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药材大会

第三节 药材大会

怀药大会,是随着怀药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古怀庆府的怀药大会系全国五大药材大会(武汉、安国、樟树、禹州、怀庆)之一。

怀庆府城所在地,水陆交通,百货屯集,“素称商国”。怀庆商人为了促进销售,借助“商国”的优势,每年定期举行两次药材交易会,分别是农历的五月二十和九月初九。怀庆商人敬奉药王孙思邈,而相传农历的五月二十为药王的生日,九月初九为药王的祭日。会期一个月。会址原在城东北沁河滩的柳园里,当地群众称之为柳园药材会,后迁至东关大街,改称九九药材会。

药材大会,到底起于哪个朝代,尚无充分的历史资料可作查证,据一些史料片段和一些老年人的回忆可知:

沁阳城外东北的沁河堤旁,有一片柳树林,群众称之“柳园”。药材大会因开始是在此举行,故得名“柳园药材大会”。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日和九月九日起会,会期均一个月。后因时局不宁,会中常发生骚乱,加之沁河洪水的影响,该会址又迁移到东关阁外。

柳园药材大会,是在四大怀药声誉影响下兴起的。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流大会。届时,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南方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东南的江苏、安徽、江西,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及河北、内蒙古等地药商慕名前来,参与购销活动。上海、天津、香港各大药商也前来收购所需要的药材。全国药材集中一地,其品种多达千种。在铁路未出现之前,交通不便的条件下,西北大批药材由黄河水运,转沁河北上运至沁阳。四川等地的药材经长江运至老河口,再舟车节转运抵府城。临近州、县的药农、药商肩挑、驴驮、车推,也将自己的药材运来大会销售,然后再从会上购回自己需要的药材。

会前,怀庆府城各大药材行栈捐施银两,筹备大会招待费用,昼夜备办酒宴招待各地商户。夜幕降临,府城药业行栈门前张灯结彩,招徕生意;药王庙内有大戏助兴,宫灯高挂,光焰烛天;各方药商朝拜药王,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古城成为不夜之城;镇台衙门派出兵丁日夜巡逻,维持大会秩序,保护客商安全。作为全国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的药材市场,成交额动辄逾万,它对繁荣怀府经济,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后来由于战乱频繁,药材大会由盛而衰,终告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活跃经济,促进物资交流,恢复了原来的药材大会,将原会址改设在沁阳城内人民广场,会期改为农历六月一日和农历九月九日,为期均半个月。由工商部门主持,吸收公安、文教、卫生、税务等部门参加,组成大会秘书处,下设管理、交易、宣传、治安、总务等股,分工负责,会间有大戏助兴。据记载,历次大会参加者来自:陕西省的延安、绥德;甘肃省的平凉;山西省的太原、长治、晋城、赵县、汾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山东省的昌邑;湖北省的汉口;河南省的永宁、偃师、洛阳、开封、巩县、杞县、鄢陵、许昌、洛宁、临汝、滑县、修武、新乡、济源、孟县、温县、武陟、辉县,以及察哈尔、上海等地。1952年的农历六月初一的药材大会成交额即达21.1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21.1万元),农历九月九日的药材大会成交额为48.8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48.8万元)。一业突起,百业俱兴,沁阳市场很快繁荣起来。后来由于社会体制变革,沁阳的药材大会于1956年停办。

此外,武陟木栾城有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一关帝庙会,规模宏大,会期月余。会场在东大街、坊街、南大街向南延伸到南门外沁河滩,过沁河桥向西至县城关和城内,长达四五里。武陟人借助其影响,逐渐将它改造成为药材交易会。经销的药材除怀府所产的各种药材外,还有南方药材。与会的有附近各县大的商号,又有北京、天津、济南、高阳、周村、汉口的商家。赊账可以推迟到农历十月二十日,结账返回一直到腊月。与会人数盛时累计在5万人以上。由于这一作用显著,孟州人于1934年在城内又兴起药材大会,从农历十月十五日起会,止于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会期一个月。药商汇集,购销两旺,推动了当地怀药的销售,也促进了孟州商业的繁荣。继之而来,清化镇人也巧妙利用传统八街端午会进行药材交流,每次会期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