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中药、草药与中草药
在一些报刊、书籍中,常可见到将中药说成草药或中草药。三者内涵并不等同。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总称或谓简称,它包括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具备如下三方面基本内容的药物,才能称作中药。具体为:①药物本身性能以中医药学的独特术语表述,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②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疏肝平胃、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③药物配合使用时(即用单味中药组成复方中药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的按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中药概念亦可简单表述为: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理论使用时,才能称作中药。
草药:其概念内涵,可作两方面理解。第一,按字面理解,即得自植物尤其是草本植物的药物为草药。如此,实际是按药物来源而确定的概念内涵。第二,按医药学理论体系理解,即尚未纳入任何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常在民间根据一定经验用以治疗某些疾病,故又有民间草药之称。例如穿心莲,早期在民间用来治疗咽喉痛、久咳等,此时并未考虑按中医药学或西医药学理论使用,仅凭经验而用,故称草药。应当指出,草药经过一定的医药学理论研究后,可纳入相应医药学而称相应药物。再以穿心莲为例,其经西医药学研究表明,具有抑菌消炎作用,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此它就成了具有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用以治疗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炎、肺炎等。而经中医药学研究表明,其味苦性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功效,据此而用,它又成了中药,用来治疗实热证,包括实热证的细菌感染。
中草药:此称谓大体始见于20世纪60~70年代。当时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提倡就地取材,防治群众疾病,出现所谓以“一根针,一把草”治病的现象,既然当地能治病的植物药多为草本植物,人们自然称其为草药了。但客观上,此类草药的大部分却是中药,只是没能严格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罢了。任何科学概念,都应有其明确内涵,中草药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是指中国的草药,还是指中药中的草本植物药,甚为含混。例如某种草本植物药,可能仅为未纳入任何医药学体系的草药;亦可能为一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中药;尚可能为一种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的中药。如上情况,若均简单称作中草药,势必出现如下混乱情况:客观为草药,则无端提升为中药;客观为中药,则无端降格为草药;客观为西药,则呈现风马牛不相及之情况。作为无更多医药学知识的群众把植物药尤其草本植物药称作中草药,似可理解。但作为一种科学概念,其内涵实难确定,还是以不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