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栽培历史及其演变
一、怀山药栽培历史及其演变
关于怀山药品种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怀山药来自沁阳市西北部的太行山中。河南省中医研究院赵曦主编的《四大怀药的研究和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一书中说,太行山小北顶的老君洼有野生山药,当地称铁耙齿山药,系怀山药的原种。《沁阳市志》载:“小北顶北部的老君洼和大月沟,野生山药丛生,群众称之为山药沟。经过千万人次试验认定后,便从山口移植野生地黄、山药于大田,进行人工栽培。”历史上怀山药则以山王庄的大郎寨庙后所产为上乘,故销往国内外的山药必标“怀郎”字样,方为道地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李成杰及其子李茂青将太行山里的野生山药引种驯化,从实践上证明,怀山药的原种来自山药沟等地。
二、怀菊花栽培历史及其演变
我国菊花的历史演变过程,由野生的小黄菊发展到3 000多个栽培种,其用途也更加广泛,由食、药进化到药、食和观赏兼之。用来药、食的品种仍为黄白色菊花,而作为观赏的品种却千变万化。
我国的药用菊花,因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怀菊、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济菊、川菊等。
怀菊花,因产于古怀庆府(今沁阳市,属河南省焦作市辖区)一带而得名。古怀庆府,北靠神农山,南临黄河,系黄河、沁河、丹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质地肥沃,沁、丹两河贯穿其中。怀菊花得天地之精华,创神奇之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推其为各地所产品种之首。2003年《中州古今》第四期载“菊花有野菊、家菊之分,颜色一般有紫绿等,作为药用与安徽的‘亳菊’‘滁菊’,浙江的‘杭菊’,四川的‘川菊’和山东的‘济菊’相比,河南的‘怀菊’独占鳌头,最为名贵”,这说明怀菊花在我国药用菊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怀菊花原产地为河南省沁阳市北边的神农山上,野黄菊漫山遍野,朵小味苦,系怀菊花的野生种源。怀菊花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面积之大、应用范围之广曾博得沁阳籍的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赞美:“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此外,怀菊花根深株大、花头多,高洁俊逸,傲寒凌霜,清香宜人,形质兼美,且连片种植,其观赏价值也很高。置身于菊的海洋,别具一番情趣。
三、怀地黄栽培历史及其演变
《中药大辞典》中列了怀地黄专项,特称怀庆地黄,并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地黄的名字还有很多,《中药大辞典》中列了13个,诸如干地黄、原生地、干生地、地髓、牛奶子、婆婆奶、狗奶子、山烟、山白菜、甜酒棵、蜜罐棵等。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将地黄称作“芑”。《诗经·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但注家又说:“芑”是野菜,而在古代也确有把地黄当作蔬菜食用的。王旻在其《山居录》中就曾说:“地黄嫩苗,摘其旁叶做菜,甚益人。”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就肯定“芑”是地黄的别名。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地黄有干地黄、地髓两个名字。《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著作,其又将地黄称作“苄”,郭璞注解说:“亦名地髓,江东呼苄。”
到了五代,大明(日华子)又进一步解释了地黄之名的由来,他说:“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者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罗愿也说:“以沉下者为贵。”
前面说过,随着地黄产地的确定,宋明时期又在地黄之前冠以“怀”字,将怀庆府(怀川)产的特称“怀地黄”。刘文泰在《本草品汇精要》中说:“今怀庆者为胜。”陈家谟的《本草蒙鉴》特别指出“怀庆生者……皮有疙瘩力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第一次指出“怀庆地黄”一词,说:“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至于医学典籍中说的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等,则是从地黄的炮制、性味、功用方面说的。此外,还有的是从它们的形态说的,如婆婆奶、狗奶子。还有的是从救荒食用方面说的,如山白菜、蜜罐棵等。这些,都是地黄的名字,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地黄原为野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山脚、路旁、墙边”。《河南植物志》语梁朝陶弘景说:“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宋代苏颂说:“今处处有之。”明代李时珍说:“其苗初生塌地。”这些古代医药学家都肯定了地黄原本就是生长在荒山野岭的野生植物。
对于怀地黄的来源,《本草乘雅半偈》中说“怀庆山产者”,所谓“怀庆山”指的就是原怀庆府(今焦作市)境内的太行山。《沁阳市志》载:沁阳地处暖温带,日照长,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适宜于各类动植物的繁衍与生长。北部太行山的野生药材丰富,计有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小北顶北部的老君洼和大月沟,野地黄、山药丛生。群众称之为“地黄坡”“山药沟”。《温县卫生志》载:清末时期,温县番田村李井寿自沁阳太行山小北顶以北老君洼的大月沟山坡上挖掘一根健壮的野地黄,此即地黄的原种,经其精心培养,和家种地黄进行杂交,经过多年提纯复壮而培养出具有抗虫害、抗涝、产量高的地黄新品种“金状元”。这些资料证明,怀地黄的祖宗是焦作市北境内的野地黄。
至于何时由野生变为栽培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多年以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地黄》一书中说:“早在公元前718年周朝时期,地黄就已列为皇帝的贡品和馈赠亲友的珍品。”《沁阳市志》说:“早在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就有用子实种植地黄的记载。”说明地黄最初是用种子繁殖的。
对于栽培制度的演进,可以用李时珍的话来概括,他在《本草纲目》中说:“古人种子,今惟种根。”
地黄采用根茎繁殖方法种植,大约开始于魏晋,至南北朝已经成熟并普及。北魏贾思勰的名著《齐民要术》中就较详细地记载了根茎种植法,说:“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逐犁后如禾麦法下之,至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无掘之。待来年三月取之为种。”贾氏在这里,不光记述了用根茎繁殖的方法,而且还较准确地记述了地黄的出苗期、中耕的必要性、成熟及收获期等。
到了宋代,又有设坛种植法。宋代医药家苏颂说:“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围编如车轮,径丈余,以壤土实苇席中为坛。坛上又以苇席实土为一级,比下坛径减一尺。如此数级,如浮屠也。乃以地黄根节多者寸断之,莳坛上,层层令满。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至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折断,不被伤故也。”不过,设坛栽培只是种植方法的改变,繁殖途径仍是根茎。
地黄的根茎繁殖法一直沿用到当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育苗移栽法。这种方法就是先用根茎育成幼苗,待幼苗长到8~10片叶时掰下,栽植大田。《沁阳市志》载:“1985年县科委、医药局和祖传三代种植怀药的李成杰、李茂青父子,为提高怀药质量,特地从太行山上挖取野生地黄、山药,在北金村(历史上道地地黄产地)进行驯化性栽培,并开始试验地黄育苗移栽,均取得科研成果,先后受到省、市科委的表彰。”试验证明:怀地黄育苗移栽较根栽种植可提高产量25%~30%,为提高怀地黄的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怀牛膝栽培历史及其演变
怀牛膝在夏商时期还是山谷道旁的野生植物,至于何时被驯化为怀牛膝的原种栽培药材的,一般都认为开始于周朝。《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牛膝生川谷”。南北朝时,梁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讲得较具体,说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既然是生在“川谷”间,就不是人们有意种植的栽培种,而在这里特别提出“河内”(今沁阳市),说明早在公元500年之前,焦作地区川谷间的野生牛膝已经引起医药界的重视,它的疗效是其他地方出产的牛膝所不能代替的。至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记载:“秋季收子,至春种之。”这里已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牛膝收子的时间在秋季,二是牛膝已成为人工种植的品种。只是栽种的季节与现时不符罢了。《本草图经》中又说,“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从“亦有之”这个用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江淮、闽粤、关中等地原来不种牛膝,现在的产品是由他地引进的。但在古代,从驯化栽培到见诸文字,往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所以,《名医别录》中所用“生”字,也有理由认为从南北朝起牛膝可能已由野生种驯化为栽培种了。
在《神农本草经》中,牛膝被列为上品之药,并指出其“生川谷”。经汉、三国、晋及南北朝,梁陶弘景才具体指出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这里说的“河内”,即河内郡(今沁阳市),包括今焦作市辖境之武陟、温县、沁阳、孟州、博爱、修武等市县。以后又改称怀州怀孟路、怀庆府。这里说的“临朐”,指的是现在山东的临县一带。这个叙述将“河内”放在前面,又用“及”字联系“临朐”,说明牛膝的主产地首先是河内,其次才是临朐。
北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一书中说:“今西京做畦种,有长三尺者最佳。”《本草衍义》成书于政和六年(1116),和《本草图经》仅相隔55年,而做畦栽培的牛膝竟能长1米,说明那时的种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时至今日,怀牛膝能长到1米长的,仍然是“最佳”的。
民国年间,反动统治者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医中药倍加歧视和排斥,并曾于1929年颁布了取缔中医的反动法案,虽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被迫收回成命,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放弃消灭中医中药的阴谋,以致包括怀牛膝在内的四大怀药和中医中药整体都遭受到严重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