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竹 茹
一、中药名称
竹茹(《本草经集注》)。
二、药材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刚竹属植物青竿竹、大头典竹或淡竹茎竿的干燥中间层。本地刚竹属植物以筠竹、淡竹为主。
三、应用历史
《金匮要略》载有橘皮竹茹汤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药的最早记载。《本草图经》云:“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谨按《竹谱》:……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小异也。《本草纲目》载有淡竹茹、苦竹茹、筀竹茹。《本草蒙筌》谓: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综上所述,古代竹茹来源于多种竹类竿的中间层,与今一致。
据《新乡地区中草药选编》记载:本区博爱、沁阳有栽培,生长良好。这里也是最靠北方栽培竹子的区域。
四、植物特征
1.筠竹 筠竹高12米,径粗8厘米左右;新竿绿色,脱箨时节下有白粉,后节间逐渐满布雾状白粉,自下而上竿面渐次出现紫褐色斑点或斑块,愈老愈密。笋紫褐色,箨鞘淡红色至淡紫绿色,稀疏散生紫褐色斑点,无箨耳;箨舌紫色,先端有灰色短毛;箨片带状披针形,紫绿色,边缘枯黄色,直立或外展,有时有皱褶。小枝2~3片叶,叶鞘初有小叶耳及肩毛,后渐脱落;叶片长7~16厘米,宽1.2~2.5厘米,背面近基部有毛;叶舌紫色或紫褐色。笋期5月。
2.淡竹 淡竹又名毛金竹(《南林科技》),白夹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厘米,直径5~7厘米,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褶,基部收缩;小枝具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边缘一侧具小锯齿,一侧平滑。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朵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鳞被1~3枚或缺如,披针形;花药在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柱头3枚,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当年10月至翌年5月。
五、本地特色
(一)药材分布
青竿竹多生于平地或丘陵,为常见栽培竹类,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大头典竹生长分布同青竿竹,台湾有栽培。淡竹多生长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为常见的栽培竹类,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湖北也有少量分布。河南省竹子主要分布在博爱县的许良、上庄、磨头等乡,竹茹蕴藏量很大,每年可收购3000千克以上。竹茹也是博爱县的特产之一,市场销路好。
(二)生长环境
青竿竹生于低丘陵地或溪河两岸,也常栽培于村落附近。大头典竹分布自华南至西南,生长于平地、山坡或河岸。淡竹、筠竹耐寒耐旱性较强,常见于平原地、低山坡地及河滩上。
(三)质量鉴别
1.性状特征 本品呈带状或丝状,粗糙,长短不一,皱缩卷曲,常常多数聚卷成团,淡黄白色,质柔韧,纤维性。气弱,味淡。
2.质量标准 全年可采,以冬季采伐当年的新竹为宜,除去枝叶,将砍取的新鲜茎截成65厘米左右,用特制刮刀刮取。先将外层表皮刮去;第二层俗称“二青竹茹”,质量佳,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晾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其内层黄白色质次,一般不用。亦有部分地区利用竹器生产刮下的竹丝作竹茹用,质次。
本品以丝细、均匀、青黄色、质柔韧者为佳。
六、栽培技术
(一)种植技术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选择竹竿健壮、节间稠密、分枝矮、枝叶茂盛、竹鞭生长势强、粗壮、鞭芽新鲜、芽饱满新鲜、无病虫害的二年生竹为母竹。挖掘长60厘米、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根盘,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竹时应多带鞭根及泥土,不损伤芽孢及须根,切口要砍平,搬运时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丛丫枝,按行株距5米×3米挖穴。穴要比原来根盘稍大,将竹栽入穴内。先填入一层细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层踏实,并浇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发,并固定竹株。为防止风吹摇动,用支柱在四周撑扶固定。
(二)田间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后要除草松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钾肥比例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为原则。
(三)病虫害防治
1.病害 竹的病害主要有竹锈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防治。
2.虫害 竹的虫害主要有竹大象虫,为害竹笋,在成虫交尾、产卵期,可进行人工捕捉;在幼虫孵化期,用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喷杀。
七、加工炮制
(1)传统加工方法:取新鲜茎竿,除去外表皮,然后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晾干,打包成捆,或削薄条,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
(2)炒竹茹:取净竹茹团,置于热锅内用文火炒,有火星时稍洒清水,炒至黄色、微具焦斑时取出,摊凉。竹茹性微寒,火炒可减弱竹茹寒性,使其清热作用减弱,而留其化痰功能。
(3)姜汁炒: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晾干。
(4)姜汁焙:取净竹茹,将丝状竹茹撕开,加姜汁拌匀,稍闷,压平,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炒焙至两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晾干。每100千克竹茹,用生姜10千克或干姜3千克。生姜辛温,功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与竹茹同制,一温一凉,寒热互济,辛开化痰,又能兼制竹茹微寒之性,增加和胃止呕之功能。
(5)玫瑰炒竹茹:取净竹茹团,加玫瑰花汁拌匀,稍润,待汁吸尽,置于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竹茹团黄色,表面微具焦斑时取出,摊开晾干。每100千克竹茹,用玫瑰花15千克。玫瑰花汁的制备方法:取玫瑰花置于锅内用适量水煎取2次,合并备用。如能用蒸馏法提取玫瑰露,则效果更佳。玫瑰花能行气解郁,和血散瘀,入肝、胃二经,其性香而不燥,行气而不伤阳,与竹茹同制,能行气化瘀,解郁安神。
(6)枳实(或枳壳)炒竹茹:取净竹茹团加枳实(或枳壳))汁拌匀,稍润,待汁吸尽,置于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竹茹团黄色,表面微具焦斑时取出,摊开晾干。每100千克竹茹,用枳实(或枳壳)25千克。枳实(或枳壳)汁的制备方法:先用冷水适量将枳实(或枳壳)浸泡15~20分钟,再置于锅内煎煮2次,合并汁液备用。枳实(或枳壳,枳壳作用较缓和)具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能,与竹茹同制,清热行气而化痰。
(7)朱砂制竹茹: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飞朱砂细粉1%,兑水适量搅匀后,喷洒竹茹,至染成均匀红色,晒干。
(8)麸制竹茹: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100千克竹茹,用麦麸20千克。
此外,竹茹是儿科常用药,不同的病症应采取不同的炮制方式,如呕吐用姜竹茹可增加止呕效果,而牙龈出血要选秋石竹茹以增强凉血止血效果,而目前药房或药店均没有炮制的刮丝竹茹、姜汁竹茹、盐搓竹茹、秋石拌竹茹。因此,竹茹对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研究和满足中药饮片各种炮制品的市场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化学成分
本品含木质素、纤维素。淡竹的竹茹含有对c A M P 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另含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
九、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常用于因热痰引起的痰热咳嗽、胆火挟痰、胃热呕吐等的治疗。
(3)用法用量:①水煎服,5~10克。②或入丸、散。
十、选方与临床应用
(一)选方
(1)竹茹汤(《普济本事方》):温中降逆,主治胃热呕吐,症见呕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口臭而渴、嗳气、厌食、舌黄脉数。
(2)涤痰汤(《济生方》) :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3)温胆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4)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清热除烦,理气化痰,主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口苦、舌苔黄腻。
(5)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主治胃中热盛,气逆上冲。
(7)竹皮大丸(《金匮要略》) :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8)竹茹汤(《圣济总录》) :治伤暑烦渴不止。
(9)淡竹茹汤(《千金方》) :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10)竹茹膏(《济生方》) :治黄疱热疮。
(二)临床应用
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还具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增高血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