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战略目标及主要措施

第五节 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战略目标及主要措施

为振兴中药事业,充分发挥焦作市中药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特提出1990~2000年中药发展目标。

发展中药材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开发,保证药用,发挥优势,开源节流,保护药源,合理利用,加强科研,提高质量,扩大用途,永续利用,发挥焦作市中药资源的优势。一是发挥野生药材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的优势;二是发挥道地药材的优势;三是发挥中成药用原药材多的优势;四是城市人口多,群众收入增加,消费市场大的优势。

中药是防病治病的特殊物质。缺少了不行,多了又无用。加强宏观控制,实行分类指导,坚持按需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防病治病、康复保健会更加重视,中药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生产,积极开展利用中药资源,以保证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一、发展目标

焦作市中药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其发展目标如下:

(一)经济目标

(1)到1990年全市中药材产量预计达到44720吨。到2000年中药材产量预计达到54 000吨。

(2)家种药材:根据中药材发展趋势,全市家种药材面积到1990年发展到3.5万亩。产量达1080万千克,实现产值达1836万元。到2000年家种药材面积发展到5万亩,产量达1 500万千克,实现产值达6 000万元。

(3)野生药材:焦作市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产量大,在中药材生产中医疗配方和经济价值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收好、收足。预计到1990年野生药材产量达3 392万千克,到2000年野生药材产量达3 900万千克。

(4)中药工业:1990年实现产值700万元。到2000年产值达1 000万元。

(二)技术目标

(1)要培训生产技术骨干。成立一个在技术上过硬的中药材生产指导组织。

(2)建立焦作市完整的中药科研开发体系和配套生产中心。

(3)推广先进的中药生产科技,对紧缺的和焦作市具有明显优势的中药品种开展系统研究和开发,要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法规。

(4)建立好资源保护区和珍贵药材栽培生产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到20世纪末,将焦作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具有焦作市特色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三)开发性生产

积极开展引种、试种工作。进一步扩大人参、坛党参、天麻、红芪的种植规模,尤其是坛党参和红芪,其药理作用较佳。历史上亦有“论者谓天坛之参胜上党参百倍,然数十年不一见”的记载,可见其珍贵程度。红芪已载入药典,可与蒙古黄芪媲美,焦作市准备利用天坛山药材培植场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上四种珍费药材。力争1990年产量达到7.2吨,产值7万元;2000年达到18.2吨。产值26.5万元。在这次普查到的新资源要采取措施,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发展重点和步骤

(1)发展重点:中药材生产以道地、大宗优势药材品种为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常用大宗药材的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其理由是:①产量大,质量好,调出多。②道地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强。③销售量大,发展前景广阔。④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

(2)发展的步骤:分三个阶段走。第一阶段:积极开发利用现有中药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对产量大、实用价值高但未被收购的药材,要组织收购,打开销路,增加收益。第二阶段:在抓好传统种植药材和引种成功的药材生产前提下,积极开展引种、试种和野生变家种家养,扩充药源。同时要积极利用新资源,培育新品种,扩大新用途。第三阶段:以产地加工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加工技术,提高商品档次。逐步实现地产药材饮片加工规范化,提高药材质量,加工增值,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依据

(一)自然条件适宜

焦作市地貌类型多样,面积广,土壤种类多,酸碱度适中,适宜药材生长。从气候资源看,焦作市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6~240天,年平均气温14.2 ℃。绝对最高气温45.5 ℃,绝对最低气温-19.9 ℃,平均绝对湿度12.5~13.5毫巴(毫巴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毫巴=100帕),一年定时最大绝对湿度在40毫巴以上,最小绝对湿度在0.5毫巴以下;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422.7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16.93千卡/厘米2。充足的光照、辐射量大、丰富的热量等自然条件优势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焦作市是河南省西北重镇。处于两个重要的过渡带上。一是自南而北自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分布过渡带,二是全国经济发展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过渡带。焦作又处于山西晋东南和河南豫西大能源重化工开发区的中间枢纽地。两大区域优势这里兼而有之。这里揽水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之富,得新焦、焦太、焦枝三大铁路干线交通之便,境内交通方便,为工业原料,生产资料,中药材购、销、调及人们生活用品往来运输、商品的信息传递,以及人才的引进和交流都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

(三)科学技术条件

焦作市科学技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市科技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科学管理机构健全。全市共有各种科研机构12个,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40个。全市各类科技人员36797人,其中工程师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共有4739人。医药卫生技术人员11114人,其中中级以上医务人员20余人,现有中医中药学校一所。从人员素质来看,从事中药工作的技术人员在中药认、采、种、收购、生产技术、产地加工、品质鉴定、购销调存以及仓储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科学管理和指导生产的技术水平,又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四)经济建设发展快

焦作市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业区之一。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初步引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建、运综合经营的工业城市。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0.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3亿元,农业产值17.6亿元。全市社会总产值53.8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64元。城市职工平均工资1 127元,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中药材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市场优势

焦作市历来是中药集散地之一。特别是四大怀药都经焦作市运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远销国外,随着城市经济体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市场十分活跃,商品购销两旺。医药商业发展较快。1986年销售总值达2405万元。医药网点建设,特别是全面开放后,打通了购销渠道,购销遍及全省及全国各地。市场活跃,贸易昌盛。焦作市对外贸易活动源远流长,为国家争创了外汇,广阔的市场对其中药材发展极为有利。

(六)品种优势

焦作市道地药材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闻名中外,要重点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大力发展山楂、连翘、山萸肉、酸枣、故子、全虫等大宗药材。有的品种发展历史悠久,历来畅销全省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还远销海外。

四、发展中药材生产潜力

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挖掘资源潜力,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繁荣经济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

焦作市历年收购品种有170多个,有些开发利用量很小,有些品种随市场需求变化而采取限量收购,有些品种虽然蕴藏量很大,但至今仍未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产量大、用途广、市场有销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材有罗布麻、冬凌草、旱莲草、野山楂等30余种,如果有计划合理收购,可为国家提供商品药材300万千克,增加35万元的经济收入。

(二)扩大药用资源,营建药材林,发展药材坡

焦作市北部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1%,荒山荒坡未被开发利用,除部分基岩裸露不能利用外,尚有100多万亩可以开发利用。本着宜林则林、宜药则药的原则,配合林业部门,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营建药材林20万亩,大力发展山楂、山茱萸、核桃、杜仲等木本类药材,十年后就可提供药材50万千克,增加收入100万元。同时利用四旁隙地种植国槐,由于槐米市场紧缺,用途广,外贸出口量大,可为国家争创外汇。另外在房前屋后种植栝楼。浅山丘陵区除沟谷山脚处可种植农作物外,大部分是宜林宜药区,可以发展为连翘坡、酸枣林,建立岩黄芪、坛党参、桔梗、柴胡等野生药材集生地。釆育结合,永续利用,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商品药材,增加群众收益。

(三)酸枣的综合利用

酸枣适生性强、分布面积广、产量大、管理粗放、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焦作市浅山、丘陵区面积200多万亩,如全部以酸枣绿化,发展酸枣生产基地,保证每年收购100万千克酸枣,经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即可显著提高。①酸枣仁:每年收购酸枣100万千克酸枣,可收枣仁10万千克,价值达120万元。②酸枣壳:能收40万千克酸枣壳,作活性炭原料,增加收入6万元。③酸枣果肉:能收取酸枣果肉10万千克,经加工制成15万千克酸枣浓缩枣汁,产值可达1400万元,获取利润720万元。10万千克酸枣肉若酿成酸枣蜜酒,可增加产值1000万元,可创利润500万元。④酸枣花是很好的蜜源。⑤酸枣叶可制成枣叶茶,长期饮用,对冠心病有一定疗效。酸枣的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根据中药资源潜力,不仅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药材,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增加经济收入,丰富社会财富,随着中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有力地推动中药材生产的迅速发展。

五、发展工业生产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进一步向系列化深加工发展,实现多层增值,是振兴中药、搞活经济的关键,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性,加快加工业和中药工业的发展。

(一)加工业

焦作市地产药材品种多,收购量大,但大多处于原始初加工水平,药材商品率低,加工增值量少,原料出售多。这样既影响了药材增值,减少了药农的经济收入,又影响了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中药材销售逐步向饮片规范化发展的趋势,要扩建饮片加工厂,保证年收购地产药材就地加工,以中药饮片供应市场,即通过加工增值,增加经济收入。在药材采集加工方面,既要保证商品药材规格,又要扩大入药部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柴胡既可用根又可用全草。有些药材可根据质量,区别不同档次,精细加工,提高商品声誉,而达到转化增值。例如山楂,在保证药用的前提下,已大量用于食品行业,制成了山楂罐头、山楂晶、果酒、果脯等十几个品种,通过转化增值,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焦作市中药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充裕,药材加工业有基础,发展前景广阔。

(二)发展中药工业

中成药是中药材的最终产品之一,它既发挥了中医复方用药的特点,又具有携带、服用方便的长处。发展中药工业,不仅可以解决防病治病的用药需要,而且可以实现原料的转化增值,增加经济收益,提供就业机会。中药工业是发挥焦作市中药资源优势、振兴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焦作市中药工业基础、经济、技术力量都比较雄厚,中药工业发较快。今后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焦作市中药资源优势,采用先进的工艺、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提高现有中成药品种的质量,同时研究新剂型、新辅料,开发用量小、疗效高、副作用小、作用持久、携带方便的新品种和系列产品,更新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

“七五”期间中药工业要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 M P )要求,研究开发颗粒散剂、微型胶丸、滴丸、气雾剂、栓剂、透气性膏药,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更好发挥现有先进的提取、过滤、浓缩、干燥制剂包装设备的优势和生产潜力。全面推行最佳生产工艺规范,保证制剂量,开发中成药新产品,充分利用医学界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研究开发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及抗菌、抗病毒、抗衰老有效药品。开发旅游、保健食品系列产品。应用化学分析、生物学试验、临床药理分析等现代科学技术,发掘、整理传统古方及经验方,并根据中医辨证诊治的原则开发复方的系列产品。

中成药系列产品开发,应首先考虑平均分布资源,结合市场需求有重点地逐步进行。开发的重点品种有冬凌草系列产品,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系列产品,山楂、酸枣保健食品和饮料系列产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消费趋势逐步向滋养保健型转化。焦作市充分利用本地药用资源,研制出小儿益智、中年增力、老年增寿的滋补保健药品和饮料,加强对当地产药材转化增值,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焦作市中药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充分利用焦作市的中药资源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努力开发新产品。总之,中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人们防病治病,提供更多的中成药,而且对搞活经济、开拓中药材生产领域、促进“两个转化”、实现经济腾飞起着决定性作用。

六、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主要措施

1.贯彻执行中药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为了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发展中药材的一些关键问题应做必要的决策。

(1)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对中药材生产经营工作的领导。各级医药部门要做好行业管理工作,搞好产供销的综合平衡,搞好对中药市场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中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管理,搞好流通,发挥主渠道作用。中药材随着开放搞活后,要加强市场管理,搞好市场预测,建立中药信息网络,以信息指导购销活动。搞好产、购、销、调、存,保证市场供应。

(3)积极抓好中药材生产发展。医药部门要把药材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按需发展生产,变盲目生产为合同生产。防止大上大下,帮助基层和药农搞好生产安排,对那些来源广、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有销路的品种,在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对外签订购销合同,对内实行计划生产,以能产生效益的目的。避免造成产品积压,经济受损失。

(4)要用市场机制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能看到生产稍有发展,出现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时,就采取降价等方法消极限制生产发展。要研究出间接调节的宏观控制方法,改革直接调节的宏观控制方法。

2.保护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中药资源是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前提。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封山育药,合理采挖,随采随种,充分利用,做到认真保护,积极发展。

(1)建立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封山育药,山区、丘陵可与林业部门封山育林相结合。封山育林,以林护药,防止人畜破坏药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已经在我市济源县蟒河口以内划足约10万亩的猕猴自然保护区。济源市人民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往西在天坛山、鳌背山和与山西接壤地带划定2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使野生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计划采集,保持生态和生产的良性循环。根据资源情况,属于国家和地方管理控制的品种以及焦作市道地药材要宏观控制收购,加强药用资源管理,对资源下降品种,收购量要低于当年增长量。采取分区轮采、轮育,采育结合的方法,不断更新。在一定年限内,重新恢复,如此循环往复,保证野生中药资源长期供应。

(3)合理采收。要保证药材质量,防止抢青收购,确定最佳采集时间。根茎类药材要注意采大留小,采根不断根;花叶、果实类药材采集时要注意不伤其根;种子繁殖类药材要随采随种;花果期要减少采集,以利繁殖;木本类药材要长到一定树龄,达到采收标准后方可采收。采收时一般要采大留小,采多留少,釆稠留稀,使野生资源不断发展。

(4)粗放栽培。积极扶持专业户、重点户承包荒山、林坡,建立药林场、药林坡。鼓励多种形式发展药材生产,充分利用荒地、荒山及十边地,进行播种栽苗,粗放管理,形成新的药源基地。

3.开展综合利用,扩大中药新途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材应用范围将日益广泛。中药材主要用于防病治病。可直接加工饮片用于配方和生产成药,还可用作西药原料。此外很多药材还可用作滋补药膳及其他工业原料,这些都为中药材开拓了广阔的市场,为蕴藏量大的药材找出了又一销售出路。为药材生产增加了活力,是综合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4.加强科研,培养中药技术人才 搞好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并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中药事业发展。目前中药科研课题很多,但是缺乏技术,缺少人才,因此要重视智力开发,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强技术交流和协作,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现行职业教育体制,鼓励技术人员传播技艺,发展科技专业户,允许专业户、重点户招收徒弟,培养有技术专长的新一代药农。老药工是我国中药生产的宝量财富,他们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搞好传、帮、带,以解决中药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大力开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及引种、试种的研究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和老药工通力协作,联合攻关,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用科学技术指导中药生产。

中药科研是中药发展的关键,在药材方面,一是要大力开展野生变家种、家养的研究,逐步解决人参、天麻、黄芪等大宗品种开发性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二是对道地药材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等要解决优良品种选育、生产栽培技术、病害防治、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三是要利用普查成果开发利用新资源,扩大新用途;四是要开展资源保护研究;五是要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如中药材商品化深加工,扩大在医药、食品、日用化工等其他用途的应用研究。逐步开拓中药科技市场,实行科研、教育、生产三结合,依靠先进的科研技术,推广科研成果,为中药生产服务。

5.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中药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中药材实行开放搞活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议购议销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中药市场进一步活跃,紧缺品种逐步减少,但是由于多渠道经营的管理工作未能跟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抢购争收而造成质量不稳,计划指导不力造成价格不稳大起大落现象严重。部分药农盲目生产,药材销路不畅,积压严重。这些给国家和药农均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对中药生产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对中药资源要制定保护制度,建立保护区。另一方面要适应放开搞活的形势,适应改革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靠行政办法抓计划落实,靠扶持资金抓基地建设的传统做法。变管理型为服务型。要为药农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调动广大药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中药生产做出贡献。

(二)建议

(1)制定焦作市中药资源保护措施。中药材绝大部分来自野生的植物和动物,焦作市山丘面积占总面积的41%以上。野生资源品种繁多,这是焦作市中药开发利用的优势,但近几年来,人为活动增加,许多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数量急剧下降。单靠医药部门的力量,已不能很好地保护中药资源。因此,建议以市政府名义制定中药资源保护规定,提出具体保护品种和实施办法,动员全体社会力量和有关单位共同做好中药资源的保护工作,造福于后代。

(2)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要把中药资源保护列为全市总体规划,澄清中药资源保护品种,保证永续利用。

(3)建立焦作市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焦作市中药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有必要成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宜建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机构,成员应具有对中药业有高度事业心,有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人员。搞好技术咨询、成果转让等有偿服务,开展综合利用课题研究,加强对全市中药生产、深加工的研究,促进中药材生产发展。

(4)在经济上给中药生产予以扶持:①山区药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建议国家要适当投资,扶持当地药材生产。②药材公司多是微利企业,为加强企业活力、搞好企业自身建设、发展药材生产,建议对药材公司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照顾。③中药科研任务重、起步晚,经费来源无保证,建议征拨科研经费,扶持中药科研。④对一些开发性生产的饮片、饮料加工等,建议减征、免征所得税扶持发展,银行要尽量满足中药材的收购及合理储备所需贷款。⑤培训中药专门人才:建议开办专业学校,培训中药人才,以解决中药生产、经营中人员缺乏、素质差、水平低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