点蒴果圆柱状,具6条棱,褐色,顶端开裂。种子淡灰褐色。

4.习性分布 木通生于山坡、山沟、溪旁等较阴湿的林下及潮湿的乔木与灌木林中。博爱县、修武县、辉县等山区有少量生长。

5.采收加工 木通于春、秋季采收,刮去外表皮,晒干。用时润透,切片。

6.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1~2.5厘米;外表灰棕色至黄棕色,栓皮较平滑。较粗的茎部分栓皮已除去,露出淡棕色而带光泽的纵直纹(系中柱鞘纤维束),质轻而坚硬,细者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导管孔洞。气无,味微苦。

本品以条无老皮、内皮黄色、折断面鲜黄色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肾、小肠、膀胱经。

(2)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脉,通乳。主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咙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木通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五、天冬

1.本地用名 天冬,本地名有丝冬、天冬草、天门冬、明天冬。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3.识别要点 天冬为多年生攀缘草本。根茎短,生多数细长须根,须根中部膨大为肉质块根,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外皮灰黄色。茎细长,常扭曲,长1~2米,多分枝,主茎上的鳞状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叶状枝(常误认为叶),2~4片丛生,扁平而具棱,线形或狭线形,稍弯曲。夏季开黄白色或白色花,花1~3朵簇生,下垂。浆果球形,熟时红色。种子1枚,黑色。

149-2

4.习性分布 天冬多生于阴湿山坡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下属各县市也有栽培。

5.采收加工 天冬于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于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

6.药材性状 本品块根细长,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本品以饱满壮实、色白微黄、半透明而干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肾经。

(2)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肺结核、支气管炎、白喉、百日咳、糖尿病等。外用治疮疡肿毒,蛇咬伤。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

8.加工炮制 本品为除去须根,可入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用微火烘干或用硫黄熏后再烘干。

六、天南星

1.本地用名 天南星,本地又名山苞米、南星、蛇苞米。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150

3.识别要点 天南星为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块茎扁球形,黄褐色,直径2.5~5.5厘米,茎基部有多数须根。叶1片,基生;叶柄肉质,圆柱形,直立如茎状,长40~85厘米;下部成鞘,基部包有透明膜质长鞘,白绿色或其上散生污紫色斑点;叶片辐射状全裂成7~23片,集于叶柄顶端,裂片披针形或长披针形,全缘。5~6月开花,肉穗花序,雌雄异株,佛焰苞绿色,偶为紫色,先端呈长线状。浆果红色。

4.习性分布 天南星是一种阴性植物,多野生于海拔200~1 000米的山谷或林内阴湿环境中,怕强光,喜水喜肥,怕旱怕涝,忌严寒。焦作市山区均有分布,下属各县市常栽培。

5.采收加工 本品多于秋季茎叶枯黄后挖块茎,去须根,刮净外皮,晒干。

6.药材性状 块茎扁球形或半球形,直径2~5厘米,顶面中央有茎的凹陷残痕,其周围有多数须根痕,块茎周围有突起的圆芽,呈不规则瘤块。表面土棕色,除净外皮的部分呈乳白色,偶有未去净外皮的棕色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或棕色角质(加工时煮过),气无,味辣而麻舌。

本品以去净外皮、色白饱满、体质坚硬、粉质重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2)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主治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3)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9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8.加工炮制

(1)生用:天南星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

(2)制南星:取净天南星,按大小分档,用清水浸泡,夏季泡7天左右,冬季泡14天左右,每天换水2~3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再用捣烂的生姜、白矾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内无白心,取出,晾至六成干,切顺刀片0.6~0.9毫米,干燥。每500克用生姜、白矾各60克。

(3)胆南星:取磨成粉的天南星500克,用牛胆10只,汁水约1300克,将浓缩的胆汁与之拌和,做成小块,日晒夜露至干燥为止。

【附注】

(1)天南星中毒,可引起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时窒息,呼吸停止。轻者可服稀醋或鞣酸及浓茶、蛋清、甘草水、姜汤等解之。如呼吸困难则给氧气,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2)本地山区尚有下列植物的块茎亦作天南星用。

1)全缘灯台莲:多年生草本,叶鸟趾状全裂,裂片5枚,倒卵形或广倒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

2)灯台莲:是全缘灯台莲的变种,其与全缘灯台莲的主要区别是:其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

七、丹参

1.本地用名 丹参,本地称血参、红根、大红袍、血山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3.识别要点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细长圆柱形,多分枝,新鲜时,表面棕红色,断面肉白色,渐变粉红色,干后呈紫黑色或砖红色。茎方形,直立,上部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具柄,小叶通常5片,顶端小叶大于侧生小叶,叶片卵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边缘有圆锯齿。夏季开花,轮伞花序呈总状排列,顶生或胶生,花冠唇形,蓝紫色。小坚果长圆形,熟时多为黑色,包于宿萼内。

4.习性分布 丹参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土壤肥沃。适宜在土质肥沃的沙质壤土上生长,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中性、微酸、微碱均可生长。多生于山坡草地林边道旁,或疏林干燥地上。焦作市多为栽培。

5.采收加工 野生丹参在春、秋挖根。栽培者于栽种后第二年秋季挖根。除去泥沙,洗净,晒干。置于阴凉干燥处,防蛀。如用芦头栽培则当年可收。丹参根略呈细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枝,其上生多数须状细根,根长

6.药材性状 10~25厘米,直径0.8~1.5厘米,支根长5~8厘米。表面棕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气微弱,味微苦。

本品以条粗、色紫红、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

(2)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主治胸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对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病症亦有一定的疗效。

152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若想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8.加工炮制

(1)生用:丹参拣去杂质,清水洗净,略泡捞出,润透后切顶刀片0.9~1.2厘米厚,晒干。

(2)炒炭:取丹参片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焦黑色为度,喷洒适量水,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3)酒炙:将丹参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带焦斑为度。每500克用黄酒60毫升。

八、半夏

1.本地用名 半夏,本地又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泥。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3.识别要点 半夏为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块茎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厘米,白色肉质,下部生多数须根。叶生于块茎顶端,具长柄,在叶柄下部内侧常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生的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全缘,中间裂片较大,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具短柄,叶脉为羽状网脉,侧脉在近边缘处联合。5~7月开花,肉穗花序顶生,花单性,花序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佛焰苞下部绿色,内部黑紫色。浆果椭圆形,熟时红色。

4.习性分布 半夏多生于山坡、林下、溪边及阴湿草地上。焦作市山区均有野生。半夏喜暖温潮湿,耐荫蔽;可栽培于林下或果树行间,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各县市亦有栽培。

5.采收加工 半夏于6~9月收获,出土后,拣出大的入药,小的作种栽。将入药部分放在水缸内,添适量水,用扫帚撞去外皮,或放在筐内浸在河水中,用木棒杵去外皮,淘净晒干即可。

6.药材性状 半夏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形,有的不规则,直径0.8~1.5厘米,高0.5~1厘米;表面浅黄色或乳白色,未去外皮的具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呈黄棕色,其周围密布棕色下凹的须根痕;下面钝圆而滑,少数微有突起;质坚实,致密;纵向切开呈肾脏形,断面洁白,粉质细腻。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本品以个大、色白、颗粒均匀完整、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2)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痞散结。用于寒痰咳嗽,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用治痈肿。

(3)用法用量:①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克。②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4)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反乌头、草乌。阴亏燥咳,津伤口渴者忌用。

8.加工炮制

(1)生半夏:半夏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干燥。

(2)清半夏:取拣净的生半夏,大小分档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天换水1~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移置于锅内加白矾与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匀,取出,制成团,略晾后,切片0.3毫米厚左右,干燥(同时筛去粉末)。每500克用白矾6~9克,面粉适量。

153

(3)姜半夏:取净半夏片,用生姜汁拌匀,稍润,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生姜60克取汁。

(4)法半夏:制法有两种。

1)照上述清半夏的制法,将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再加白矾浸泡1天,取出。另取甘草碾碎,加水煎汁至味尽,去渣。用甘草汁泡生石灰,加适量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内外呈黄色、无白心为度,捞出洗净石灰,阴干。

2)按上述清半夏的制法,将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再加白矾浸泡1天,取出。另取甘草碾碎,加水煎汁至味尽,去渣。与半夏同置于缸内,加水以淹没半夏2~3指深为度,再加入生石灰,搅拌均匀,闷24小时,取出,用清水洗净,干燥。每500克用白矾9克,甘草75克,生石灰块195克。

经浸泡和白矾、生姜、甘草等处理能解半夏之毒,而白矾还能起防腐之作用,石灰能去半夏之滑涎。

【附注】

(1)焦作本地当半夏用的还有一种是掌叶半夏,焦作本地山区有野生,间有栽培。与半夏的区别在于其块茎较大,直径长3~4厘米,叶柄长45~60厘米或更长,其基部内侧无珠芽;叶片掌状,具小叶9~11片。其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均与半夏相同。

(2)半夏有毒,生食时有强烈的麻辣味,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流涎、言语不清、嘶哑、张口困难。严重者可致窒息,呼吸停止。处理:内服中毒,给服稀醋或鞣酸,或浓茶、蛋白等。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支持疗法,对症下药。中草药:生姜30克、防风60克、甘草15克,煎汤,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或醋30~60克,加姜汁少许,内服或漱口。

九、龙胆草

1.本地用名 龙胆草,本地称龙胆、石龙胆、条叶龙胆、小龙胆。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石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154

3.识别要点 龙胆草为一年生小草本,高3~8厘米。茎细弱,分枝,被短腺毛。叶对生,茎下部者较大,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茎上部的叶匙形至倒卵形,近革质,粗糙,顶端有芒刺,反卷,基部连合。夏季开花,单生于枝端;花萼钟形;花冠钟形,淡蓝色,有白色而下宽之管及5裂片。蒴果倒卵形,具长柄,外露。种子细小,褐色,椭圆形,具网纹。

4.习性分布 龙胆草性喜潮湿凉爽气候,野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河滩、灌丛中、林缘及林下、草甸,海拔400~3 000米。焦作市山区常见分布。

5.采收加工 龙胆草多于春、秋季采挖,洗净,干燥。切段,以色黄或色黄棕者为佳。

6.药材性状 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3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质部色较淡,中心有数个筋脉点(维管束)。气微,味甚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2)功能主治: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搽。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清水洗净,闷润至透,切成1分厚横片,晒干。

十、白术

1.本地用名 白术,本地称于术、术、冬术、种术。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155

3.识别要点 白术为多年生草本,高50~60厘米。根状茎粗壮,略呈拳形,有不规则分枝,外皮灰黄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有浅纵槽。单叶互生,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3深裂,稀5深裂,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状刺;茎上部叶柄渐短,叶片不分裂,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弱刺,叶脉明显。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总苞片7~8层,基部有一层羽状深裂的叶状苞片,花全部为管状,紫色。瘦果长圆状椭圆形,稍扁,具黄色冠毛。

4.习性分布 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微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及轻黏土为好。野生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焦作市有栽培。

5.采收加工 栽种后的第二年霜降至立冬时采挖,除去地上茎和须根,打下种子,储藏备用。然后将白术置于太阳下晒干,叫“晒术”。一般采用烘干的办法,烘时火力不要过猛,烘约一小时,至白术表面发热,这时火力应逐渐降低,多次翻动,使其均匀一致,大的翻于下面,小的翻于上面,翻动时使其须根自落,烘8天左右达八成干时,取出堆放5~10天,使其内部水分外渗(返潮),然后再以大火回炕至干,除去杂质,叫“烘术”。

6.药材性状 白术根状茎肥厚如拳块状,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亦有中央稍细长如哑铃状者,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较小型者,根茎主轴延伸如马蹄状。表面灰黄色或暗棕色,有浅细的纵皱纹。烘术的表面偶有烧灼痕。瘤状突起的先端,有暗色而微下陷呈圆盘状的芽痕,偶见稍光亮的棕色膜质鳞片。在茎基的下方,偶有横环纹。根痕较明显,下部分偶见未除净的断根残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烘术横断面淡黄色,角质,有时中央有裂隙。生晒术横切面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油点,气强烈而香,味甜,带黏液性。

本品以个大、表面色灰黄、断面色黄白、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2)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和中,利尿安胎。主治脾虚便溏、泄泻、水肿、气虚自汗、痰饮、小便不利、头晕、胎动不安。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清水洗净,用清水浸泡至5~6成透时,捞出,润透后,切顺刀片1.5~8毫米厚,晒干或烘干。

(2)土炒:先将灶心土置于热锅内炒松,倒入白术片,用中火炒至微焦为度,取出,筛去土,放凉。每千克用灶心土300克。

(3)麸炒:先将麸皮撒于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白术片,用武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千克用皮180克。

(4)米炒:先将米撒于热锅内,待米冒烟时,倒入白术片,用文火炒至米呈黑色、白术呈焦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米,放凉。每千克用米120克。

(5)炒炭:取白术片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6)炒焦:取白术片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呈焦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7)米泔水浸:将白术片用米泔水拌匀,浸润至透,捞出,晒干。每千克用米泔水100毫升。

土炒、炒焦、麸炒、米炒,有增强止泻的作用;炒炭,有增强止泻止痢的作用;米泔水浸,去燥性。

十一、白茅根

1.本地用名 白茅根,本地称白茅、茅根、茅草根、茅茅根、甜根、丝茅根、茅根草。

2.药材来源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状茎。

3.识别要点 白茅为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状茎横生于地下,白色,节明显,味甜。茎秆丛生,直立,基部有残叶鞘。基部叶较长,茎生叶较短,叶片条形,扁平,长20~60厘米,边缘及叶背面较粗糙,主脉明显。春、夏开花,穗状圆锥花序顶生,银白色。颖果椭圆形,被白色长柔毛。

4.习性分布 白茅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旱,选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山坡、沟岸、路旁。焦作市广泛分布,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白茅根时,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6.药材性状 根状茎呈细长的圆柱形,通常不分枝。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不明显的纵皱纹,节间长短不一,节明显,呈细环状,微隆起,节上可见残留的鳞叶、根及芽痕。未完全干燥的根状茎,质柔韧,不易折断;干燥品质脆,易折断。气无,味微甜。

本品以色白、条肥大、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156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入肺、胃、小肠经。

(2)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主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热病烦渴,肺热咳嗽。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②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

8.加工炮制

(1)干茅根 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2)茅根炭 取茅根段,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157

十二、白附子

1.本地用名 白附子,本地称禹白附、鸡心白附子、乳头附子、牛粉白附子。

2.药材来源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独角莲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地下块茎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外被褐

3.识别要点 色鳞片,有6~8条环状节,茎节周围生多数须根。无地上茎。一或二年生植株上仅有叶1片,初生时叶片向右旋卷呈尖角状,故有“独角莲”之称;三或四年生植株有叶2~4片,丛生,叶柄长而肥厚,基部扩大成鞘,叶片三角状卵形,基部戟形,全缘或微波状。肉穗花序紫色,被紫色佛焰苞包围。花单性,雌雄同株。浆果熟时红色。独角莲喜冷凉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怕强光,应适度荫蔽或与高秆作物或林

4.习性分布 木间作。以选湿润、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黏土及洼地不宜种植。山区可在山间沟谷、溪流两岸或疏林下的阴湿地种植。忌连作。

独角莲野生于林下、山涧、山坡路旁、沟谷附近的阴湿处。亦有栽培。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白附子于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霜降后3~5天)采挖的质量较好。块茎挖出后,装入麻袋,搓去外皮,取出洗净,加工制成白附子。或直接鲜用,亦可晒干备用。该药有毒,采收加工时应注意防止中毒。已去栓皮的块茎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4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类

6.药材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略平滑;或加工成卵圆形片状,表面棕色,粗糙皱缩,密生薄膜状鳞叶,顶端尤多,内包顶芽,剥落鳞叶后可见节。切开面类白色。质坚脆,易折断,粉质。气微弱,味淡,嚼之麻辣刺舌。

本品以个大、形似蚕茧、肥壮、坚实、色白、粉性大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

(2)功能主治: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一般炮制后用;外用,取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8.加工炮制

(1)生白附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2)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 (每白附子100毫克,用白矾2毫克),泡一天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于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干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白附子100克,用生姜片、白矾粉各12.5克。

十三、白芍

1.本地用名 白芍,本地称芍药。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158

3.识别要点 芍药为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无毛。根肥大,长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茎直立,上部略分枝,叶互生,茎下部叶为2回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5~12厘米,边缘密生骨质白色小齿,下面沿脉疏生短柔毛;叶柄长6~10厘米。春季开白色或粉红色花,花较大,单生于花茎分枝顶端,每花茎有2~5朵花。蓇葖果3~5枚,卵形长约2厘米,先端钩状向外弯曲。

4.习性分布 芍药喜温暖湿润气候,耐严寒、耐旱、怕涝。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盐碱地和涝洼地不宜栽种。忌连作,可与红花、菊花、豆科作物轮作。白芍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栽培3~4年后,在秋季采挖,去地上茎及泥土,刮去外皮,按粗细分开加工。将根放入开水中煮,水温保持90℃为宜,捞出放入凉水内浸5分钟,用竹刀刮去外皮,再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应烘炕。

6.药材性状 白芍呈粗细均匀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呈棕色、浅棕色或棕褐色,斑痕状,较粗糙,有纵皱和须根痕迹,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略带棕色。木部呈放射状排列(通称“菊花心”)。气无,味微苦而酸。

本品以根干燥、平直而圆、粗长、两头粗细相似、色浅棕、光滑、坚实而重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

(2)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5克。

8.加工炮制

(1)炒白芍:取净白芍片,放入锅内炒至微黄色。

(2)酒白芍:取净白芍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润后放入锅内炒至微黄色。每50千克白芍片用黄酒5千克。

十四、白头翁

1.本地用名 白头翁,本地称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159

3.识别要点 白头翁为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株具白长绒毛。主根粗大稍扭曲,呈圆锥状,表面黄褐色较粗糙,有纵纹。基生叶在果后增大,三出复叶,承叶片再作6~8深裂,表面绿色,疏被白柔毛,背面淡绿色,密被白长柔毛。花蓝紫色,单朵顶生。瘦果多数集成聚合果,每一瘦果具宿存羽毛状花柱,银白色,酷似老头白发,故名“白头翁”。

4.习性分布 白头翁多生于向阳山坡、路边、草丛、灌丛和丘陵等地。焦作市各地都有生长,产量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挖根,习惯认为春挖者质较佳。采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6.药材性状 白头翁根呈长圆柱形至圆锥形,稍弯曲,有时略扭曲而稍扁,长5~18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根头部稍膨大,有时可见鞘状叶基残留,外层暗棕色,内层黄白色,顶端有成簇白色绒毛,偶有芽存在,表面具不规则的裂纹及皱纹,亦有小根被除去后的根痕,有时皮部脱落而露出黄色木质部,且往往朽蚀成凹洞,常见纵向菱状突起的花纹(维管束),质硬而脆,折断面稍平坦,皮部类白色,木部黄色,中央色较深。有微弱的特殊香气,味涩而收敛。

本品以根条整齐、坚实、均匀、表面棕褐色、顶端有灰白绒毛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主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湿热带下;全草切碎压出浆汁可喷杀蛆虫和孑孓。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1毫米左右厚的片,晒干。

(2)炒炭:取白头翁片放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附注】

在本区,白头翁的同名异物植物有下列两种:

(1)蓝刺头(祁州漏芦):菊科植物,其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是:茎直立,高30~60厘米,叶互生,羽状深裂至全裂;头状花序。瘦果。

(2)大火草(野棉花):属于毛茛科,其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是:植株高达1.5米;花粉红色,瘦果虽密生长柔毛,但非羽毛状花柱。本种根有小毒。

白头翁、蓝刺头与大火草性味功能及主治用法不同,不宜混用,应注意区别。

十五、白芷

1.本地用名 白芷,本地称香白芷。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160

3.识别要点 白芷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直生。茎粗大,近于圆柱形,中空,通常呈紫红色,基部光滑无毛。叶柄长,基部扩大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羽状分裂,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的重锯齿,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全部扩大成卵状的叶鞘,叶片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5枚,白色,卵状披针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白芷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

4.习性分布 好的沙质壤土栽培。种子在恒温下发芽率低,在变温下发芽较好,以10~30℃变温为佳。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5.采收加工 白芷于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6.药材性状 白芷根呈圆锥形,长10~20厘米,直径2~2.5厘米。表面灰棕色,有横向突起的皮孔,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

(2)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十六、玉竹

1.本地用名 玉竹,本地称玉参、尾参、小笔管、甜草根、靠山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玉竹的根茎。

161

3.识别要点 玉竹为多年生草本,高40~65厘米。地下根状茎横生,黄白色,多节,密生多数须根。茎单一,自一边斜生,光滑无毛,有棱。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先端钝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平行,叶面绿色,背面粉白色。4~5月开白色花,1~2朵生于叶腋。浆果球形,熟时紫黑色。

4.习性分布 玉竹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湿环境,较耐寒,在山区和平坝都可栽培。宜选上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壤土栽培,忌连作。

玉竹多生于山坡林下、灌木丛、草丛或石隙间的阴湿处。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玉竹栽种3~4年后于8~9月收获,割去茎叶,挖取根茎,抖去泥沙,晒或炕到发软时,边搓揉边晒,反复数次,至柔软光滑、无硬心、色黄白时,晒干。有的产区则将鲜玉竹蒸透,边晒边搓,揉至软而透明时,晒干或鲜用。

6.药材性状 玉竹根状茎呈圆柱形,弯曲稍扁,多数不分枝,长5~10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淡黄色至土棕黄色,半透明,稍粗糙,具细纵皱纹,节明显,节间长,多在1厘米以下,节上有多数须根痕,有时可见圆盘状的地上茎痕迹。干燥者质坚硬,角质样而脆,受潮变柔软。折断面颗粒性,黄白色。气微弱,味略甜,嚼之发黏。

本品以细长、色黄、形扁、二头相等、味甜涩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止咳生津。主治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2克;熬膏、浸酒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熬膏涂。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2)蒸玉竹:取洗净的玉竹,置于蒸器内加热蒸闷2~3次,至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晒至半干,切片,再晒至足干。

十七、地丁

1.本地用名 地丁,本地称花瓣堇菜、犁头草、紫花地丁、小豆棵、棒槌草、紫花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的带根全草。

162

3.识别要点 米口袋为多年生草本,高5~14厘米,全体有伏生的白色长柔毛。根长而直,圆锥形,粗壮,常有分枝。茎极短。叶丛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1~21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缘,两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春季开花,花葶从叶丛中抽出,花5~7朵顶生,集成伞形花序;花冠蝶形,紫红色。荚果圆柱状,长1.5~2.2厘米,密被长柔毛。种子多数,肾形,黑色。

4.习性分布 米口袋喜温暖湿润环境,怕干旱,适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坡地栽培。生于田野、路旁、山坡草丛中。本区各地广泛分布,产量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带根的全草,除去泥土,晒干或鲜用。

6.药材性状 地丁多为根部或带根全草。主根呈纺锤形、长锥形或长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红棕色至土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细纵沟纹,多少扭曲,并可见支根及须根存在,皮孔横生,稍突起,呈点线状,色稍深。靠近根的上部,常可见芦头,上有多数基生叶。叶为羽状复叶,灰绿色,被白色柔毛。有时可见圆筒形的荚果,表面密被柔毛,开裂或不开裂。主根质坚而稍韧,较难折断。折断面外面现绵毛状,纤维极多,乳白色。气微臭,味淡而稍甜。

本品以根粗壮而长、叶绿、无杂质、整齐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寒,无毒。入心、肺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5~30克。②外用:取鲜品适量,捣烂敷于患处。

8.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切段,干燥。炮制后储存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

【附注】

地丁的来源很复杂,主要应用的有三大类:一类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及同属植物,称“甜地丁”;一类为堇菜科堇菜属的多种植物,称“紫花地丁”;一类属粟科植物地丁草,称“苦地丁”。

(1)甜地丁:作为甜地丁入药的豆料米口袋属植物,除米口袋外,本区普遍应用、分布广泛的尚有一种狭叶米口袋,外形与米口袋近似,其区别点是小叶7~19片,小叶片长椭圆形或条形。伞形花序有花4~6朵。荚果长一般在1.8厘米以内,疏被柔毛。

163-1

(2)紫花地丁:作为紫花地丁入药的堇菜科堇菜属植物有以下几种。

1)白毛堇菜:一年生草本,全株有短白毛。根状茎很短,主根粗壮,白色。叶基生,有长叶柄,叶柄上部两侧有翅,托叶线形,附着于叶柄上;叶长卵形至广披针形,顶端钝,边缘有浅锯齿。春季开淡紫色花,花梗长,中部有线形小苞片2枚;花瓣5枚,下面一片较大,基部延长成长筒状的矩。蒴果椭圆形,成熟时开裂为三瓣,种子多数。全草入药。本区各地分布广泛。

2)东北堇菜:根状茎粗而较长,呈深褐色或黄白色。托叶分离,部分全缘。花蓝紫色,花距粗管状,长5~10毫米,末端粗圆,侧瓣有明显的须毛。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全草入药。本区各地均有分布。

3)犁头草:通常为无毛草本。根茎短。春生叶卵形至宽卵形或狭三角状卵形,长2~5厘米,宽1.5~3.5厘米,基部心形至近心形;夏生叶常为长三角形,长达8厘米,叶柄长2~8厘米,上部有狭翅。花有长柄,紫色。蒴果长圆形,裂瓣有棱沟。生于林下或荒地。本区各地有分布。

(3)苦地丁:作为苦地丁入药的是罂粟科植物地丁草的全草。矮小的草本,茎柔弱,多分枝,无毛。叶灰绿色,2回羽状全裂,裂片长圆形、线形或阔披针形。4~5月开紫红色花,花腋生,排列成总状花序;花瓣4枚,唇形。蒴果扁椭圆形,膜质,熟时2瓣裂。种子数枚,肾形,黑色有光泽。生于山沟、溪旁、杂草丛及田边。本区各地分布普遍。有部分栽培。

十八、地榆

1.本地用名 地榆,本地称黄瓜香、山枣子、红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

3.识别要点 地榆为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粗壮,常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外面棕紫色或棕黑色,粗糙有纵皱,断面粉红色或淡黄色。茎直立,有棱沟,上部分枝,光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常较茎生叶大,具柄,茎生叶互生;小叶5~19片,长圆形,边缘有锯齿到托叶近镰形。夏季开暗紫红色小花,密集为穗状花序,常倒卵形或短圆柱形。瘦果小,椭圆形,棕色。种子1枚。

163-2

4.习性分布 地榆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北方栽培幼龄植株冬季不需要覆盖防寒。生长季节4~11月,以7~8月生长最快。以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壤土及黏壤土栽培为好。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焦作市山区都有生长,产量较大。

5.采收加工 地榆于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6.药材性状 地榆根呈长纺锤形,或上部粗、部较细的长圆柱形,稍弯曲,通常已折断,长8~13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红色,有纵皱纹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及根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淡黄色或红棕色。气微,味涩。

本品以根粗、断面暗紫红色或淡黄色、无根头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2)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外用治烧烫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15克。②外用:取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8.加工炮制

(1)切制: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2)炒炭:取地榆片置于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十九、防风

1.本地用名 防风,本地称东防风。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164

3.识别要点 防风为多年生草木,高20~80厘米,全体无毛。根粗壮,顶端密被棕黄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直立,多分枝。基生叶具长柄,基部鞘状抱茎,二回或近于三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窄倒披针形,顶端2~3裂或不裂;茎生叶较小。秋季开白色小花,复伞形花序顶生,伞幅5~9。双悬果长卵形,具疣状突起,稍侧扁。

4.习性分布 防风适应性强,适宜温暖、凉爽的气候,喜阳光,耐旱、耐寒;在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风沙土、生草沙土、黑钙型沙土的草原、草甸草原生长。多生于山坡、丘陵地。焦作市山区以及孟州丘陵地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野生防风于春、夏、秋季均可采挖。以春、秋季采挖的质量好,质坚、折干率高,一般2.2~2.5千克鲜货可出1千克干货。夏季(伏天)采挖的防风,含水量大,质疏松,折干率低,一般3千克鲜货可出1千克干货。种子采收应在秋季,当大部分种子成熟,色黄绿或淡黄时,即割下地上植株,晒干,脱粒,再将种子晒干备用。防雨淋发霉变黑。防风采挖后,去净泥土、晾晒,至八成干时打捆,每捆约1千克,继续晾干即可。

6.药材性状 防风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粗糙,有密集的细环纹,其顶端残留黑褐色纤维状的叶脉。根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皱缩,可见散生污黄色横长皮孔和点状突起的须根疤痕。质软松,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木质部淡黄色,占根的绝大部分,皮层部分的组织疏松、棕黄色,裂隙较多,其中散生黄棕色油点。气清香,味微苦而涩。

本品以根条肥大、平直、皮细质润、断面有菊花心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2)功能主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1毫米左右厚的片,晒干。

(2)炒炭:取防风片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二十、沙参

1.本地用名 沙参,本地称泡参、南沙参、泡沙参。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四叶沙参)和杏叶沙参的根。

3.识别要点

(1)轮叶沙参:轮叶沙参为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主根粗壮,胡萝卜形,具横纹。茎直立,常单生,在花序下不分枝,无毛或近无毛。基生叶成丛;卵形,长椭圆形或近圆形;茎生叶4~6片轮生,无柄或有不明显的柄,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披针形至条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锯齿。夏季开蓝色花,花序圆锥状,下部花枝轮生,顶部花序有时互生。蒴果倒卵球形,长约5毫米。

(2)杏叶沙参:杏叶沙参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细毛。主根粗肥,长胡萝卜形,长达20厘米。茎直立,单一,上部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广卵形;茎生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形或窄卵形,长8~9厘米,宽1.2~4厘米,愈向上部叶愈小,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夏季开蓝色花,花序狭长,不分枝或基部有极短的分枝,有疏或稍密的短毛。蒴果近球形。

165

4.习性分布 上述两种沙参,多生于山坡草丛中、林边或山路旁。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秋季挖根,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刮去粗皮,晒干。

6.药材性状 沙参根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上粗下细,有时稍弯曲或稍扭曲。全长5~25厘米,上部直径1~8厘米。顶端带芦头(根茎),上有显著横纹。带皮者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有横皱纹;去皮者表面黄白色,有纵皱。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白色,不平坦,有多数裂隙。气微弱,味甘,微苦。

本品以根粗大、饱满、去净外皮、色黄白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肾经。

(2)功能主治:养阴润肺,生津止咳。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

(4)用药禁忌:反藜芦。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茎基洗净,捞出润透,切厚6~9毫米片晒干。

(2)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加入沙参片,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每500克用炼熟蜜60~90毫升。

(3)米炒:先将小米撒入锅内,待小米冒烟时倒入沙参片,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小米,放凉,每500克用小米60克。

【附注】

沙参属多种植物的根均作南沙参入药,本地常见的有下列两种:

(1)荠苨:荠苨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互生,有柄;叶片心状卵形至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浅心形或心形;上部叶小,近无柄。圆锥花序顶生。花柱与花冠近等长。

(2)石沙参:石沙参的茎通常数条自根抽出。茎生叶,无柄;叶片革质或革质,条形、条状披针形至狭卵形,边缘有长或短的尖齿,两面有疏或密的短柔毛,稀无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伸出。

二十一、苍术

1.本地用名 苍术,本地称枪头菜、山苍术、赤术、茅苍术。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3.识别要点 苍术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状茎粗大,呈结节状,节上有细须根,外表棕褐色,具香气。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单叶互生,革质,无柄,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不裂或3~5羽状浅裂,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头状花序顶生,白色或蓝色,总苞片披针形,羽状裂片刺状。瘦果密生白色冠毛。

167

4.习性分布 苍术喜表土层疏松、肥沃、渗透性良好的暗棕壤或沙壤土。北苍术耐寒性强,喜冷凉、光照充足及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茅苍术喜凉爽、温和、湿润的气候,耐寒力较强,怕强光和高温。多生于山坡、林下、灌木丛和草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摘去须根。

6.药材性状 苍术根状茎类圆柱形,常分歧或呈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3~10厘米,直径1~4厘米。根状茎上有较多的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的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状,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气芳香,味微辛苦。

本品以肥大、坚实、去净毛须、气味芳香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

(2)功能主治:具有燥湿健脾、祛风辟秽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腹胀痛、水肿、湿痰留饮、风寒湿痹、脚膝肿痛、痿软无力、雀目夜盲、佝偻病、湿疹。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清水泡至七八成透,洗净捞出,润透后切顺刀片8毫米厚,晒干。

(2)麸炒: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待冒烟时,放入苍术片,用武火炒至表面呈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冷。每500克用麸皮90克。

(3)土炒:先将灶心土放入热锅炒松,倒入苍术片,用中火炒至闻到香气为度,取出,筛去土,放凉即可。每500克用土150克。

(4)米泔水炙:取苍术片,用米泔水喷洒湿润,置于热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米泔水90~120毫升。

二十二、芦根

1.本地用名 芦根,本地称苇根、芦草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3.识别要点 芦苇为多年生草本,高1~5米。根状茎横生于地下,在沙质土里可长达10余米,黄白色或乳白色,节间中空,每节生一芽和多数须根。地上茎直立。单叶互生,叶片广披针形至宽条形,全缘,叶鞘抱茎。4~5月开花,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呈扫帚状,花小。颖果椭圆形。

168-1

4.习性分布 芦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以选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的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栽培为宜。栽培技术:用根茎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栽种。芦根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焦作市各地均有生长,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如用鲜芦根,挖出后,用湿沙覆盖备用。

6.药材性状

(1)鲜芦根:呈长柱形,中空有分枝。长短不一,节间明显。表面有光泽,呈黄白色,节上有残根及芽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横断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2毫米,有排列成环的小孔,外皮疏松,可剥离。

(2)干芦根: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显红黄色,较硬,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

鲜芦根以色白、条粗而匀、有光泽、圆条坚硬不带细根者为佳,干芦根以色黄白、扁条柔软、有光泽、不带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15~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8.加工炮制

(1)鲜芦根:除去杂质,洗净,切段。

(2)干芦根: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二十三、赤芍

1.本地用名 赤芍,本地称山芍药、野芍药、草芍药。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草芍药的干燥根。

168-2

3.识别要点 草芍药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肥大,圆柱形或纺锤形,有分枝,外皮棕红色。茎直立,无毛。叶互生,最下部的叶为2回三出复叶,上部的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顶生小叶最大,倒卵形或广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较小。春季开粉红色或白色花,花单生于茎顶。蓇葖果通常3枚,长圆形,稍弯曲。种子宽椭圆形,深蓝色。

4.习性分布 草芍药喜光照,耐旱。草芍药植株在一年当中,随着气候节律的变化而产生阶段性发育变化,主要表现为生长期和休眠期的交替变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阶段和生长期的光照阶段最为关键。草芍药多生于山地林下、林缘、草坡上及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6.药材性状 草芍药根为圆柱形,两端粗细相似,稍弯曲,长10~36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具粗深的纵皱纹,手搓则外皮易破而脱落,显出白色或浅棕色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层窄,中央髓部小,木质部射线明显,有时具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

本品以根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1)炒赤芍:炒后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

2)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胜,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炒赤芍:取赤芍片,置于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2)酒赤芍:取赤芍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于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千克赤芍片,用黄酒12千克。

二十四、麦冬

1.本地用名 麦冬,本地又称麦门冬、寸冬、细叶麦冬、沿阶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的干燥块根。

3.识别要点 麦冬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根状茎粗短,地下具细长匍匐茎,其节上有膜质鳞片;须根细长,常于先端或中部膨大成纺锤形的肉质块根,外面白色或黄白色。单叶丛生,长条形,长15~25厘米,宽1~4毫米,叶脉明显,通常呈暗绿色。夏季开花,花葶从叶丛中生出,高7~12厘米,隐于叶丛中。总状花序顶生,生少数小花,常1~3朵聚生,下垂;花被6枚,淡紫色或青紫色,子房半下位。浆果球形,熟时碧紫色或黑紫色。

169

4.习性分布 麦冬喜温暖湿润、降雨充沛的气候,5~30℃能正常生长,最适宜生长气温为15~25℃,低于0℃或高于35℃生长停止,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要求光照充足,尤其是块根膨大期,光照充足才能促进块根的膨大。麦冬多生于山坡林下、溪边、沟谷及草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野生。本区各地都有栽培,很多场所栽培作观赏用。

5.采收加工 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6.药材性状 本品块根纺锤状,长2~4.5厘米,直径4~6毫米,表面呈淡黄色或黄白色,全体柔软,略呈半透明,外面有不规则纵皱纹。横断面中央有细小的木质部。气弱,味微甜。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

(2)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捞出,干燥。

(2)米炒:先将小米撒于锅内,待小米冒烟时,倒入麦冬,用文火炒至小米呈焦黑色、麦冬呈黄色或微带焦斑为度,取出,筛去小米,放凉。每500克麦冬用小米60克。

(3)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麦冬,用文火炒至老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麦冬用炼熟蜜60毫升。

二十五、苦参

1.本地用名 苦参,本地称野槐、野槐根、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3.识别要点 苦参为草本状小灌木,高约1米。根粗壮,圆柱形。茎直立,具不规则纵沟,幼时被毛,小棱绿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具线形的托叶,小叶11~29片,具叶柄,叶片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叶背绿白色,密生平贴柔毛。夏季开黄白色花,总状花序顶生。荚果细长,先端具长喙,节间紧缩,熟时不开裂。种子7~8枚,棕褐色。

170

4.习性分布 苦参喜阳,怕积水。生活在排水良好的向阳山坡、灌丛中。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6.药材性状 本品根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属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呈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

本品以根粗细均匀、不带根头及细根、外皮较细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热痢、便血、黄疸尿、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用治滴虫性阴道炎、烧烫伤,灭蛆、灭孑孓等。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酒搽。

8.加工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清水泡至六成透,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二十六、百合

1.本地用名 百合,本地称野百合、药百合、家百合、山百合。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百合和细叶百合的鳞茎。

171

3.识别要点

(1)百合: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鳞茎球形,白色,暴露于地上的部分常带紫色,先端鳞叶常开放如荷花状,鳞茎下端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无毛,常带褐紫色斑点。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0.8~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微波状,平行脉5条。夏季开花,常单生于茎顶,花大而香;花被漏斗状,白色而背带紫褐色,裂片6片。蒴果椭圆形,长5~6.5厘米,有棱线。种子多数,扁平。

(2)细叶百合:细叶百合又名山丹花,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叶互生密集,狭条形,长8~14厘米,宽1~8毫米。花单生于茎顶或在茎顶叶腋间各生1朵花,成总状花序状,俯垂,花被红色,向外反卷。蒴果椭圆形,长2~8厘米。

4.习性分布 百合适应范围广,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其强健的适应性,无须驯化,便可从野生引进城市的园林绿化之中,或于家中盆栽作为观赏花卉。

百合生长在山坡、林缘草地、灌丛及朝阳的石质山坡。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各地有零星栽培。

5.采收加工 当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挖地下鳞茎根部横切一刀,鳞茎即散开。加工时,洗净泥土,将鳞片倒入竹篓内,连竹篓一起放在沸水中煮5~10分钟。煮时要不断翻动,同时,火力不宜过猛。煮至手捏鳞片无硬性时,迅速连篓捞出,再放凉水中漂洗2~3分钟去掉黏液,立即摊开暴晒或炕干。

本品以瓣匀、肉厚、色白、筋脉少者为佳。

6.药材性状

鳞片肥厚肉质,呈长椭圆形、披针形或长三角形片状,常扭曲,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呈波浪状向内卷曲。长2~4厘米,宽0.5~1.5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棕黄色,平面光滑,略半透明状。质坚硬,稍脆,折断面略平坦而现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而稍黏。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肺经。

(2)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活血祛瘀。治痈疽肿毒、疔疮、吐衄、跌打损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2克;蒸食或煮粥食。②外用:捣敷。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

(2)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百合,用文火炒至表面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蜂蜜60毫升。

二十七、知母

1.本地用名 知母,本地称羊胡子根、地参。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知母属植物知母的根茎。

3.识别要点 知母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状茎横生,肉质,粗壮,外有黄褐色纤维状的残叶基,下面生多数粗长的须根,形似“毛毛虫”,故称“毛知母”。叶丛生,条形,长20~70厘米,质稍硬。夏季开白色或淡紫色花,花葶由叶丛中抽出,上有鳞状苞片,花2~3朵生于苞腋间,稀疏分布于花葶上部,排列成长穗状。蒴果三角状卵圆形。种子瘦长,黑色。

4.习性分布 焦作市向阳山地、丘陵及固定沙丘上,常有知母成群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取根状茎,去芦头、须根及泥土,晒干,即为“毛知母”;或趁鲜刮去外皮,晒干,即为“知母肉”。栽培知母,种后2年挖取。

6.药材性状

(1)毛知母:毛知母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厘米,直径0.8~1.5厘米,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本品以条肥、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2)光知母:光知母又叫知母肉,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无栓皮及毛状物,上面有扭曲的纵沟,下面有多数不规则散生的须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开水浸后有黏液,气味与毛知母相同。

本品以条肥大、质硬、色黄白、嚼之发黏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肺、胃、肾经。

(2)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盐炙:取知母片与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微带焦斑为度。每500克用食盐9克,加水适量化开澄清。

二十八、贯众

1.本地用名 贯众,本地称为狗脊。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蹄盖蕨科植物峨眉蕨和鳞毛蕨科植物贯众的根状茎和叶柄残基。

3.识别要点

(1)峨眉蕨(亚美蹄盖蕨):蛾眉蕨为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状茎短粗,直立或倾斜,顶端有宽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20厘米,杆黄色;叶片革质,长20~60厘米,宽7~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沿叶轴、羽轴和主脉生有棕色短毛;2回羽状深裂,中部羽片长12~15厘米,宽1~2厘米,羽裂几达羽轴,下部羽片3~4对略缩短,裂片(小羽片)线形至椭圆形,先端钝或浑圆,边缘有浅圆齿,有单一的侧脉5~8对。孢子囊群狭长圆形,囊群盖新月形,全缘,质厚。

(2)贯众:贯众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状茎粗短,倾斜或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宽卵状披针形的红褐色大鳞片。单数羽状复叶,丛生,秆黄色,叶柄长15~30厘米,被卵形和线形鳞片;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10~17厘米,叶轴和羽疏生小鳞片;羽片10~20对,互生,两侧羽片呈镰状披针形,基部圆形,不对称,上侧稍呈耳状突起,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网状,有内藏小脉1~2条。孢子囊群散布叶背,着生于内藏小脉顶端,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不整齐的3~4行;囊群盖大,圆盾形,全缘。

173

4.习性分布 峨眉蕨多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焦作各地有生长。贯众多生于山坡林边、林下等阴湿处。焦作各地均有生长,偶见于丘陵地区。

5.采收加工

(1)峨眉蕨:春、秋季挖根状茎,洗净泥,削去叶柄及须根,晒干。

(2)贯众:全年可采挖,洗净泥土,削去部分叶柄、须根,晒干。

6.药材性状

(1)峨眉蕨:本品呈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稍弯曲或不弯曲,长10~16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黑棕色,根状茎细长,倾斜,密被叶柄残基,并有细长弯曲的须根及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较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方形。背面隆起,腹面稍向内凹,基部具棱脊。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维管束中间常有一个暗色点或已成空洞。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条或3条须根,常压扁,有分枝。气微而特异,味涩或苦辛。

(2)贯众:本品呈倒卵形或长倒卵形。上端钝圆,下端尖而弯曲呈鸟嘴状,长5~8厘米,直径3~4厘米。表面棕褐色。根状茎粗壮,倾斜,稍弯曲,密被较长叶柄基部,并有须根及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状,弯曲,表面稍粗涩,内侧面较平坦,常具浅槽,背面隆起,具数条皱纹。质坚硬,折断面平坦,棕褐色,叶柄有维管束3~4个,呈点状,黄白色。每一叶柄基部侧生有2条弯曲的须根。鳞片多已脱落,上端的叶柄残基密被亮棕色的鳞片,边缘具茸毛。气弱,味涩。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凉,有小毒。归肝、胃、肾、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杀虫。用于瘟疫、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流行性感冒、痢疾、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4)用药禁忌:孕妇慎用。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留的须根,洗净,晒干,捣碎。

(2)炒炭:将捣碎的贯众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附注】

本地作贯众用的植物尚有下列几种。

(1)鳞毛蕨科植物辽东鳞毛蕨: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根状茎粗壮;叶柄簇生,长10~17厘米,稻秆色,基部被线状披针形、棕色质薄的鳞片,长1.5~2厘米,叶柄上部的鳞毛稀疏而较小,在叶轴上的鳞片呈深棕色,长3~5毫米;叶片长15~40厘米,2次羽状分裂;不生孢子的叶2~5对,稍呈镰刀状,长8~12厘米;小羽片矩圆状披针形,长2~2.5厘米,稍呈镰刀形,基部耳形,边缘有微锯齿或近全缘;叶脉羽状分离,在叶下明显;生孢子的羽片1~16对,占叶的1/3~2/3,与不生孢子的羽片相似而较小,各裂片有孢子囊群沿中肋两旁各1行着生,囊群盖宿存。

(2)蹄盖科植物华东蹄盖蕨: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35~80厘米。根状茎斜生;叶柄散生,长10~25厘米,稻秆色,疏被较小的鳞片;叶片卵形,长20~40厘米,先端各对羽片较以下各对羽片急狭缩,长渐尖,二回羽状或三回浅羽裂;羽片斜展,披针形;小羽片无柄或具狭翅的短柄,边缘具小锯齿或浅裂。孢子囊群沿侧脉密生,呈马蹄形;囊群盖同形。

(3)蹄盖蕨科植物柯氏蹄盖蕨: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状茎斜生;叶柄丛生,长15~30厘米,稻秆色,基部被褐色鳞片;叶片矩圆状卵圆形,长20~30厘米,先端渐尖,羽轴和小羽轴的叶腹面被软刺,二回羽状复叶;小羽片具短柄,羽状深裂,有锯齿状缺刻,每齿具细脉1条。孢子囊群长矩圆形或马蹄形,囊群盖大型。

二十九、板蓝根

1.本地用名 板蓝根,本地称大青根、大蓝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其叶为大青叶,亦入药。

175

3.识别要点 菘蓝为二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主根深长,圆柱形,稍弯曲,外皮灰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常多白粉状。基生叶丛生,较大,具叶柄;茎生叶互生,较小,无叶柄,基部半抱茎。夏季开黄色小花,总状花序。角果长远形,扁平有翅。种子1枚。

4.习性分布 菘蓝喜温暖湿润气候,宜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栽种。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去茎秆,洗净,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呈细长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

本品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叶:味苦、咸,性大寒。②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2)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叶主治伤寒斑疹、瘟疫、时行热病、丹毒、喉痹。根主治伤寒发斑、丹毒、大头瘟疫毒。

(3)用法用量:水煎服,15~30克。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切1分厚片,晒干。

【附注】

大青叶是菘蓝的叶。叶一年可收三次,初伏第一次割大青叶时,要留茬8厘米高;第二次在白露后收叶;第三次在霜降前采叶。晒干。大青叶对心脏、血管、肠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直接兴奋作用;对无菌性炎症有消炎作用;能加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三十、柴胡

1.本地用名 柴胡,本地称北柴胡、竹叶柴胡。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

3.识别要点 柴胡为多年生草本,高45~85厘米。主根粗大,圆柱形,有或无侧根。茎直立,丛生,少单生,上部多分枝,稍呈“之”字形弯曲。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条状宽披针形,长3~11厘米,宽6~16毫米,先端渐尖,最终呈短芒状,全缘,具平行叶脉7~9条,下面具粉霜。秋季开鲜黄色花,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幅3~8个,不等长。双悬果宽椭圆形。柴胡多生于较干燥的山坡、路旁等处。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等地的山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

4.习性分布 柴胡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野生于较干燥的山坡,林中空隙地、草丛、路边、沟边等地。耐寒性强,抗干旱,怕水浸。生于干燥的山坡、路旁等处。焦作市及济源、辉县山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切段,晒干。全草则在春末、夏初拔起后晒干。

6.药材性状 柴胡根圆柱形至圆锥形,侧根多。根头部残存长短不等的茎,或茎除去后的片状叶鞘及短须状纤维。外表浅棕色至土棕色,上部有不明显的纵纹,下部纵皱纹逐渐明显,近根头处可见少数不明显的环纹和一些芽痕。质较坚韧,不易折断,平整的切断面皮部浅棕色,木质部白色或淡黄色,侧根则易折断。微有香气,并带有浓浓的泥土气,味淡。

本品以根条粗、皮细、侧根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

(2)功能主治: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3)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解表退热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举陷可生用或醋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176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浸泡至六成透,捞出,润透,切0.15厘米厚的片,晒干。

(2)醋炙:取柴胡片与醋拌匀,闷润至醋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微带焦斑为度。每千克用醋180毫升。

(3)炒黄:取柴胡片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

(4)酒炙:取柴胡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为度。每千克用黄酒120毫升。

(5)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柴胡片,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每千克用炼熟蜂蜜250克。

(6)炒炭:取净柴胡片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褐色为度,喷洒适量清水,灭尽火星,晾一夜。

(7)鳖血柴胡:取柴胡片置于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50千克柴胡,用活鳖200个取血。

【附注】

(1)狭叶柴胡:狭叶柴胡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基部密被红色纤维状叶鞘残留物。茎单一或2~3丛生。基生叶条形,长6~16厘米,宽3~7毫米,具5~7条平行脉。双悬果椭圆形。本区山区常见分布。

(2)锥叶柴胡:锥叶柴胡为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茎基部具纤维状叶鞘残留物。茎多数丛生。基生叶多而密,条形,长7~16厘米,宽1~3毫米,具3~5条平行脉。双悬果矩圆形。孟州、新乡县的丘陵地有生长。

上述两种植物的根,亦当柴胡入药。

三十一、何首乌

1.本地用名 何首乌,本地称紫乌藤、夜交藤。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亦入药。

177

3.识别要点 何首乌为多年生缠绕草本,长达8米余。根细长,末端呈肥大不规则的块根,质坚硬而重,外面赤褐色,平滑或隆曲;内面暗赤褐色。茎基部略木质,上部多分枝,革质,中空,绿紫色或红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柄;叶片狭卵形或心脏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箭形或截形,全缘或微波状,托叶鞘状,膜质,抱茎。秋季开白色小花,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瘦果卵形至椭圆形,有三棱,黑色,光亮。

4.习性分布 何首乌喜温暖潮湿气候,忌干燥和积水,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栽培为宜,黏土不宜种植。何首乌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都有生长。

5.采收加工 何首乌培育3~4年即可收获,但以4年收产量较高,在秋季落叶后或早春萌发前采挖。除去茎藤,将根挖出,洗净泥土,大的切成2厘米左右的厚片,小的不切。晒干或烘干即成。

6.药材性状 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厘米,直径4~12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本品以块根大、坚实、质重、色红褐、内有花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温。归肝、心、肾经。

(2)功能主治: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脂血症。生用治阴血不足之便秘、淋巴结结核、痈疖。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0~20克;熬膏、浸酒或入丸、散。②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1)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

(2)制首乌: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于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入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每50千克何首乌块,用黑豆5千克、黄酒13千克。

黑豆汁制法:取黑豆5千克,加水煮约4小时,熬汁约8千克,豆渣再加水煮约3小时,熬汁约5千克,两次共熬汁约12.5千克。

【附注】

何首乌的藤茎入药,称夜交藤(首乌藤)。秋季割取,洗净、切段晒干。性平,味甘。具养心安神、祛风湿之效。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全身酸痛,外用治疱癣瘙痒。用法用量:煎汤内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三十二、前胡

1.本地用名 前胡,本地称为白花前胡。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

3.识别要点

179

(1)白花前胡(鸡脚前胡、官前胡):白花前胡为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壮,直生,根头处有叶鞘残存纤维。茎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柄基部膨大成叶鞘,抱茎;叶为2~3回三出或羽状复叶,长15~20厘米,第一回小叶2~3对,最下方的一对有长柄,上方的有短柄或无柄;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或近无柄,在顶端的叶片生在膨大的叶鞘上。秋季开白色小花,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伞幅7~18个,不等长;总苞片1~2枚,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花后多数脱落。双悬果卵形或椭圆形。

(2)紫花前胡(土当归、野当归):紫花前胡与白花前胡相似,主要区别是:紫花前胡为多年生草本,高1~2米。叶1回至近乎2回羽状复叶。花紫色,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1~2枚,囊状卵圆形,紫色,宿存;伞幅10~20个。

4.习性分布 前胡喜冷凉湿润气候,耐旱、耐寒。适应性较强,在山地及平原均可生长。以肥沃深厚的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黏土及低湿地方不宜栽种。前胡多生于向阳山坡路旁、草丛林缘、溪沟边或杂木林灌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栽后3年秋冬季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晒干。

6.药材性状

(1)白花前胡:白花前胡主根形状不一,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稍弯曲或有支根,但根端及支根多数已折断除去,长3~9厘米,直径1~1.5厘米,根端周围有多少不等的残留叶鞘。外表面棕色至暗棕色,近根头部有环状细横纹,根头部以下有纵直沟纹,并具多数横列皮孔。质较柔软,易折断。断面疏松,木栓层窄,韧皮部自外向内呈黄白色、浅棕色至棕色,占根的主要部分,木质部黄色或黄色略带棕色。气芳香,略带松脂气,味甘,后苦。

(2)紫花前胡:紫花前胡主根分歧或有侧根,长达20厘米。主根圆柱形,长8~15厘米,直径0.8~1.7厘米,根端周围有时残留叶鞘纤维;侧根数条,长7~30厘米,直径0.2~0.4厘米,细圆柱形。根表面粗糙,棕色或黑棕色,有浅直的细纵沟纹和灰白色横的凸起的皮孔,有时可见圆点状的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皮部与木部极易分离,皮部较窄,浅棕色,中央木质部黄白色,占根的大部分。气微芳香,带油腥气,味淡,后辛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肺、脾、肝经。

(2)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主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黏、呃逆食少、胸膈满闷。

(3)用法用量:水煎服,5~10克;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8毫米厚横片,晒干。

(2)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前胡片,用文火炒至片呈赭黄色,以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蜂蜜90毫升。

(3)炒黄:取前胡片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三十三、威灵仙

1.本地用名 威灵仙,本地称铁脚威灵仙、铁丝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铁丝灵仙的根和根状茎。

180

3.识别要点 铁丝灵仙为多年生攀缘状藤本,长达2余米。根状茎短粗,丛生多数细长的根,外皮灰褐色,坚韧,上生少数细刺。茎枝略呈四棱形,绿色,具条棱和直立细刺,尤以茎基部较多。单叶互生,叶柄基部略扩大抱茎;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向上再分离成卷须;叶片椭圆形至三角卵圆形,全缘或略呈波状,主脉5~7条,明显。夏季开黄绿色的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长于叶柄。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4.习性分布 铁丝灵仙喜肥沃、排水良好的碱性壤土,忌积水或夏季干旱而不能保水的土壤。耐寒性强,可耐-20℃低温。

铁丝灵仙多生于山地杂木林或稀疏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秋季挖出,去净茎叶,洗净泥土,晒干,或切成段后晒干。

6.药材性状 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挛曲,其上有针状刺,根状茎下侧生有许多细长根,根长20~100厘米,直径1~2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并有细小钩状刺及少数须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有浅棕色环,肉眼可见小孔(导管)。气无,味淡。

本品以根细长、质坚实、有韧性、去净支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温,有毒。归膀胱经。

(2)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9克;浸酒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捣碎敷患处。

8.加工炮制

(1)威灵仙:拣净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段,晒干。

(2)酒灵仙:取威灵仙段,用黄酒拌匀闷透,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每50千克威灵仙,用黄酒6~7.5千克。

【附注】

本地山区还生长一种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根入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与百合科植物铁丝灵仙相同,但很少使用。其主要特征是:茎上无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常5片;花白色,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瘦果扁卵形,疏生柔毛,果实顶端有羽毛状花柱。

三十四、扁担木

1.本地用名 扁担木,本地称孩儿拳头、扁担格子、棉筋条、葛妃麻。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椴树科植物扁担木的根或全株。

181

3.识别要点 扁担木为落叶灌木,高1~2米。小枝和叶柄密生黄褐色短毛。单叶互生,叶片菱状卵形或菱形,长8~11厘米,宽1.6~6厘米,边缘密生不整齐的小牙齿,有时不明显浅裂,两面有星状短柔毛,下面的毛较密。夏季开淡黄色花,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核果,无毛,熟时红色。

4.习性分布 扁担木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耐寒力,黄河流域可露地越冬。多生于山坡灌丛、沟旁、路边。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

(2)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固精止带,祛风除湿。主治小儿疳积、脾虚久泻、遗精、赤白带、子宫脱垂、脱肛、风湿关节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15~30克;或适量,浸酒服。

7.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三十五、穿山龙

1.本地用名 穿山龙,本地称野山药、穿龙薯蓣、穿地龙、山常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穿山龙的干燥根茎。

3.识别要点 穿山龙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根状茎横生,质硬,呈不规则的弯曲的圆柱形,稍扁,长10~35厘米,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常片状脱落,断面灰白色,颗粒状,地上茎细长,具纵沟纹。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卵形至阔卵形,掌状3~7浅裂,先端尖,基部心脏形,叶脉下部隆起。夏季开黄绿色小花,雌雄异株,集成腋生豌穗状花序。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有8翅,成串下垂。

4.习性分布 穿山龙喜肥沃、疏松、湿润、腐殖较深厚的黄砾壤土和黑砾壤土,适应性强,耐严寒,耐旱性极强,适宜生长温度为12~25℃。对于土壤要求不严,常分布在海拔100~1 700米,集中在300~900米间。穿山龙生于山坡林边、灌木林下及沟边。焦作市山区均有分布,产量大。

182-1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长柱形,弯曲稍扁,常有细分叉,每1分叉先端常又分成2叉。长5~3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呈薄片状,多已脱落。表面黄棕色至浅棕色。有皱纹及纵沟,并有凸起的细痕,沿根痕上下常形成凸起的短棱脊。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颗粒状。气弱,味稍苦。

本品以条粗壮、质坚实、去净外皮及须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苦,性温。归肝、肾、肺经。

(2)功能主治: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病、关节麻木、跌扑损伤、闪腰岔气、咳嗽气喘。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也可制成酒剂用。

8.加工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时可见刺状残根。切面白色或黄白色,有淡棕色的点状维管束。气微,味苦涩。

三十六、香附

1.本地用名 香附,本地称香附子、莎草疙瘩、雷公头、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3.识别要点 莎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地下具细长匍匐根状茎,其末端有灰黑色纺锤形的块茎(即香附),具香气,有时数个相连。茎单一,直立,三棱形。单叶,狭条形,丛生于茎基部,叶鞘包于茎秆上。复穗状花序,在茎顶排成伞状,基部有2~4枚片叶状总苞;花两性,细小。瘦果三棱形,褐色。

182-2

4.习性分布 莎草适应性较强,喜湿润环境,常生于荒地、路边或田间向阳处。多生于山坡草地或水边潮湿地上。本区均有大量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收,但多为秋季(10~11月)采收,且质量较佳。挖出后,晒半干,用火燎去须根,用笼蒸40分钟左右,晒干(称毛香附)。置于干燥通风处,防虫蛀、霉变,一般较易存放。

6.药材性状 本品呈纺锤形或短圆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具光泽及纵皱纹,通常有6~10个明显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或黑褐色线形毛状物(鳞叶),并有根痕及芽痕。质坚硬,横断面皮部呈淡棕色或黄棕色,中柱色较深,显黄棕色或深棕色,散布有黑色点状维管束。气芳香,味辛苦。

本品以个大、色棕褐、质坚、断面明亮、香气浓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微苦、甘,性平。归肝、三焦经。

(2)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晒干后碾成小豆大的颗粒,筛去碎屑,簸去皮毛,即为香附米。

(2)醋炙:取香附米与醋拌匀,润至醋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紫红色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醋120毫升。

(3)酒炙:将香附米与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紫红色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黄酒90毫升。

(4)炒炭:取香附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5)四制香附:将香附米分成四份,分别与盐水、黄酒、醋、乳汁拌匀,闷润至汁尽时,分别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后将四份香附混合均匀即四制香附。每2千克香附用黄酒、乳汁、醋各60毫升,食盐9克,加水适量,化开澄清。

生用,上行胸膈,外达肌表;炒炭,止血;青盐炙,理肾气;酒炙,理气滞;醋炙,清肝积;乳汁炙,润燥。

三十七、茜草

1.本地用名 茜草,本地称涩拉秧、小涩拉秧、红根、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3.识别要点 茜草为多年生攀缘草本。根常丛生,细长,圆柱形,外面红褐色,断面红色或淡红色。茎蔓生,四棱形,棱上生倒钩刺。单叶,常4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基出5脉,叶背中脉及叶柄上均具倒刺;夏季开黄白色小花,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集成圆锥状。浆果扁球形,熟时由红变黑。

184

4.习性分布 茜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肥沃的沙壤土栽培为宜。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本区各地均有分布,资源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6.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下着生数条根。根圆柱形,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黄红色或淡红色。气微弱,味淡。

本品以根粗壮、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枝少且须根和残茎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0克。

8.加工炮制 将原料除去杂质,洗净。

(1)切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灰屑。生用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2)炒炭:取净茜草段或片,置于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汽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3)炒制:取净茜草段或片,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4)酒制: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千克,用黄酒25千克。

三十八、射干

1.本地用名 射干,本地称乌扇、扁竹、剪刀草、野萱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3.识别要点 射干为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茎鲜黄色,须根多数。茎直立。叶2列,扁平,嵌叠状广剑形,长25~6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常带白粉,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叶脉平行。总状花序顶生,二叉分歧;花梗基部具膜质苞片,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左右;花直径3~5厘米,橘黄色而具有暗红色斑点;蒴果椭圆形,长2.5~3.5厘米,具3棱,成熟时3瓣裂。种子黑色,近球形。

185-1

4.习性分布 射干喜温暖干燥气候,耐寒、耐旱。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为宜。生长于山坡、草原、田野旷地,或为栽培。本区各地均有分布,资源比较丰富。

5.采收加工 栽后2~3年收获,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剪去茎苗及细根,晒至半干,燎净毛须,再晒干。

6.药材性状 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有黑褐色斑,有斜向或扭曲的环状皱纹,排列甚密,上面有圆盘状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坚硬,断面黄色,颗粒状。气微,味苦。

本品以根粗壮,表面红棕色、内部深红色,分枝少,须根和残茎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肝经。

(2)功能主治:降火,解毒,散血,消痰。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疾、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0.8~1.5钱;入散剂或鲜用捣汁。②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筛去须、屑。

三十九、党参

1.本地用名 党参,本地称东党、台党、口党、路党。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

185-2

3.识别要点 党参为多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含白色乳汁和特殊臭气。根圆柱形,长约30厘米,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具多数瘤状茎痕,中下部常分枝,外皮灰黄色至灰棕色,有纵横沟纹。茎细长而多分枝,幼嫩处有白毛。单叶,多互生或对生,具柄,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有短毛。8~9月开花,单生于叶腋,具细花梗,花冠广钟形,先端5裂,淡黄绿色,夹有紫色斑点。蒴果圆锥形,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细小无翅,褐色,有光泽。

4.习性分布 党参喜温和凉爽气候,耐寒,根部能在土壤中露地越冬。幼苗喜潮湿、荫蔽,怕强光。播种后缺水不易出苗,出苗后缺水可大批死亡。高温易引起烂根。大苗至成株喜阳光充足。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栽培。生于海拔1 560~3 100米的山地林边及灌丛中。焦作市各地有栽培。

5.采收加工 党参采收年限一般在3~5年,采收季节,从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开始,直至次年春季植株萌芽为止。

6.药材性状 根似圆柱形,末端较细,长8~20厘米,直径5~13毫米。根头部有许多疣状突起的茎痕。表面灰黄色至浅棕黄色,具明显纵沟,近根头处有紧密的环状皱纹,逐渐稀疏约占全体之半。皮孔横生,略突出。支根脱落处常见黑褐色胶状物,系内部乳汁溢出干燥所成。质稍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特殊,味微甜。

本品以根条肥大、粗实、皮紧、横纹多、味甜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2)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3)用法用量:水煎服,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1.5~3毫米厚的片,晒干。

(2)米炒:先将米撒于热锅内,待米冒烟时,倒入党参片,用文火炒至米呈黑色、党参片呈焦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米,放凉,每500克用米(大米、小米均可)60克。

(3)蜜炙党参: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党参片,用文火炙至老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蜜60~90毫升。

(4)土炒:先将灶心土置于热锅内炒松,倒入党参片,用中火炒至表面呈土黄色,能闻到党参香气为度,取出,筛去土,放凉。每500克党参片用灶心土150克。

(5)单炒:取党参片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呈黄色、具焦斑为度。

四十、鬼箭羽

1.本地用名 鬼箭羽,本地称鬼见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

3.识别要点 卫矛为落叶灌木,高2~3米,茎多分枝,小枝绿色,圆柱状四棱形,常见2~4条木栓质的翅。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边缘具细齿。夏季开黄绿色小花,聚伞形花序,腋生。蒴果椭圆形,绿色或略紫色。

4.习性分布 卫矛喜光,也稍耐阴;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能耐干旱寒冷,在中性、酸性及石灰性土上均能生长。焦作市山区均有大量生长,生于山坡、山沟、山间杂木林下、林缘或灌丛中。多为庭院栽培植物。

187-1

5.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割取枝条后,除去嫩枝及叶,晒干。或收集其翅状物,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为细长圆柱形的枝条,顶端多分枝,长40~50厘米或更长,直径0.4~1厘米。表面粗糙,暗灰绿色至灰黄绿色,具纵皱纹或皮孔。具翅状物木栓四列,状似古代箭尾之羽,翅状物扁平片状,靠近茎部处稍增厚,向外渐薄,表面深灰棕色至暗红棕色,具细长的纵直纹理或微波状弯曲,并可见细的横直压纹。此翅极易剥落,故条上常见其断痕,枝坚而韧,难折断,断面白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翅状物质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暗红棕色,细粒性。气微,味微涩。

本品具枝者以枝梗嫩、条均匀、翅状物突出面整齐者为佳,翅状物以纯净、色红褐、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主治症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疬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4~9克;或浸酒,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浸透,捞出,切段,晒干。

四十一、紫菀

1.本地用名 紫菀,本地称为夹板菜、软紫菀。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

187-2

3.识别要点 紫菀为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状茎粗短,上有多数须根,灰褐色。茎单一,直立,表面有沟槽,上部有分枝且疏生短毛,下部无毛。基生叶丛生,开花时渐枯萎,叶片篦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渐狭,下延长成翅状叶柄,两面疏生短刚毛;茎生叶互生,渐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多数,排列呈伞房状,具长柄,密被短毛;边缘舌状花蓝紫色,雌性,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瘦果扁平,冠毛白色。

4.习性分布 紫菀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干旱。冬季气温-20℃时根可以安全越冬。除盐碱地外均可栽种,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为宜,黏性土不宜栽培。忌连作。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南部,安徽北部、河南西部。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为不规则的块状,长2~6厘米,直径1.5~3厘米。其上有多数残存的茎基及叶柄,其下簇生许多细根,根长5~14厘米,直径1~2毫米,表面淡紫棕色,具纵纹,细根多编成辫状。质稍柔软。气微,味甜。

本品以根条细长、表面紫棕色、质柔润、去净地上茎、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肺经。

(2)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3)用法用量:水煎服,5~9克。

8.加工炮制

(1)紫菀: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

(2)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炼蜜(和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润,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千克紫菀,用炼蜜12.5千克。

四十二、桔梗

1.本地用名 桔梗,本地称苦桔梗、白桔梗、包袱花、铃铛花、道拉基。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

3.识别要点 桔梗为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全株含白色乳汁,光滑无毛。根胡萝卜形,长达20厘米,外皮浅褐色或灰褐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或稍有分枝。单叶近无柄,茎中下部的叶常3~4片轮生或2片对生,茎上部的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顶端尖锐,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尖锯齿,叶背被白粉。7~8月开花,单生于茎枝顶部或数朵成疏总状花序;花萼钟形,绿色;花冠宽钟形,蓝紫色。蒴果倒卵圆形,熟时顶部5瓣裂,种子多数。

188

4.习性分布 桔梗喜光,喜温和湿润凉爽气候。抗干旱,耐严寒,怕风害。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上栽培。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则根部易腐烂。桔梗多生于山坡、山野沟洼潮湿地带、林缘、灌木林下、草丛中或沟旁。焦作市及济源市、辉县等地山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也有栽培。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去须根,纵切晒干;或蒸后切片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根为长纺锤形或圆柱形,下部渐细,有时分枝,弯曲不直,顶端具芦头,上面有许多半月形茎基,习称“芦碗”。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皱缩,上部有横纹,通体有纵沟,下部尤多,并有类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孔样根痕,横向略延长。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至类棕色,略带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习称“菊花心”,皮部较窄,形成层明显,淡棕色,木部类白色,中央无髓。气无,味微甘而后苦。

本品以肥大坚实、除尽外皮、内外洁白、有甜味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温。归肺经。

(2)功能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5克。

8.炮制加工

(1)生用:拣去杂质,冬、春季用热水清洗,夏、秋季用冷水清洗。伏天洗桔梗,加明矾少许,捞入筛内并加盖湿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米厚横片,晒干或烘干。

(2)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桔梗片,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蜜90毫升。

四十三、野棉花

1.本地用名 野棉花,本地称山棉花、满天星、野牡丹、接骨连、铁蒿、水棉花、土白头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的根、茎和叶。

189

3.识别要点 大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可达1.5米。根粗壮,表面深褐色。茎直立,具分枝。叶为三出复叶,基生叶具长柄,小叶3片,中间小叶卵圆形,边缘深裂,有粗锯齿,表面疏生白硬毛,背面密生白色绒毛;茎生叶较基生叶小。花大,粉红色,呈三分枝的聚伞花序,其轴上密生白绒毛。瘦果密生长绵毛,多数集成聚合果。

4.习性分布 大火草多生于低山山坡、沟边、路旁、草丛中。焦作市山区大量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或鲜用,春、夏、秋季采茎叶,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肝、胆经。

(2)功能主治:杀虫,止痢。主治各种顽癣、秃疮、疮疖痈肿、无名肿毒、湿热下痢、牙痛、杀蛆虫。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外用适量。

7.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切段,晒干。

四十四、黄芩

1.本地用名 黄芩,本地称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190

3.识别要点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壮,外面暗褐色,断面黄色,老根中空。茎丛生,直立,方形。单叶对生,近无柄;叶片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分散的腺点。夏季开蓝紫色花,总状花序顶生,花偏向一侧,排列较紧密,花冠唇形。小坚果近球形,黑色,表面有突起,包于宿萼内。

4.习性分布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 ℃的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壤土,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5~6月为茎叶生长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开始重新返青生长。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大小不等,长10~25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棕黄色,具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状纹理,并可见疣状枝根痕。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刺状,外层深黄色,支根的木部中央呈暗棕色;可见棕褐色片状朽木。气无,味苦。

本品以根长、质坚实、表面较光滑、表面棕黄色、根头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烧伤烫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水煎服,3~9克;化痰止咳宜炙用。②外用:取适量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1)生用:润透后切约1毫米厚的片,及时晒干。

(2)酒炙:将黄芩片与黄酒拌匀,同润至酒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黄芩片用黄酒60毫升。

(3)炒炭:取黄芩片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切制黄芩宜选择晴天。锅内水沸后才能将黄芩倒入,一次不宜煮得太多,所煮的黄芩应在当天切完,润透后即行切制,切好的饮片应迅速干燥,否则均易导致黄芩发绿变色。

四十五、黄精

1.本地用名 黄精,本地称老虎姜、鸡头参、鸡头黄精。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黄精的根状茎。黄精为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状茎横生,由数个形似鸡头的部分

3.识别要点 连接而成,生长茎的一端较肥大,另一端较小,茎枯萎后残留圆形茎痕;根状茎肥大肉质,黄白色,味稍甜,节上有环纹突起,并散生少数须根。茎单一,圆柱形,稍倾斜,光滑无毛。单叶,无柄,常4~5片叶轮生,稀6~7片叶轮生;条状披针形,长7~11厘米,先端卷曲,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夏季开白绿色花,花腋生,下垂,花梗顶端2分叉,叉上各生一朵花;花被钟形,先端6裂。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4.习性分布 黄精适宜阴湿气候条件,具有喜阴、怕旱、耐寒的特性。黄精多见于阴湿的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草丛中,在肥沃的沙壤土生长。多生于山坡林下、林缘、灌木丛或草丛等较阴湿处。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资源比较丰富,是焦作市道地药材和有名土特产。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均可,以秋末冬初采收的根状茎肥壮而饱满,质量最佳。

6.药材性状 本品大部呈不规则圆柱形,先端膨大,另一端较小,形似鸡头。长8~1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较深,可见多数纵皱纹。地上茎痕呈中心稍下凹的圆盘状,散生黑点(即维管束)。根痕呈点状突起,多生于波状环的节上,节间长0.5~0.8厘米,排列整齐。干燥品呈半透明角质样,质较坚而脆,未全部干燥者较柔韧,易折断,折断面较平坦,其中散生多数黄白色小点(即维管束)。气无,味微甜而有黏性。

191

本品以个大、肥润、色黄白、大小均匀、断面平坦透明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2)功能主治: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主治阴虚肺燥、干咳痰少、消渴多饮、脾胃虚弱、脾气虚或脾阴不足、肾虚精亏、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3)用法用量:煎汤,煎膏滋,浸酒。10~30克。采挖后,去掉茎叶,洗净泥沙,除去须根,如长大者可酌情分为2~3节,置

8.加工炮制 于蒸笼或木甑中蒸约12小时,至呈现油润时方取出晒干或烘干(无烟、微火);或置于水中煮沸后,捞出晒干或烘干,以蒸法加工为佳。

四十六、黄栌

1.本地用名 黄栌,本地称黄栌柴。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漆树科黄栌属植物黄栌的根、树枝及叶。

192

3.识别要点 黄栌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6米。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长3~8厘米,宽2.5~6厘米,无毛或仅下面脉上有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小型,直径约8毫米。果序长5~20厘米,有多数不孕花的紫绿色羽毛状细长花梗宿存。核果小,红色,肾形,直径3~4毫米。

4.习性分布 黄栌性喜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瘠薄和碱性土壤,不耐水湿,宜植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蘖性强。秋季当昼夜温差大于10 ℃时,叶色变红。生于海拔700~1 620米的向阳山坡林中。焦作市山区及辉县、济源等地山区均有大量生长。

5.采收加工 根随时可采;夏季枝叶茂密时砍下枝条,摘下叶,分别晒干。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凉。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散瘀解毒。根、茎主治黄疸、肝炎;叶主治跌打瘀痛、皮肤瘙痒、赤眼、丹毒、烫火伤、漆疮。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9克。②外用:取枝、叶煎水洗或叶捣烂敷患处。

7.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略润后切6~9毫米长段,晒干。

四十七、菝葜

1.本地用名 菝葜,本地称金刚藤、铁菱角、红灯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其叶也入药。

3.识别要点 菝葜为落叶攀缘灌木。地下根状茎横生,木质,坚硬,膨大部分呈不规则的菱角状,棕色。茎圆柱形,长2米余,散生倒刺,茎上有少数分枝。单叶互生,叶柄基部鞘状;叶片革质,有光泽,卵圆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或圆形而有凸头,基部近圆形或心形,全缘,两面无毛,具3~5条主脉;托叶变成2条卷须。夏初开绿黄色的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浆果球形,熟时粉红色。

193-1

4.习性分布 菝葜喜光,稍耐阴,耐旱,耐瘠薄。生于山坡、林下灌木丛中、路旁、河谷上。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用盐水浸泡数小时后蒸熟,晒干。夏季采叶,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弯曲扁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有隆起的结节,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结节膨大处有坚硬弯曲的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坦,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烧烫伤,为疮科要药。叶捣烂外敷治恶疮。

(3)用法用量:水煎服,10~30克;或浸酒;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将原药用清水浸洗,润透,切成薄片,晒干。

四十八、葛根

1.本地用名 葛根,本地称葛条、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3.识别要点 野葛为多年生革质藤本,长8~10米,全株密被黄褐色粗毛。块根肥大,圆柱状,外皮棕色、灰黄色、褐色,断面多灰白色,富含粉质和纤维。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叶两面被硬毛,背面较密,顶生小叶为阔卵形,侧生小叶为斜卵形,边缘有2~3波状浅裂。秋季开花,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蝶形,紫红色,长约1.5厘米。荚果条形,扁平,密生黄色毛。种子数粒,赤褐色。

4.习性分布 野葛适应性强,在向阳湿润的荒坡、林边都可栽培。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较好。多生于山坡、草丛、灌丛或路旁、疏林及较阴湿的地方。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资源丰富。

193-2

5.采收加工 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厘米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完整的根似圆柱形,商品常为斜切或纵切的板状片,长4~36厘米,直径4~14厘米,厚0.5~1厘米。类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栓皮,切面粗糙,纤维性极强。质坚硬而重,富粉性,并含有大量纤维,呈绵毛状,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面可见纤维与粉质相同,形成纵纹。气微,味甜。

本品以致密、色白、含粉性、纤维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辛,性凉。入脾、胃经。

(2)功能主治: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5克;或捣汁。②外用:捣敷。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片,晒干。

(2)煨葛根:取葛根,用湿纸包好,埋入热火灰中,煨至纸呈黑色为度。

(3)麸炒葛根:先以少量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后,将葛根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随即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凉透。每50千克葛根,用麸皮12.5千克。

四十九、墓头回

1.本地用名 墓头回,本地称臭脚跟、糙叶败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的根。

3.识别要点 糙叶败酱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粗壮圆柱形,黄白色,有奇特臭味。茎多分枝,被短毛。基生叶倒披针形,2~4羽状浅裂,开花时枯萎;茎生叶对生,窄卵形至披针形,13对羽状深裂至全裂,中央裂片较大,两侧裂片镰状条形,全缘,两面被毛。6~7月开黄色小花,聚伞花序在枝顶集成伞房状。蒴果卵圆形至长圆柱形,边缘具膜质翅。

4.习性分布 糙叶败酱多生于山坡、灌丛和丘陵等干燥处。焦作市的山区、丘陵均有生长,尤以孟州西部、西北部丘陵地区最多。

5.采收加工 秋季挖根,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194

6.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1~1.5厘米。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皱缩易剥落,剥去外皮后呈土黄色。体轻质松,断面呈放射状裂纹,外层为黄棕色的环状纹。有特殊的缬草样臭气,味稍苦。

本品以条长、肥实、色棕褐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微酸、涩,性凉。入心、肝二经。

(2)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截疟。主治早期宫颈癌、白带、崩漏、疟疾。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15克。②外用:适量,捣敷。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1.5毫米厚的片,干燥。

(2)炒炭:将墓头回片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五十、漏芦

1.本地用名 漏芦,本地称狼头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

3.识别要点

(1)祁州漏芦(打锣锤、大脑袋花):祁州漏芦为多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主根粗大,圆柱形,上部密被残存叶柄。茎直立,单一或数条生于同一根上,不分枝,密被白色柔毛。基生叶长达30厘米,具长柄;叶片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再浅裂,边缘具疏齿,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毛,茎生叶较小,无叶柄或具短柄,羽状分裂。春末夏初开淡红紫色花,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大型,直径5~6.5厘米。瘦果倒圆锥形,顶端有粗羽毛状冠毛。

(2)蓝刺头(禹州漏芦、刺葛):蓝刺头为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根圆柱形,外皮黄棕色。茎直立,通常单一,基部宿存褐色的叶脉残基。叶互生,基生叶长20~25厘米,具长柄,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再浅裂或深裂,边缘具短针刺,上面疏生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茎生叶较小,羽状深裂,无柄。夏末、初秋开天蓝色花,由许多小头状花序聚合成球状复头状花序,直径2~3.5厘米。瘦果圆柱形,顶端有鳞片状冠毛。

4.习性分布 漏芦适应力强,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喜凉爽气候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忌炎热、湿涝,可粗放管理。漏芦多生于山坡草地、林缘路边和丘陵地。焦作市山区有大量生长,孟州丘陵地亦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润透,切厚片,晒干,置于通风干燥处。

195

6.药材性状

(1)祁州漏芦:本品根呈圆锥形,根头部膨大,上面有少数茎基和白色毛,偶见叶柄残基。向下渐细略扭曲,常折断。一般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灰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栓皮易脱落,具明显纵沟及菱形网状裂纹。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分离,断面不平坦,木质部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央常有裂隙,裂隙处显深棕色。气特异,似败油气,味微苦。

(2)蓝刺头:本品根呈长圆柱形,根头部有许多纤维状棕色毛,全体略扭曲,下部渐细,长7~30厘米,直径5~15毫米。表面灰棕色,具纵皱纹,近根头部可见细横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与射线呈灰黑色,木质部黄白色,形成黑黄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涩。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微咸,性寒,有小毒。入胃、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主治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2克(鲜品30~6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8.加工炮制 拣净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附注】

本地区个别地方把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和菊科植物鸦葱(萝萝葱)的根误作漏芦使用,应注意鉴别。

五十一、萱草

1.本地用名 萱草,本地称黄花萱草、野金针花、金针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萱草的根。

3.识别要点

(1)萱草(黄花萱草、野金针花、金针菜):萱草为多年生草本,高70~100厘米。宿根,多胀大成纺锤形,灰黄色,有环状密纹。叶线形,根生叶丛生,基部抱茎。夏、秋开花,花茎自叶丛中抽出,花5~9朵,疏生成圆锥状,鲜黄色;花冠6裂,漏斗状,开花前为棒状,名金针菜。蒴果长圆形, 有3条棱。种子黑色。

196

(2)小萱草:小萱草与萱草相似,不同之处是:小萱草高40~60厘米,根细长圆柱形,无肥大部分。花1~6朵生于花葶顶端。

4.习性分布 萱草野生于山坡草地及原野处。萱草有栽培。焦作市山区常见分布。

5.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去泥土和残茎,晒干。

6.药材性状

(1)萱草根:本品为多条纺锤形根丛,生于一个圆形疙瘩头状根茎上,长3~5厘米,直径6~8毫米。表面灰黄色或土黄色,有少许横纹及多数纵皱纹。质疏松而薄,易折断,折断面不甚平,白色,有时为棕黄色,皮部组织疏松,有大裂隙,木部小,不明显。气微香,味稍甜。以表面色灰黄、条根肥胖、质充实、无残茎者为佳。

(2)小萱草根:本品根全形如马尾,圆柱状,细长,丛生于根茎上,于根上又生多数须根。表面灰黄色,质轻而微带韧性。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味甘,性凉。

(2)功能主治:利尿,止血,清湿热。主治小便不利、水肿、黄瘟、淋病、衄血、吐血、乳痈肿痛。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9克。②外用:适量,捣敷。

8.加工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0.8~1厘米长段,晒干。

五十二、藕节

1.本地用名 莲。

2.药材来源 藕节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根茎节部。花、叶、莲房、种子等亦入药。

3.识别要点 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习称“莲藕”。节上生叶,高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叶片大,圆形,粉绿色。夏季开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托于果期膨大,海绵质,有20~30个小孔,每个小孔内有坚果一枚,呈椭圆形或卵形。种子习称“莲子”。

197-1    197-2

4.习性分布 莲生于水泽、池塘、湖泊中,本区各地都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冬季挖莲的根状茎(藕),洗净泥土,在用藕时收集被切下的节部晒干。秋季采叶,剪下叶柄,晒干为荷梗入药;叶晒至七八成干去梗,对折叠成半圆形,晒至全干,或趁鲜切丝晒干。荷花于6~7月间采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将开放的花,阴干。莲须于6~8月当花初开放时采收,阴干或盖上白纸晒干,不宜烈日久晒。莲房于10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收,去掉果实后晒干。取出果实晒干即为石莲子。在莲房中取出果实,趁鲜用快刀划开,剥开壳皮,晒干即为莲子。将莲子剥开,取出绿色的胚,晒干即为莲子心。

6.药材性状

(1)藕节:节为短圆柱形,长2~4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中央节部稍膨大,节两端残留的节间部表面有皱纹,横切面中央可见较小的圆孔,周围约有8个大孔,体轻,节部质坚硬、难折断;气无,味微甘涩。以节部黑褐色、两头白色、干燥、无须根和泥土者为佳。

(2)荷梗:近圆柱形,长20~60厘米,直径8~15毫米,表面淡棕黄色,具深浅不等的纵沟及多数短小的刺状突起。折断面淡粉白色。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孔道,质轻,易折断。气微弱,味淡。

(3)荷叶:商品常折叠成半圆形或扇形,完整或稍破碎。叶片展开后,呈圆形,直径30~60厘米。上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白色短腺毛;下表面灰黄色或浅灰绿色,平滑,有光泽;中心有一突起的叶柄残基,全缘,叶脉辐射状,明显突出。质脆易碎。气微,味淡。以叶大、完整、色绿、无霉者为佳。

(4)荷花:花蕾椭圆形,顶端略尖,花瓣长倒卵形,表面灰黄色或淡黄褐色,有褐色平行脉,膜质。气无,味微酸涩。

(5)莲须:呈线状,花长1~1.5厘米,多数扭转呈螺旋状,黄色或浅棕黄色,内有多数黄色花粉。花丝呈丝状而略扁,稍弯曲,长1~1.6厘米,棕黄色或棕褐色。质轻,气微香,味微涩。

(6)莲房:略呈倒圆锥形,多破裂,顶面圆形而平,直径7~10厘米,高3~8厘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纹及纵皱,顶面有多数果实除去后留下的凹洞,呈蜂窝状,基部有花梗残基。质松软如海绵,气无,味涩。

(7)石莲子:即莲的果实,卵圆形或椭圆形,两端微尖,长1.5~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后略有光泽;顶端有小圆孔,基部具短果。质坚硬,极难破开。果皮内表面红棕色,粗糙有纵纹。

(8)莲子:种子呈卵圆形,长1.2~1.7厘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纹,顶端中央有深红棕色的乳状突起。种皮海绵质,不易剥落,除去后可见2片黄白色的子叶,中央有大型孔隙,具绿色的莲心。气无,种皮味涩,子叶味微甜。

(9)莲子心:略呈棒状,长1.2~1.6厘米。顶端具2个分枝,呈深绿色,向下倒折,用水浸软后可见2片盾状卷曲的子叶,一长一短,中央的胚芽直立,基部胚根黄绿色,略呈圆柱形,气无,味极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

1)藕节:味甘、涩,性平。归肝、肺、胃经。

2)藕:味甘,性寒。

3)荷叶:味微苦,性平。

4)荷梗:味微苦,性平。

5)荷花:味苦、甘,性温。

6)莲须:味甘、涩,性温。

7)莲房:味苦、涩,性温。

8)莲子:味甘、涩,性平。

9)莲子心:味苦,性寒。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藕节:消瘀,止血。②藕:凉血散瘀,止渴除烦。③荷叶:升清降浊,清暑解;炒炭止血。④荷梗:清暑,宽中理气。⑤荷花:祛湿止血。⑥莲须:固肾涩精。⑦莲房:祛瘀,止血。⑧莲子:健脾止泻,养心益肾。⑨莲子心:清心火,降血压。

2)主治:①藕节: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血痢、功能性子宫出血。②藕:主治热病烦渴、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③荷叶:主治中暑、肠炎、吐血、便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④荷梗:主治中暑头晕、胸闷、气滞。⑤荷花:主治跌损呕血、天疱疮。⑥莲须:主治遗精、滑精、白带、尿频、遗尿。⑦莲房:主治产后瘀血、腹痛、崩漏带下、便血、尿血、产后胎衣不下。⑧莲子:主治脾虚泄泻、便溏、遗精、白带。⑨莲子心:主治热病口渴、心烦失眠、高血压。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8.加工炮制 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茎(藕),洗净泥土,切下节部,除去须根,晒干。藕节炭:取净藕节,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内部黄褐色或棕褐色。本品形如藕节,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内部黄褐色或棕褐色,断面可见多数类圆形的孔。

五十三、藜芦

1.本地用名 藜芦,本地称黑藜芦、大叶藜芦、人头发、七厘丹。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藜芦的根和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