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怀庆会馆

第八节 晋城怀庆会馆

晋城古称泽州,又称凤台,地处山西省的东南部。它雄踞太行之巅,俯视千里中原,背靠三晋腹地,襟带沁、丹两河,风光秀丽,经济发达,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怀庆会馆位于旧城东南部的水陆院东巷,是由河南怀庆府的商人在泽州修建的行业性会馆。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物。

整个建筑由大小两个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照壁、东西戟门、舞台、钟鼓楼、大殿、拜亭、耳殿、廊庑等。

大殿和拜亭采用抬梁支柱法,进深和面阔均约10米,粗大的横梁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飞龙和云纹,鲜艳的彩绘至今仍熠熠生辉,展现了昔日怀商在晋城的繁华与辉煌。

拜亭内外檐下置有精美的斗拱和麒麟图,其高超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该建筑最为人称道的是殿脊的孔雀蓝琉璃饰品,据说其制造工艺早已失传,所以显得极其珍贵。拜亭前还有一对高约2米的砂岩石狮子,雕刻精细,气度非凡。现为晋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1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竣工于嘉庆八年(1803),后来又经过多次修缮,房梁上的记载至今仍在。虽然雕梁画栋十分精美,但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前来考察时,最让他们感到惊奇的还是这里的琉璃构件,因为像这样大面积地使用孔雀蓝琉璃构件的古建筑在山西只有两处,而制造孔雀蓝琉璃构件的传统工艺目前已经失传了。

据考察发现,房上有不少精美的琉璃构件已被人盗走。其中东廊房飞檐顶端仅剩的一尊琉璃人物的人头也不翼而飞。据传说,只有破坏行规、见利忘义之徒才会被制作成这个小琉璃人安放在飞檐上,寓意此等人物的路途“走到头了”。

引人注意的还有拜殿阶下的两只石狮子,高约3米,其石质不是太行山常见的石灰岩,而是同武汉覃怀会馆门前的石狮子一样,都是沙石。其原因是,沙石质地较软,刻工细腻,所雕刻的狮子金光闪闪、富丽辉煌,比较符合商人的审美观。值得一提的是,怀庆会馆的石狮子头向内摆,而不是像其他地方那样冲着外边——似乎有招财进宝的含义。

大殿墙壁上精美的壁画已经残破不堪,立柱上的对联被标语糊住不少,难以通读。但大殿横梁上龙飞凤舞的各种雕饰,还是把昔日怀商在晋城的繁华与辉煌展现在众人面前。在西廊房的墙壁上镶嵌有两块碑记,第一块油污漫漶,无法辨认。第二块为清嘉庆七年(1802)四月二十一日所立的《南关面行条规》,全文如下:

南关面行条规开列于后

派定执事行头,四家一班,挨次轮转,周而复始。凡遇有公事之日,务要认真办理,勿得临期推诿。

议定凡有大小行事以及领取麸价,执事行首务要协同办理,勿得互相推诿。

议定凡有外来字号赶庄卖面,每于素所相好铺内寄卖货物,希田一时之利,徒省行费,此不便于行中者,今公同酌议,嗣后如有赶庄卖面者,每百斤抽取银一钱。如在某字号隐匿不言者,行中察出真确,罚本号银拾两,入行公用。

议定凡有一应行费等项,俱照旧规办理,勿得额外增添,如违议罚。

议定每逢会馆诸神圣诞日期,凡我在行会友,务要衣冠整齐,早至殿下拜献,违者从重议罚。

议定凡有一应家具物件,不许私自借出,违者议罚。

本会家具另书木牌件上清记,执事会首轮流收转。

议定每年执事会首办理一年为则,每年十月演戏以毕换班,请下年会首交接。

碑文后还列有高平县东盛号、东兴号、东新号、中和号、振泰号等商号“施锡供器一副、香资银贰拾贰两捌钱,开光用完”(《南关面行条规》,藏于晋城怀庆会馆)。从碑文内容可知,当时怀商的帮规甚严,但作风民主,动辄“议罚”,其轮流坐庄的“轮值主席制度”,当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文化,也反映出怀商经营管理的规范和科学,同时也是怀商经济实力强大和经营规模宏大的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五小”工业时,怀庆会馆被当作晋城市标准件厂的厂址,内部设施损失严重。目前保留下来的这个院子总共1间拜殿、3间正殿、左右各3间偏殿,左右各3间厢房,左右各9间廊房,总共34间房屋,而这仅仅是过去三进院中的主院。按照建制,主院前面应该有二进院、头进院,而正门外还应该有一座戏台,目前会馆西邻的一个偏院也应该是怀庆会馆的附属建筑。

怀庆会馆当年坐落在泽州古城的南门外略偏东南的位置上,当时那里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又是著名的太行驿,来自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的货物都在这里交易。怀庆府的商人在这里以经营面粉为主,形成了庞大的商帮。怀庆会馆其实就是怀商制定行业规范、管理行业事务的议事厅。目前,晋城市正在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对怀庆会馆进行修缮,想将其改造为明清商业博物馆,准备对接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经济圈,因此保护好这个怀商文化遗址,对增进晋城和焦作两地人民的友谊,加强双方经济、文化往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