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与果实类
一、火麻仁
1.本地用名 火麻仁,本地称大麻子、线麻子、大麻仁、火麻。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
3.识别要点 大麻为一年生草本,高1~8米,茎直立,有纵沟,皮层富含纤维。叶互生或下部叶对生,叶柄长4~15厘米,掌状复叶,小叶8~11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夏季开花,单性异株;雄花集成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雌花丛生叶腋。瘦果卵圆形,灰褐色,表面光滑,内含种子1枚。
4.习性分布 大麻适应性强,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佳。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即为成品。
6.药材性状 果实扁卵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表面光滑,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网状花纹,两侧各有一条浅色棱线。一端钝尖,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为果柄脱落的痕迹。外果皮薄,内果皮坚硬。种仁黄白色,扁椭圆形,富有油性。气无,味淡。
本品以种仁整齐饱满、色白、油性足而不泛油、无外壳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
(2)功能主治:润燥滑肠。用于体弱、津亏便秘。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4)用药禁忌:中虚便溏、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不宜用。
8.加工炮制
(1)生用:取火麻仁,拣去杂质及残留壳,捞出,晒干,入药时打碎。
(2)炒黄:取净火麻仁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爆裂为度,取出,碾去外壳,入药时打碎。或取净火麻仁,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二、车前子
1.本地用名 车前子,本地称猪耳朵棵、车轱辘菜、牛舌草、猪耳朵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
3.识别要点 车前为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茎短,有多数须根。叶丛生基部直立或展开,叶片宽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呈不规则波状浅齿,叶脉5~7条,弧形。夏、秋间开淡绿色小花,花葶数条,从叶丛中抽出,穗状花序长20厘米左右。蒴果卵状圆锥形,果熟时由中部周裂。种子细小,黑褐色。
4.习性分布 车前喜温暖,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怕涝、怕旱,适宜于肥沃的沙壤土种植。生于路边、田埂、河岸、渠边、荒地等处。本区各地广泛分布,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2毫米,宽1毫米。表面淡棕色至黑棕色。气微,见水带有黏液性。
本品以粒大、色黑、饱满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宜包煎。
8.加工炮制
(1)车前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空粒。
(2)盐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喷淋盐水,再略炒取出,晾干。每50千克车前子,用盐1.25千克,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三、杏仁
1.本地用名 杏仁,本地称苦杏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3.习性分布 杏适应性强,耐旱,耐寒,抗盐碱。夏季在43.9 ℃高温下,生长正常;在-40 ℃低温仍可安全越冬。长于平地或坡地。生于向阳山坡的灌丛中或疏乔木林中。
4.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5.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扁心脏形,顶端略尖,基部钝圆,长1~1.6厘米,宽7~12毫米,厚5~7毫米。种皮薄,棕色至暗棕色,满布着深棕色的维管束脉纹。用温水浸润后,剥去种皮,可见大型白色的2片子叶。气无,味苦。
本品以颗粒均匀而大、饱满、无虫蛀、不发油者为佳。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
(2)功能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捣敷。
7.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及残留的硬壳,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黄:取净杏仁置于沸水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迅速浸入凉水中,搓去种皮,干燥后簸净种皮,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为度,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3)麸炒: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净杏仁,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取出,放凉,除去麸皮。用时捣碎。每500克杏仁用麸皮30克。
(4)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杏仁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
四、柏子仁
1.本地用名 柏子仁,本地称扁柏、香柏、柏树、柏子树。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3.识别要点 侧柏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状。小枝扁平,为交互对生的鳞片状绿叶所包。3~4月开花,单性,雌雄同株,着生于上年小枝顶上。果圆球形,熟时木质化,褐色,干后开裂。种子卵状,棕褐色。
4.习性分布 侧柏为温带阳性树种,栽培、野生均有。喜生于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耐寒、耐旱、抗盐碱,在平地或悬崖峭壁上都能生长;在干燥、贫瘠的山地上,生长缓慢,植株细弱。浅根性,但侧根发达,萌芽性强、耐修剪、寿命长,抗烟尘,抗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分布广,为我国应用最普遍的观赏树木之一。焦作市山区及沿太行山山区常见野生,平原区域多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球果成熟时采收,除去外壳,簸净,晒干,为毛柏子。
6.药材性状 本品种仁呈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7毫米,直径1.5~3毫米,棕褐色。种皮薄膜质,种仁横切面乳白色,含丰富的油质。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仁粒饱满、黄白色、不泛油、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入心、肝、脾经。
(2)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便秘。
(3)用法用量:水煎服,6~9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用时捣碎。
(2)制霜:取净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压榨去油,至油尽为度,碾细。
(3)炒黄:将柏子仁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微黄色为度,用时碾细。
五、牵牛子
1.本地用名 牵牛子,本地称二丑、黑白丑、白丑、黑丑、江良子、喇叭花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3.识别要点 牵牛为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密被短毛,多分枝。叶互生,有长柄,叶片阔心形,常3裂至中部,呈戟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两面具毛。夏季开花,3~5朵簇生;花冠喇叭状,蓝紫色、粉红色或白色。蒴果球形,基部有反卷的宿存萼,内有种子数枚。种子三棱卵状,颜色浅的种子黄褐色,称“白丑”;颜色深的种子多为黑褐色,称“黑丑”。
4.习性分布 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沙壤土为宜。过于低湿或干燥瘦瘠之地,生长均不良。生于平地、田边、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内,栽培或野生。焦作市普遍分布,产量大。
5.采收加工 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三棱卵形,背面隆起,呈弓形,两侧面平直。表面黑褐色(黑丑)或黄褐色(白丑)。质硬,种皮坚韧,种仁淡黄色,有油性。气无,味辛涩,有麻辣感。
本品以籽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2)功能主治:泄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
8.加工炮制
(1)牵牛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照清炒法炒至稍鼓起。用时捣碎。
六、韭菜子
1.本地用名 韭菜子,本地称扁菜、韭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干燥成熟种子。根亦入药。
3.习性分布 韭菜性喜冷凉,耐寒也耐热,地下部分能耐较低温度。中等光照强度耐阴性强。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
4.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5.药材性状 韭菜种子扁卵圆形或三角状扁卵圆形,一面平或微凹入,一面隆起,长2~4毫米,宽2~3毫米。表面黑色,隆起面有明显皱缩,凹入面皱缩不甚明显。质坚硬,气特异,味微辣,嚼之有韭菜味。
本品以色黑、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用于肝肾亏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浊带下。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或入丸散;黄酒炙,炒熟磨粉。
7.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果柄,清水洗净,晒干,用时打碎。
(2)炒韭菜子:取净韭菜子放入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裂开为度。
(3)盐炒韭菜子:取净韭菜子与盐水拌匀,放入锅内用文火微炒即可。每500克用食盐9克,水60毫升,化开澄清。
七、桃仁
1.本地用名 桃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3.习性分布 桃喜阳光和温暖的气候,在肥沃干燥的沙壤土中生长最好。怕涝,在低洼碱性土壤中生长不良。幼树抗寒力弱,容易冻梢。耐修剪,寿命较短。桃为栽培果树,也有半野生。河南省普遍栽培。
4.采收加工 6~7月待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5.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呈扁平长卵圆形或椭圆状心脏形,种皮红棕色,有不规则纵脉纹。剥去种皮,可见肥厚的子叶,黄白色,富油质,气微,味微苦。
本品以身干、个匀、饱满、无虫蛀、不生油、不霉败者为佳。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平,无毒。归心、肝、大肠、肺、脾经。
(2)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主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②外用:捣敷。
7.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1)生用:拣去杂质及残留的硬壳,洗净,晒干,用时打碎。
(2)去仁皮:取净桃仁,放入沸水锅内,用武火煮至表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仁皮,晒干。
(3)炒桃仁:取净桃仁,放入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为度。用时捣碎。
八、核桃仁
1.本地用名 核桃仁,本地称胡桃、核桃仁、核桃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胡桃科植物核桃的种仁。分心木(种隔)、外果皮(青龙衣)、嫩枝(核桃枝)及叶都可入药。
3.识别要点 核桃为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以上,树皮银灰色,具纵裂,小枝有片状髓。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片,椭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倒卵形,全缘,长5~13厘米,宽2~6.5厘米。夏季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成柔荑花序,下垂,长6~9厘米,堆花1~4朵。核果球形,外果皮肉质,绿色,内果皮坚硬,骨质,表面有不规则的凹纹和2条纵棱,黄褐色。子叶深裂,乳白色,富有油性。
4.习性分布 核桃喜光,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多种土壤生长,喜水、肥,同时对水肥要求不严,落叶后至发芽前不宜剪枝,易产生伤流。核桃生于山坡或溪谷两旁。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尤以山区为多。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沤去肉质的外果皮,洗净,晒干,砸破果核(内果皮),即得种仁及种仁中间木质的分心木,分别供药用。夏、秋果实未成熟时,采收肉质青绿色的外果皮,鲜用或晒干备用,称青龙衣。胡桃枝即为胡桃的嫩枝,随用随采。叶多鲜用,随用随采。
6.药材性状 种仁有2片子叶,多破碎,完整者呈类球形,皱缩凹凸不平,形似猪脑,外披棕褐色或淡褐色薄膜状种皮,剥去种皮,子叶为黄白色,质脆,富有油性。
本品气微,味甘美,油样,种皮味涩,以色黄、个大,饱满、油多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核桃仁:味甘,性温。②分心木、青龙衣(外果皮)、叶:味苦、涩,性平。外皮、叶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核桃仁:补肾固精,敛肺定喘。②分心木:补肾涩精。③青龙衣(外果皮):消肿,止痒。④叶:解毒,消肿。
2)主治:①核桃仁:主治肾虚耳鸣、咳嗽气喘、遗精、阳痿、腰痛、中耳炎、便秘。②分心木:主治肾虚遗精、滑精、遗尿。③核桃青龙衣:主治慢性气管炎,外用治头癣、牛皮癣、痈肿疮疡。④叶:主治象皮肿、白带过多、疥癣。⑤枝:主治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淋巴系统肿瘤。
(3)用法用量:①内服:核桃仁煎汤;30~50克,或捣碎嚼10~30克,或捣烂冲酒。②外用:适量,捣烂,涂搽。
九、莱菔子
1.本地用名 莱菔子,本地称萝卜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3.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4.习性分布 萝卜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日照充足,植株健壮,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肥性能良好的沙壤土为最好。焦作市各地普遍栽培。
5.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2~3毫米。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黄白色,有油性。味淡、微苦、辛。
本品以粗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
(2)功能主治: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3)用法用量:水煎服,4.5~9克。
7.加工炮制
(1)莱菔子:簸去杂质,漂净泥土,捞出,晒干,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
十、菟丝子
1.本地用名 菟丝子,本地称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金黄丝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3.识别要点 菟丝子为一年生无色寄生藤本,茎蔓生,左旋,细弱,丝状,随处生根,伸入寄主体内。叶退化成鳞片状,三角状卵形。夏季开花。花簇生成近球状;花两性,白色。蒴果球形,黄褐色,内有淡褐色的种子2~4枚。
4.习性分布 菟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的要求不严。生于田边、路边、荒地、灌木丛中、山坡向阳处。多寄生于豆类、菊科、蒺藜科等多种草本植物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焦作市各地分布很普遍。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类圆形,细小,直径1~1.5毫米。表面灰棕红色或灰黄色。在放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细密的小点。质坚硬,沸水煮之易破裂,露出白色卷旋形的胚。气无,味淡。
本品以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肝、肾、脾经。
(2)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用治白癜风。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外用适量。
8.加工炮制
(1)生用:菟丝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2)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照盐水炙法炒至微鼓起。
(3)制饼:取净菟丝子置于锅内加水适量,加黄酒少许,煮至爆花水尽,取出捣烂做饼,干燥。
十一、薏苡
1.本地用名 薏苡,本地称薏苡仁、苡仁、药玉米。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3.识别要点 薏苡为一年生草本,高1~2米。杆直立,多分枝。叶互生,长披针形,基部鞘状抱茎,叶脉平行,中脉粗壮,两面光滑,边缘粗糙。秋季开花,总状花序从上部叶鞘内抽出1至数个成束,单性,雌雄穗位于同一总状花序上;雌小穗在下,生于一枚卵圆形珠状总苞内;雄小穗位于雌穗之上。颖果椭圆形,珠状,灰白色或蓝紫色,坚硬而光滑,顶端尖,有孔,内有种仁,白色,即薏苡仁。
4.习性分布 薏苡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耐肥。各类土壤均可种植,对盐碱地、沼泽地的盐害和潮湿的耐受性较强,但以向阳、肥沃的壤土或黏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也不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薏苡多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一般多为栽培品。焦作市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
6.药材性状 本品种仁广卵形或矩圆形,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长约4~8毫米,直径3~6毫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侧面有1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内有未除尽的淡棕色种皮。质坚硬,破开后白色,有粉性。气无,味甘。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2)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3)用法用量:水煎服,9~30克。
8.加工炮制
(1)薏苡仁:除去杂质。
(2)麸炒薏苡仁:取拣净的薏苡仁,先将炒制容器加热,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随即投入薏苡仁,迅速翻动,炒至微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100千克薏苡仁,用麸皮10~15千克。
十二、女贞子
1.本地用名 女贞子,本地称冬青、冬青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木樨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
3.识别要点 女贞为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直立,树皮灰色,枝条开展,光滑而具明显的皮孔。叶对生,叶片革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叶面深绿色,有短柄。夏季开白色小花,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密集。浆果状核果,长圆形,一侧稍凸,略弯,幼时绿色,熟时蓝黑色,内含种子1~2枚。
4.习性分布 女贞适宜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喜温、喜光、稍耐阴、较耐寒的特性。在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
野生的女贞多分布于海拔200~2 900米的山坡、丘陵向阳处疏林中;栽培的多生长在庭园、路边、田埂旁。平原地区常栽种为绿篱。焦作市区域均有栽培,山区有野生。
5.采收加工 一般于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枝叶,稍蒸或置于沸水中略烫后,晒干。也可直接晒干。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可用密封或抽氧充氮养护。发现受潮或少量轻度虫蛀,应及时晾晒或用磷化铝熏杀。
6.药材性状 本品果实椭圆形,表面蓝黑色,皱缩不平,外果皮薄,中果皮稍厚而松软,剥除后可见木质的内果皮,显黄棕色,有数个纵棱。气微,味微酸涩。
本品以干燥、颗粒大、色棕黑、饱满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补肝肾阴,乌须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眼目昏暗、视物昏暗、阴虚发热、胃病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贞子具有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以治疗胃病,还具有抑制嘌呤异常代谢的作用,可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3)用法用量:水煎服,10~15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及残留果柄,洗净,捞出,晒干。用时打碎。
(2)酒蒸:取净女贞子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蒸笼或罐内,密闭,蒸3~4小时取出,干燥,每500克用黄酒90毫升。
(3)盐炙:取净女贞子与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为度,每500克女贞子用食盐9克。
十三、小茴香
1.本地用名 小茴香,本地称茴香、西小茴、香丝菜、怀香。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3.识别要点 茴香为多年生草本,高90~100厘米,全株无毛,表面被白粉,有强烈香气。茎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3~4回羽状分裂,裂叶成丝状,叶基呈鞘状而抱茎。夏、秋开花,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黄色或白色。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黄绿色,具特异香气。
4.习性分布 茴香喜湿润气候,不耐寒,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完整果实长圆柱形或稍弯曲,两端略尖。长4~8毫米,直径2~3毫米,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有明显的纵棱线和沟纹,顶端有突起的花柱基,基部有时可见细果柄。果实易分离为两个小分果。分果长椭圆形,背部隆起,腹部稍平。横切面略呈五边形。种子一枚,灰白色,有油性。具特异香气,味甘而微辣。
本品以颗粒饱满、黄绿色、气浓厚、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
(2)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
8.加工炮制
(1)小茴香:取原药材,除去梗及杂质,筛去灰屑。
(2)炒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具焦斑,或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盐制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用盐水拌匀,吸尽后,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100千克小茴香,用食盐2千克。
(4)制小茴香:将大青盐加入黄酒、醋和童便的混合液中化开,投入净小茴香,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100千克小茴香,用大青盐1.7千克,黄酒、醋及童便各6.25千克。
十四、五味子
1.本地用名 五味子,本地称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
2.药材来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商品名为“南五味子”。
3.识别要点 五味子为落叶藤本,小枝长,红棕色或灰紫色,上有黄色椭圆形的皮孔。单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疏生细锯齿。5月开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橙黄色,单生于叶腋,直径约1.5厘米,花梗细长;雄花雄蕊10~15枚;雌花心皮多数,成球状体,发育成果实后,花托伸长,呈穗状排列。浆果,熟时红色,内含1~2枚种子。
4.习性分布 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其耐旱性较差。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中发育最好。生于半阴湿的山沟、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广泛分布,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6.药材性状 五味子呈不规则球形或圆球形,直径4~8毫米,外表暗红色或紫褐色,微具皱缩,果肉薄,内含种子1~2枚。气特异,果皮味酸,种子味辛辣。
本品以干燥、色紫红、不霉、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
(2)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主治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0~15克;或浸酒、醋等。②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炒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1)五味子: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于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
(2)酒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于罐内,密闭,隔水蒸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
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每50千克五味子用黄酒10千克,或用蜂蜜15千克,或用米醋7.5千克。
十五、木瓜
1.本地用名 木瓜,本地称贴梗海棠、皱皮木瓜、贴梗木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皱皮木瓜的果实。
3.识别要点 皱皮木瓜为落叶灌木,高2~3米。枝外展,无毛,棕褐色,有长达2厘米的刺。单叶互生,托叶大,革质;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春季花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长约8毫米;花冠绯红色,也有白色、粉红等。梨果卵形或球形,芳香,成熟时黄色,果皮平滑。
4.习性分布 皱皮木瓜喜阳光充足,适宜土质肥沃、湿润的土壤。生于湿润通风的杂木林中、山路边及溪谷两旁或栽培于庭园间。焦作市多有栽培。
5.采收加工 7~8月上旬,木瓜外皮呈青黄色时采收,用铜刀切成两瓣,不去籽。薄摊放在竹帘上晒,先晒几日至颜色变红时,再翻面晒至全干。阴雨天可用文火烘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果实呈长圆形,新鲜时纵剖成2或4块,外表面棕红色至紫红色,微有光泽,常因干缩而有多数不规则的深皱纹,边缘向内卷曲。剖开面呈棕红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种子大多已脱落。种子略呈三角形,红棕色,内含白色种仁。果肉味酸涩,气微。
本品以个大、色紫红、皮皱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酸,性温。归肝、肺、肾、脾经。
(2)功能主治: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煎水熏洗。
8.加工炮制 清水洗净,稍浸泡,闷润至透,置于蒸笼内蒸熟,趁热切片,日晒夜露,以由红转紫黑色为度。炒木瓜:将木瓜片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焦为度。
十六、牛蒡子
1.本地用名 牛蒡子,本地又称大力子、牛子、恶实。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3.识别要点 牛蒡为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粗壮,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紫色,有微毛。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有长柄,向上渐短;叶片心状卵形至宽卵形,长40~50厘米,表面有短毛,背面有白色密绵毛。夏季开紫红色花,头状花序簇生茎顶,略成伞房状;外面总苞成球形,总苞片先端弯成钩针状;花全为管状,先端5裂。瘦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灰褐色。
4.习性分布 牛蒡生于路旁、沟边或山坡草地。焦作市各地有栽培,山区有野生。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足干。
6.药材性状 本品瘦果长扁卵形,微弯曲,长5~7毫米,直径2~2.5毫米。表面灰褐色,散有稀疏的紫黑色斑点,有较显著的纵肋5~8条,中间1条较凸起。一端略窄,顶上有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点。果皮坚硬,种子黄白色,富有油性。气无,味微苦。
本品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散结解毒。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痈疖疮疡。
(3)用法用量:水煎服,3~12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用时碾碎。
(2)炒黄:取净牛蒡子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并微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十七、白扁豆
1.本地用名 白扁豆,本地又称扁豆、眉豆、扁豆子、茶豆。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3.识别要点 扁豆为一年生缠绕性草本。叶为三出复叶,托叶细小。夏、秋开花,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白花或浅紫色。荚果镰形,扁平。种子扁,长椭圆形或肾形。
4.习性分布 扁豆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霜,受霜害后,轻者影响生长,重者死亡。苗期需潮湿,应注意浇水。花期要求干旱,空气和土壤湿度大,容易落花。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系栽培的蔬菜,全市各地广泛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5毫米,宽6~10毫米,厚6~8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略有光泽,有时可见黑色斑点;边缘有半月形隆起的白色种阜。种皮薄,略呈革质样,剥去种皮,可见两片黄白色肥厚的子叶。气微,味甘,嚼之有豆腥气。
本品以粒大、饱满、色白、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2)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解毒。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酒毒、河鲀毒素。扁豆衣、花:解暑化湿,治暑湿困中、呕恶不食、痞闷不舒。
(3)用法用量:水煎服,种子9~15克,衣9~15克,花9~30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打碎。
(2)扁豆仁:取净白扁豆,置于沸水中煮至皮微鼓起、松软为度,取出倒至冷水中,搓去皮,晒干即扁豆仁。
(3)炒黄:取净白扁豆,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带焦斑为度,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4)土炒:先将灶心土置于锅内炒松,倒入净白扁豆,炒至微黄色或爆裂为度,取出,筛去土,放凉,用时捣碎或碾碎。每千克扁豆用土300克。
(5)沙炒:先将净沙子置于锅内加热,倒入净白扁豆,炒至微黄色或爆裂为度,取出,筛去沙子,放凉,用时碾碎。
十八、白果
1.本地用名 白果,本地又称银杏、白果树、公孙树、飞蛾叶、鸭甲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银杏科银杏(白果树、公孙树)的种仁。叶亦入药。
3.识别要点 银杏为落叶乔木,高可达30~40米。树皮灰色,枝则呈黄褐色,深裂。枝有长枝与短枝之分,长枝上的叶螺旋状散生,短枝上的叶簇生。叶片扇形,先端中间2浅裂或深裂,具多数刀叉状并列的细脉。4~5月开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雄球花呈藁荑花序状;雌球花具长粳,梗端2叉。种子核果状,倒卵圆形或椭圆形,外种皮肉质,被白粉,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形似小杏,有臭气;中种皮骨质,白色;内种皮膜质;胚乳丰富。
4.习性分布 银杏为强阳性树种,对光照要求严格。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或中性黄壤、红壤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喜生于肥沃的沙壤土和向阳的地方,我国特产,现今均为栽培。焦作市多有栽培。济源的王屋乡,辉县的白云寺、百泉栽培的大树可谓银杏树之王。
5.采收加工 10~12月种子成熟时采收,收集种子,堆放,使外种皮腐烂,洗净,晒干。秋季采叶,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种子呈椭圆形,两头渐尖,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外壳白色或灰白色,平滑坚硬边缘有隆起的棱线。壳内为椭圆形的种仁,种仁呈圆球形,淡黄色或黄绿色,内部白色,粉质,中有空隙,空隙有细小的胚,味淡而微苦,有淀粉性。
本品以大小均匀,洁白,满、种仁不霉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种子(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有小毒。归肺、肾经。②叶:味微苦,性平。归心、肺经。
(2)功能主治:①功能:种子润肺,定喘,涩精,止带;叶活血止痛。②主治:种子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尿频、遗精、白带;外敷治疥疮。叶主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痢疾、象皮肿。
(3)用法用量:水煎服,种子、叶5~9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硬壳。
(2)炒黄:取白果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带焦斑或爆裂为度,取出放凉去壳,捣碎。
(3)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捣碎的白果仁,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白果仁,用炼熟蜂蜜60克。
【附注】
白果以绿色的胚最毒。误服过量能中毒。中毒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发绀、恐惧、怪叫、昏迷、抽搐,严重者呼吸麻痹而死。解救方法:可洗胃,导泻,灌肠,可给服蛋清活性炭。抽搐者给予镇静剂,发绀者给予氧气、呼吸兴奋剂、人工呼吸。
十九、白蒺藜
1.本地用名 白蒺藜,本地又称蒺藜、硬蒺藜、刺蒺藜、蒺藜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3.识别要点 蒺藜为一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茎由基部分枝,平铺地面,长30~60厘米。叶对生,双数羽状复叶,小叶10~14片,长圆形,长5~10毫米。夏、秋开黄花,花小,单生叶腋,萼片5枚,花瓣5枚。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枚果瓣组成,每瓣有长短刺各2枚。每个分果有种子2~3枚。
4.习性分布 蒺藜喜阳光,耐干旱,喜干燥环境,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各种土壤、各种土质,不同地形地貌均可生长。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焦作市分布很广,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由5枚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1.5~2厘米。多已分离为单个的小分果,黄白带绿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果皮木质,质坚硬。
本品以身干、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0克。
8.加工炮制
(1)蒺藜:除去杂质。
(2)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3)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二十、地肤子
1.本地用名 地肤子,本地又称扫帚苗。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3.识别要点 地肤为一年生草本,高0.5~1.5米。茎直立,多分枝,被短柔毛。嫩叶绿色,秋后渐变为紫红色。叶互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两端尖。秋季开黄绿色小花,花两性或雌性,单生或2朵并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内含1枚黑色扁球形种子。
4.习性分布 地肤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喜向阳。生于田边、路旁、荒地等处。常为栽培。焦作市各地均有分布。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拔下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枝叶等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胞果呈扁圆形五角星状,直径2~3毫米,外面有宿存膜质的花被,灰棕色或带红晕,有翅5枚。背面中央有一小凹点,为果柄残痕,并可见数条明显放射状的棱线,腹面露出五角星状的空隙,内含一枚小坚果,果皮薄膜状,易剥离。种子褐棕色,扁卵圆形,在放大镜下可见花被和种子表面有许多小点。开后种仁显油性。气微,味微苦。
本品以色灰绿、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2)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煎水洗。
8.加工炮制
(1)生用: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2)炒地肤子:取净地肤子,用文火炒至色变深时取出,放凉。
二十一、荭草
1.本地用名 荭草,本地又称荭蓼、山红花、大红花、水红花、白胖蓼、东方蓼、红蓼、红草、天蓼、狗尾巴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荭蓼的果实。
3.识别要点 荭蓼为一年生草本,高1~2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毛。茎直立,一中空,有节,上部多分枝。单叶对生,具长柄;叶片宽卵形或卵形,两面均有长毛及腺点;托叶鞘筒状,围绕茎节。秋季开淡红色或白色小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下垂。瘦果扁平,略呈圆形,两面中部微凹,褐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4~6月。果期7~8月。
4.习性分布 荭蓼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光照充足;宜植于肥沃、湿润之地,也耐瘠薄,适应性强。生于田间、路旁,常生于湿地上。
5.采收加工 晚秋霜后,采割茎叶,洗净,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于通风处阴干。
6.药材性状 果扁圆形,先端微尖,黑色,有光泽,果皮甚厚。以黑色、有光泽、皮厚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平。归肝、脾经。
(2)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主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研末、熬膏或浸酒。②外用:适量,熬膏;或捣烂外敷。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润透后切片段。
二十二、赤小豆
1.本地用名 赤小豆,本地又称赤豆、红小豆、朱豆。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3.识别要点
(1)赤小豆:一年生半攀缘草本。茎细长,密被倒生细毛。三出复叶,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托叶线形。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腋生,花数朵至多数;花淡黄色,花冠蝶形。荚果细长,圆筒状,于种子间不收缩,表面无毛。种子暗红色,长圆形,种脐凹陷。
(2)赤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茎具显著的长硬毛。三出复叶,叶卵形至斜方状卵形。夏季开花,花2~6朵,着生于腋生短的总花梗顶端;花黄色,花冠蝶形。荚果扁圆筒状,于种子间收缩。种子暗红色,矩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种脐不凹陷。
4.习性分布 赤小豆适应性强,一般农田都可栽种。以向阳、土壤疏松、中等肥力(过肥易徒长,结荚少)为好,不宜连作。栽培或野生。焦作各县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6.药材性状 赤小豆种子又名赤小豆,赤豆种子又名红小豆。
(1)赤小豆: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2~3毫米。表面暗棕紫色或暗棕红色,平滑。种脐白色,突起,中间凹陷成一纵沟。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有豆腥味。
(2)赤豆(红小豆):种子矩圆形,两端截状或钝圆,长5~8毫米,直径4~6毫米。表面暗棕红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白色,不显著突起,不凹陷。
本品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
(2)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30克。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二十三、花椒
1.本地用名 花椒,本地又称红花椒、大花椒、香椒。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称花椒。种子也入药,称椒目。
3.识别要点 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棕褐色,疏生略向上斜的皮刺。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1片,对生;叶片卵圆形、椭圆形至广卵圆形,长2~5厘米,宽5~8厘米,下面主脉基部具柔毛一丛。夏季开花,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蓇葖果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疣状突起的腺点,沿背逢线开裂。种子一枚,黑色,有光泽。
4.习性分布 花椒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耐严寒,在-18 ℃幼苗枝条即受冻,成年树在-25 ℃低温亦会冻死。耐旱,较耐阴,不耐水湿,不抗风。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长良好,但在石灰岩发育的碱性土壤中生长最好,故多用在钙质多的山地造林。
(1)喜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也有栽培。
(2)生于林缘、灌丛或坡地石旁。焦作市山地有野生,平原各地有栽培。
5.采收加工 培育2~3年,9~10月果实成熟,选晴天,剪下果穗,摊开晾晒,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后,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果皮(花椒)裂开两瓣,直径4~5毫米。表面红紫色至红棕色,粗糙,满布呈疣状突起的油腺。基部常见有小果柄及1~3个小颗粒状物。壳内面淡黄色,光滑,内果皮常与外果皮分离而向内反卷。有时可见种子 (椒目),黑色,具光泽,圆形或稍扁长。香气浓厚,味麻辣而持久。
本品以颜色鲜红、光艳、皮细、颗粒均匀整齐、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肺、肝、肾、心、心包经。
(2)功能主治: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主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蛔虫腹痛、呕吐泄泻、肺寒咳喘、龋齿牙痛、阴痒带下、湿疹皮肤瘙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洗可含漱;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1)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于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
(2)炒制:取净花椒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取出放凉。
(3)醋制:取花椒用微火炒热,陆续淋醋,炒至醋尽,迅速出锅,闷1小时,使其发汗,晒干,每1千克花椒,用黄醋120克。
(4)盐制:取花椒用微火炒至有响声,喷淋盐水炒干即得。
二十四、苍耳子
1.本地用名 苍耳子,本地又称苍刺头、道士头、毛苍子、老苍子、苍刺头。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菊科苍耳及蒙古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全草亦入药。
3.识别要点 苍耳为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黄绿色,直立,圆柱形,被白色短毛。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不规则三角形,基部近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几无梗,腋生、顶生或聚生;花单性,黄绿色,雌雄同株;雄花序球形,生于枝梢;雌花序卵形,在下部,总苞片2~3列,连合成2室的椭圆状总苞体,灰褐色或黄褐色,表面生多数钩刺及短毛。瘦果藏于带钩刺的总苞体内。
4.习性分布 苍耳常生长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田边。焦作市各地广泛分布,蕴藏量极为丰富。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带总苞体的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1.5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着生许多钩刺。质坚体轻,破开后,皮较厚,内有2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外面有灰黑色果皮,果皮革质,易剥落,内含1枚种子,白色,有油性。气无,味甘微。
本品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肺经。
(2)功能主治: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①苍耳子:主治感冒头痛、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②苍耳草:主治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8.加工炮制
(1)苍耳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用时捣碎。
(2)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取出,晾凉,碾取刺,筛净。用时捣碎。
二十五、栝楼
1.本地用名 栝楼,本地也称栝楼。子名栝楼子。根名天花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根和种子亦入药。
3.识别要点 栝楼为多年生攀缘性革质藤本,长达10米。块根肥大。茎丛生,卷须腋生。单叶互生,有长柄;叶形多变,通常近心形,不裂或掌状5~7浅裂至深裂。夏季开白花,腋生,雌雄异株,雄花数朵生于总花梗先端;雌花单生,子房下位。瓠果广椭球形或近球形,熟时橙黄色。种子多数,瓜子状。
4.习性分布 栝楼喜温暖潮湿气候。较耐寒,不耐干旱。选择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地块栽培为好,不宜在低洼地及盐碱地栽培。野生多生于山坡草地,焦作市各地广泛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分后采摘成熟果实,采时应带果柄15厘米左右,便于悬挂在房檐下或室内阴干。注意不要碰破果皮,以免果液流出。
(1)栝楼皮(果皮):将成熟果实纵切两半,取出瓜瓤和种子,晒干。
(2)栝楼子:加工栝楼皮时,将取出的瓜瓤和种子放于盆内,任其发酵,数天后,将种子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晒干。
(3)栝楼根(天花粉):栽后2年即可刨挖,但以生长4~5年者为好。霜降前刨挖,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和细根,切成9~13厘米的小段,粗大者可纵切两开,放入石灰水中浸泡2天,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晒干。
6.药材性状
(1)栝楼: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的干燥果实,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皱缩,顶端有无形的花柱残存,另一端有果柄残余。质重,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种子多数。气如焦糖,味略甜。以个大、不破、皮厚、色橙黄、味甜者为佳。
(2)栝楼皮:为卷成筒状的长纺锤形或卷曲的半圆球形,外表面橙黄色或土黄色、内表面黄白色,常有未去净的果肉,质薄而坚脆。气微带焦糖样,味淡。以外表面橙黄色、内表面黄白色、不破碎、皮厚者为佳。
(3)栝楼子:为扁平椭圆形的种子,长1.2~1.5厘米,宽6~10毫米,厚约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种子四周有1毫米的边缘。种皮坚硬,破开后,可见绿色的膜质内种皮,内含两片黄白色肥厚的子叶。气微弱,味特异,富油性。以颗粒饱满者为佳。
(4)栝楼根:为不规则的圆柱状,多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横切面类白色,粉状,中心散布着浅黄色的维管束,质地粉性而硬。气微,味淡微苦。以色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全栝楼: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经。②根:味甘、微苦,性微寒。③种子:味甘,性寒。
(2)功能主治:全栝楼清热化痰,润肺,滑肠散结;根清热解毒,养胃生津,化痰,消肿;种子润燥滑肠,清热化痰。全栝楼主治肺热咳嗽、胸闷、心绞痛、便秘、乳腺炎;根主治肺热燥咳、津伤口渴、糖尿病、疮疡疖肿;种子主治大便燥结、肺热咳嗽、痰稠难咯。
(3)用法用量:水煎服,全栝楼6~24克,根9~30克,种子6~12克。
(4)用药禁忌:全栝楼、栝楼仁、天花粉均不可与乌头同用。
8.加工炮制 栝楼去柄,清水洗净,捞出,压扁,切丝3~5毫米宽,晾干。
(1)栝楼子:①生用: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捣碎。②炒黄:取净栝楼子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有焦斑,并微鼓起为度,取出,放凉,碾碎。③制霜:取净栝楼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至油尽为度,碾细,过筛。④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栝楼仁,用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蜂蜜60毫升。
(2)栝楼皮: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稍晾,切丝0.5~1厘米宽,晒干。
二十六、鹤虱
1.本地用名 鹤虱,本地又称天名精。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和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两者全草亦处方药。
3.识别要点
(1)野胡萝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全体被粗硬毛。主根细直,黄白色。叶互生,2~3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叶柄长1~5厘米,基部鞘状。夏季开花,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苞片叶状,羽状分裂;小伞形花序多数,有花2朵左右;花小,白色。双悬果长圆形,沿次棱翅上密生钩刺。
(2)天名精: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幼时被细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全缘。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多沿着枝条生于叶腋,向上或下垂,直径6~8毫米;花冠黄色,全为管状花,外边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瘦果长约3.5毫米,有纵棱,先端呈喙状,无冠毛。
4.习性分布 天名精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山区、平原等地均可栽培。生于山坡、原野、路旁草丛等处。焦作市区域广泛分布,产量较多。
5.采收加工
(1)野胡萝卜:于秋季成熟时,割回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杂质。
(2)天名精:于秋季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去外层薄皮,除净杂质。
6.药材性状
(1)野胡萝卜子:商品名又称南鹤虱。双悬果,广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先端有小突起,基部钝圆,偶有小果柄。分果背面隆起,有4条突起的棱,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腹面稍平坦,有8条纵脉纹。种仁黄白色,显油性。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
本品以果粒充实、棕黄色、无杂质者为佳。
(2)天名精子:商品名又称北鹤虱。果实呈扁圆柱形,长3~4毫米,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细纵棱及沟纹。气微,味微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寒。归肝、肺经。
(2)功能主治: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主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15克;捣汁或入丸、散。②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8.加工炮制 取净品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或微黑色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