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生药店

第二节 大德生药店

大德生原是修武县最有名的中药店。大德生成立于1935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位于修武县城内东大街路南(现修武县中医院处)。大德生店号出自《新修本草·序》之首句“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德”,可解释为“最高的恩惠”;“生”,乃指“生化、万物”。取名“大德生”,含有以医药普济众生乃是天地间最大的恩泽之意。大德生开业后,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很快誉满城乡,执修武中药行之牛耳。到该店看病购药者,络绎不绝,使各中药店无不甘拜下风。

大德生药店由郭良图(字嘉献,博爱县金城乡南马背村人)、史贯之(字一吾,博爱县金城乡史庄人)、杜道周(字菲堂,博爱县金城乡邬庄人)三家各出500元银圆(作为股金)合资修建。

大德生药店成立后,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由杜盛兴麝香庄作保,采取先进货、卖后付款的办法,从北京大量批发各种道地药材进行销售。具有一定规模后,派人参加在全国各地举行的中药材大会及派专人常驻安阳、禹州、亳州等中药材集散地采购药品,甚至不远千里,到云、贵、川等省采购道地药材。特别是严把进货质量关,凡伪劣药材一律不进。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德生药店的药远近闻名。大德生药店遂由单纯的门市零售进而兼营批发,垄断了修武的中药行。

一、管理制度

大德生药店鼎盛时期,最多有21人,一般在15人左右,最少有6~7人,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小时以上,晚间所有人员(包括掌柜、老板、学徒等)都要参加中成药的制作或急需药品的炮制,直到深夜。

(一)大德生药店管理架构

员工分掌柜、老板、坐堂医、司药、采购等,表现好的,按级别升迁。如:1942年郭良图去世后,郭良纯(原为账房先生)接任掌柜,史荣之为门市部负责人,被称为老板;账房先生由范宏杰接任,赵克宽负责采购,范宏杰、程大儒为司药;史金章是早期的学徒,后升任司药。

(二)人事制度:学徒——司药——坐堂医

学徒工主要学习药理,学徒时间一般为3年,首先学蹬碾槽;其次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渐学习辨认药品,检筛、晒晾、浸泡药材;再次学切药及各种炮制药材的方法及制造蜜丸、水丸、膏药等技术。学徒工还负责到门店检查药斗,记下所缺药品的品种、数量,第二天开门前全部补齐;需炮制的药,则另写一份清单交给掌柜,掌柜迅速令人炮制,保证不能脱底。

司药由学徒工期满后升任,到门面后,一要非常熟悉各种药品所放的位置,做到伸手即得;二要基本做到“一抓准”,不回称;三要珠算打得精,药价计算无误;四要包药技术熟练。其中最难的是“一抓准”,因为中药种类成百上千,密度各不相同,而且各服药的每味药往往只有几钱,要做到“一抓准”是相当有难度的。

坐堂医是指被聘请的医术高明的医生。先后在该店任坐堂医的有冯喜功(获嘉县人,精通内科)、毋致金(博爱县官庄人,精通外科)、司炳珠(武陟县司吴巷人,精通外科),全树灵(博爱县人,内外科兼精通),程予万(修武县尚楼村人,中、西医兼精通)等,掌柜郭良图也擅长接骨。大德生坐堂医医术高明,享有盛誉,仅从小梁庄旱船班演唱的一段小曲,就可见大德生药店坐堂医的声誉:“大德生,甚是凶,买货直接到北京。坐堂医生脉理通,万病回春一股风,一股风。”

大德生药店不仅致力于从业人员的技术熟练和提高,更注重其职业道德和品质的修养。如曾有门市部老板染上吸毒嗜好,药店令其返家,限期戒除,其返店后不久,旧瘾复发,药店遂予以解雇。司药庞荣灵卖“唐识义”(一种治疗疟疾的成药),擅自提高药价,从中贪污,也被解雇。

二、加工制度

大德生药店所购进的中药材,绝大部分为原药,为了适应各种患者的不同需要,也为了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就对药材进行炮制加工。炮制加工遵古法进行,包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同制及其他制法。

(1)修制。修制包括挑拣、筛、刮、碾、研等,主要目的是除去杂质及合理使用药源,使药品纯正、随手,充分发挥药效。比如枳壳,都要一个个地挖心去瓤,切片,麸炒,才能发挥其消胀的药效,其如不去瓤反而会加重肚胀的症状。矿物类药物(如赭石等)和贝壳类药物(如石决明等),都要事先粉碎库存;三甲(龟甲、鳖甲、穿山甲)都要先用沙炒,趋热醋淬冷却,既便于粉碎,又能增强滋阴补肾或软坚散结的作用;某些芳香型药物(如砂仁、草寇等)则随捣随包,以免药味挥发。进入大德生药店,可见前有药臼,后有碾槽,叮当之声,不绝于耳,药香飘溢,一派兴旺景象。

(2)水制。水制包括用水、醋、酒等处理药物,以便其软化,便于切片,粉碎,或降低、消除药物的毒性与副作用,以增强药物疗效或改变其功效。比如槟榔,其大小和一个山里红差不多,但质地极为坚硬,至少要用水浸泡两个多月后才能切片,每个至少要切一百多刀。其片比纸还薄,然后平展铺于苇席上阴干,其色彩极为鲜艳。再如川乌,要用甘草水泡制,因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其止疼的药效,且降低了其毒性与副作用。

(3)火制。火制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加热,使之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以增强或改变药物的药性。火制法分炮、煅、炙、焙、炒、煨等不同方法。所用辅料则有土、沙、麸、米、蜜、醋、盐、油等。如栀子,生用清热,炒黑则止血,姜汁炒则治烦呕,清表热用皮,清内热则用仁;生甘草清热泻火兼有中和诸药的作用,蜜炙甘草则健脾补中气。土炒白术能增强其健脾燥湿的作用,醋炒元胡、香附能增强其疏肝理气、活血止疼的作用,盐炒故子、小茴香能增强其补肝肾的作用,蜜炙桑皮、冬花能增强其润肺的作用,油炒当归可起到润肠的作用。

(3)药品管理。药品管理是保证药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德生药店对此制定了一系列保管制度,设专人负责,并不时检查,以防霉变、虫蛀、鼠咬。出药(批发或装斗)时都要过筛或挑拣,以去其杂质。因霉变、虫蛀等因素失效的药品,则坚决抛弃不用。为防有些用蜜、醋等炮制的药品,因放置过久性味减弱或变质,就采取量少、勤炮制的原则。一次炮制量,少则够用三五天,多则够用十来天,个别的随用随炮制。

经过以上这些措施,大德生药店便以货真价实、药效显著而声名鹊起。

三、创新制度

用现在的话来说,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当时大德生药店最具特色的就是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既在于药效质量方面,也在于包装方面,更在于对客人的服务方面。

首先,别出心裁地在包装上大下功夫。每服药均实行“各包”,即司药按照处方将每味药各包一小包,然后将各小包总包在一起。

用纸也非常讲究,所用的大、小包药纸分为白、绿、红等上等油光纸;此纸北京槽印,上面除有“道地药材”“遵古炮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字样外,还印着药店的字号和地址。

司药取药时,根据药色配以不同的包装纸。凡浅色的药,如茯苓、山药等,都不用白色纸包,而用彩色纸包;深颜色的药,如熟地黄等,则用白色纸包。

同时,司药包药时,都要附一张浅彩色的“说明卡片”(在北京定印),上印药品的药名和药用部位的图样,并用四句话十六个字的韵语(取自明龚廷贤所编《药性歌括四百味》),简要概括地说明该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如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等等。便于顾客识别真伪,理解药性。

司药将各味药与处方核对无误后,再行包裹,并在每小包上写明药名、分量,有的还要注明先煎(如石决明等质坚硬的矿物或贝壳类药品),后下(如砂仁等芳香易挥发型药物)、另煎(如阿胶等)或别服(如羚羊角等贵重药品),并向顾客反复交代说明,然后将大包放在下、小包放在上垒成宝塔形,再用大包皮纸包好捆扎。对于车前子一类的药,还专为顾客装入一个小纱布袋内。司药发药时,还配加一个滤药的小箩(备煎好药后过滤药渣用)。

四、财务制度

(1)股东管理制度。股东不准另向其他药店投资入股;不准在城内有家眷;不准擅自挪用公款。

(2)学徒只管吃饭,没有工资,但年终可根据经营情况的好坏及本人表现、资历深浅、技术水平等,得到掌柜赏赐的“红包”。

(3)其他人员则从纯利润的30%中按等级分得一份工资报酬,年终(春节前)结账后付给,平时若有急需,可到账房预借。若预借数接近当年预计报酬的总额时,账房即不再借。每人每年的报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每年纯利润的升降浮动。因此所有人员无不专心致志努力工作,以图增加经营额与纯利润。

(4)大德生药店售药,大多数为现钱交易,但也有赊欠:一为短期赊欠,多在一两个月内有钱时即予清账;二为季头结账,对象一般为小康人家,在店内有账户,到麦收、秋收后多以粮食(略高于市价)清账,以示优待,使之逐渐成为本店的长期顾客,每年约可收小麦7 500市斤,秋粮5000市斤;三为年终结账,对象一般为富庶人家,均持有手折。每取一次药,即在手折上写明×月×日取药×服,价洋若干,年终(春节前)即凭手折汇总结账,这些户更是该店的固定顾客。其他中药店则因流动资金少,不敢长期赊欠,自然无法与大德生药店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