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怀药组织
一、怀庆药帮的形成和发展
怀庆商人又称怀帮,是籍贯为河南怀庆府的商人结成的商帮。怀庆府在明代辖河内、武陟、修武、济源、温县、孟县六县。清代将阳武、原武两县划归该府,辖为八县。怀庆商人组成的商人集团,是清代中期河南最大的商人集团。它的形成,是与怀庆府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的。清代怀庆府,“生齿日繁,难于衣食,往往重商贾而轻士农,艳势利而薄恩义”。孟县“人稠地狭,民人除务农外,多数出外经商”。温县“境地偏小,人口众多,五谷所入,歉即不足,所赖以集,商贾爱财货”。同时,这里又盛产药材。所产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为四大怀药,在国内外药材市场上享有盛名。据载怀庆所产地黄,“藉沁水灌溉,性故纯阴下沉也”。河内所产的牛膝,亦颇具特色。四大怀药各具特点,在药材市场上销售甚好。这里的农家看到种植药材较种植五谷更能获利,因而种植者甚广,有“十倍五谷”之说。这些地方产品的形成和发展,是怀庆商人产生、形成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怀庆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为本地所产四大怀药。
河内药商“千金之家,比屋可封。善封治者家累巨万,不止十数而已”。清代后期,武陟商人“集资巨万者,颇不乏其人”。怀帮在河南境内设店经营的地区,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市镇和药材集散地。他们在开封、周家口、禹州、南阳及信阳都建立有自己的商帮组织。禹州的怀帮会馆,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会馆中戏楼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在会馆大殿的梁上写有屈肯堂、赵永温执事,以及首事人九人的姓名。唯因年久剥落,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当时禹州还有十三帮会馆,当地流传有“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会馆一个殿”,即说怀帮会馆大殿建造之富丽豪华是十三帮会馆所不能比拟的。怀帮商人还在河南辉县百泉建有药王庙,在阌乡县(今属灵宝)开设京货行福玉山号。有的还走出河南,从事药材经营。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也纷纷建立会馆。在湖北,康熙二十八年(1689),寓居在汉口的怀庆府药材商人集资建造了怀庆会馆,乾隆时改名为覃怀药王庙。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这里从事药材经营的怀庆府商人集资建立了覃怀会馆。在光化县的怀庆商人于新盛街东建造了怀庆会馆。在北京,怀庆商人也建立了怀庆会馆。
怀庆商人之所以在商业之林中能够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经营怀药有自己的特点,汉口怀庆会馆在组织章程中曾经明确规定:“纯粹怀药营业,凡西货、西药、京杂货商号,不准入帮。”再者是他们能吃苦耐劳,“或劳苦同于农工”。在经营中重视信誉,童叟无欺。
二、怀帮
经营怀药的商人,过去是成帮的,有组织的。他们这个组织叫作怀帮,又名怀货庄。怀帮是由怀货庄组成的,怀货庄是怀帮的前身,二者是分不开的。
在旧社会,大吃小,强凌弱,单个商人很难做生意,商人只有组织起来才会增加力量,少受别人的欺负,这种道理,怀庆属的商人特别是药材商人深有体会。因此,怀货销售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相当于今天的行业协会。怀帮是怀庆药材商人全行业负责人经过会议研究,订立帮规而成立的。所有怀庆的药材商都是怀帮的成员。它的成立是为了防止同行业中垄断投机以致抬高价格或烂趸出售,以及假冒产品,破坏本行业声誉的行为。怀药商人赴外省购货者,到目的地时,所有到的字号代表首先向怀帮说明来意,按会内制度,按当地药材多少,货色好坏,价格高低,以代表人数平均分购,而不以字号大小和资金多少为标准。采用这个办法,可以防止大商低价多购沾光,小商少买吃亏。
三、怀庆会馆
怀帮药材业发展以后,货到销售地点,堆积如山,行栈存放不了,甚至遭到损失;行栈租费很高,花费亦大,因此由全行业议定,集资建设怀庆会馆,为怀帮商人坐落地址。在旧社会,凡是怀货销售地点都有怀庆会馆。会馆是怀帮的办事机关,它办理全行业销售事宜,按当地当时行情,不得提高或降低价格。有的商号派押货人去码头,有的商号没有派押货人,可以凭书信委托会馆代办。会馆是为怀帮商人服务的,会馆的管事人也就是怀帮的管事人。
会馆的负责人叫会长。正会长一人,副会长二至三人。由全行业选举为人公正有声望者为各处会馆会长。会长之下设会计一人,其他勤杂人员根据当地事务繁简情况雇用若干人。会长及会计之薪金,每年由全行业会议决定,多少不等;勤杂人员则视事情多寡每月发给工资。会馆一切开支,由全行业分摊,一般是按各商号实收的1%、2%交纳会费,大商号可自动捐助。
四、牙行
怀货庄(收购怀药的生意)去产地收购时,首先得通过牙行的介绍才能收购。其中有几个原因:①当时不通过牙行不能成交。②牙行的人经验丰富,只要一看物品,就能按质议价,买卖双方都听取他们的意见。③收购人赊欠或价钱未付清的,牙行可以替收购人承担起来或借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