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矿物类
第四节 动物与矿物类
一、土元
1.本地用名 土元,本地称土鳖、土鳖虫、土虫、地鳖、地乌龟。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无脊椎动物鳖蠊科昆虫地鳖的雌性干燥全体。
3.识别要点 地鳖体呈扁圆形,盖状,黑色带光泽,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8厘米。头小,触角丝状。腹部有横环节9个,腹面深棕色,胸足具细毛,生刺颇多。药材质脆,易破碎,足多已脱落。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
4.习性分布 地鳖多生活于阴湿的松土中,怕阳光,常见于潮湿温暖和富有腐殖质的红薯窖、地窖、灶脚、仓脚及墙脚的松土内,柴草堆、猪圈、牛棚、马厩近旁的松土中,白天入土潜伏,夜晚出来活动、觅食或交尾。喜生于阴湿处及墙角松土中,焦作市各地均有分布。夏季捕捉,先用清水洗净其上
5.采收加工 泥土,加工时按每500克土元用30~60克食盐的标准,先将食盐放入水中,煮沸后加入土元,待沸腾后捞出土元、晒干。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治闭经、产后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孕妇忌服。
7.加工炮制 夏季捕捉,置于沸水中烫死,晒干;或先用清水洗净,再用盐水煮后晒干或用微火烘干。
二、九香虫
1.本地用名 九香虫,本地称蟮螂虫、打屁虫、放屁虫。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全体。
3.识别要点 九香虫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表面棕褐色或黄色,头很小,略呈三角形,黑色,有单眼1对,呈球状突起;触角1对。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的翅2对,紧贴背部,胸部有足3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由此放出臭气。
4.习性分布 九香虫多生长于瓜类植物上,吸取汁液。本区各地均有分布。
5.采收加工 冬、春季捕,捕得后放入沸水中烫死,或置入罐内加盖并拧紧,将其闷死后取出,用微火烘干。本品干燥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
6.药材性状 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长约1.8~2.2厘米,宽约1~1.2厘米。头小,星类三角形,有单眼1对,呈球状突起。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的翅2对,棕色和棕褐色。胸部有足3对,多数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5~6带,有油光。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内含物。有特异的腥臭气,味微咸。
本品以个大均匀、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咸,性温。归肝、脾、肾经。
(2)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温肾助阳。用于寒郁中焦或肝胃不和、脘闷腹胀、胁肋作痛、胃脘疼痛、肾阳不足、阳痿腰痛等症。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或研末服,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灰屑,以文火微炒后用。
三、五倍子
1.本地用名 五倍子,本地称百虫仓、百药煎。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叶柄被五倍子(角倍)蚜虫刺伤而生成的囊状虫瘿。
3.识别要点 盐肤木的识别要点见“盐肤木”项下。角倍则寄生在本植物上。
4.习性分布 盐肤木多生于山坡。焦作市山区均有生长,在孟州丘陵地区亦有少量生长。
5.采收加工 角倍在7月初采收,随采随用笼蒸透晒干。
6.药材性状 角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上有灰白色绒毛,破碎后,则见中心为空洞,内有黑褐色五倍子蚜虫的尸体及粉状排泄物等,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质坚脆。气特异,味极涩而有收敛性。
本品以皮厚、灰棕色、完整不碎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酸、咸,性平。归肺、大肠、肾经。
(2)功能主治: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敛汗止血。主治肺虚久咳、盗汗、久泻久痢、便血、滑精、遗尿;外用治口腔溃疡、烧烫伤、外伤出血,另可治脱肛。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6克。②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8.加工炮制 拣净,敲开剔去其中杂质。
四、五灵脂
1.本地用名 五灵脂,本地称灵脂米、灵芝块、药本、寒号虫粪、寒雀粪。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鼯鼠科动物飞鼠的干燥粪便。
3.识别要点 飞鼠为一种小型鼯鼠。体形似松鼠,身长135~162毫米。前后肢间具被毛的飞膜。尾长约为体长的2/3。眼大,周围有黑毛窄环。尾扁平,被密而柔软的毛。体毛细软。夏季毛棕灰色,或灰黑色而杂有少数棕色毛尖。冬季毛淡黄色或灰黄色。腹部毛尖白色或稍带土黄色。尾两侧橙黄,背腹中央深褐色。飞膜上、下面毛色与体背、腹面相同,唯与腹面两侧相交处带橙黄色。
4.习性分布 飞鼠栖居于深山密林、悬岩石洞、岩缝或树洞中。白昼一般匿伏于窝中,夜晚活动觅食。以松子、橡实、嫩树枝、浆果等为食。焦作市山区均产。
5.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收。从高山岩洞或树洞中掏取,拣净杂质,晒干。
6.药材性状 药材分为灵脂块、灵脂米两种。
(1)灵脂块:由鼯鼠尿和粪粒凝结而成的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黄棕色、红棕色,凸凹不平,有的有油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柱形,其表面常裂碎,显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易碎。断面不平坦,可模糊地看出粪粒的形状,有腥臭气。
(2)灵脂米:呈长椭圆形颗粒,两端钝圆,长0.5~1.2厘米,直径0.3~0.6厘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黑褐色,显麻点,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气微弱,味苦咸。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肝、脾经。
(2)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瘀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瘀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②外用: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1)五灵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灵脂块,捣碎。
(2)醋五灵脂:取净五灵脂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后喷淋米醋,炒至微干,有光泽时取出晾干。每100千克五灵脂用米醋10千克。
(3)酒五灵脂:取净五灵脂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腥气溢出,色黄黑时,立即取出,趁热均匀喷淋定量黄酒,摊开晾干。每100千克五灵脂用黄酒15千克。
五、地龙
1.本地用名 地龙,本地称土地龙、蚯蚓、曲蟮、曲串。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巨蚓科动物蚯蚓的干燥体。
3.习性分布 蚯蚓生活于潮湿、多有机物的土壤中。焦作市各地均有分布。春、夏、秋三季挖捕,捕后拌入草木灰,晒干或烘干。
4.采收加工 本品呈圆柱状,干缩弯曲,长5~10厘米,直径3~7毫米,外皮灰褐色或灰
5.药材性状 棕色,多抽皱不平。全体具环节,头部环节较突出,顶端略平,中心有小圆孔。质轻脆,折断后,可见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
本品以身干、肥壮、条大、不碎者为佳。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
(2)功能主治: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主治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3)用法用量:水煎服,5~9克。
7.加工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六、蜈蚣
1.本地用名 蜈蚣,本地称虫朗疽、吴公、天龙、百脚。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
3.识别要点 本品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6~16厘米,宽5~11毫米。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之2倍。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17节,基部6节,少毛。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矩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背板自2~19节各有2条不显著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
4.习性分布 蜈蚣生长在气候温暖的丘陵和多沙土的低山区。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焦作市各地多有分布。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其头尾两部,绷直晒干;
5.采收加工 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9~16厘米,宽5~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本品以身干、条长、头红色、足红棕色、身黑绿色、头足完整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2~6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支竹片,洗净,用微火焙黄,剪段。
七、蝉蜕
1.本地用名 蝉蜕,本地称蝉壳、蝉衣。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蝉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3.习性分布 黑蚱蝉多生于平原树下,尤其是河床边,栖息于柳、杨、枫杨、榆、槐、洋槐、苹果、梨、桃、杏、樱桃、桑、葡萄、柑橘及荔枝等阔叶树木上,其中以柳、杨、枫杨等树上最多。这些树一般生长于地下水位较高及富含有机质的壤土,地下水位较低及含水量较差的沙性土均不宜生长。黑蚱蝉也需要这些树木和土壤供其取食和生长。焦作全市均有分布。在夏、秋季可到黑蚱蝉所栖息的树下附近地面收集,或到树干上采集。收集
4.采收加工 后去净泥杂,晒干。可用竹篓包装置于高处保存,防止压碎和潮湿。
5.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肝经。
(2)功能主治: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主治风热感冒、咽痛、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6.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
八、壁虎
1.本地用名 壁虎,本地又称爬墙虎、蝎虎。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多疣壁虎、蹼趾壁虎等的全体。
3.识别要点 壁虎头部扁,舌幅广,能伸出口外以捕食小动物,喉头部具声带可以发声,体面颗粒状或有平滑小鳞,背部暗灰或灰白有暗色不明斑纹,腹面黄白。具四肢,指趾的下面有横褶襞,用如吸盘,故能在垂直的壁面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尾细长,遇危险时尾部有自断性。
4.习性分布 壁虎栖于壁间、树洞、石下或檐下等隐僻处,夜间活动,捕食昆虫。
5.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捕捉,可于夜间用灯光诱捕。捕得后将完整壁虎除去内脏,擦净,用竹片撑开,使其全体扁平顺直,晒干或烘干。采集加工时,应注意勿使尾部脱落。
6.药材性状 本品呈干瘪、屈曲状,头呈卵圆形,尾多残缺不全,背部黑色,腹部黄褐色质脆,易折断。气腥。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小毒。归肝经。
(2)功能主治:祛风定惊,解毒散结。主治历节风痛、四肢不遂、惊痫、破伤风、痈疬、疠风、风癣、噎膈。
(3)用法用量:水煎服,2~5克;研末冲服,每次1~2克;亦可浸酒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灰土,勿使尾部脱落。
(2)切制:竹片插在嘴巴下方提起,用文火烤干即可。
九、钟乳石
1.本地用名 钟乳石,本地又称石乳钟、夏石、黄石沙、石钟乳。
2.药材来源 本品为一种含碳酸钙的矿石。
3.识别要点 钟乳石为石钟乳状集合体,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棕黄色,粗糙,凹凸不平,有瘤状突起,土灰色、灰白色或棕黄色。体重,质坚硬,易砸碎,断面较平整,白色至浅灰白色,对光观察时可见具闪星状的亮光,近中心常有一圆孔,周围具多数浅橙黄色同心环层。无臭,味微咸。
4.习性分布 钟乳石多见于石灰岩山中,凡有洞穴处可产出。焦作市山区均有分布。
5.采收加工 钟乳石全年皆可采收,从山洞中采集后,除去杂石,选择细如管状的称滴乳石,粗如酒杯的称钟乳石。
6.药材性状 钟乳石呈圆柱形成圆锥形。大小不等,长5~15厘米,直径2~7厘米。色洁白、灰白、棕黄或淡棕红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质坚而重,断面较平整,洁白色或棕黄色。由略呈放射状结晶排成环状层次,外圈较明显色泽多与表面同,中央多有一小孔洞。大型钟乳石敲击可从环层外断裂成弧形薄片。气无,味微咸。滴加盐酸则产生大量气泡。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肺、肾、胃经。
(2)功能主治:温肺,助阳,平喘,制酸,通乳。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主治寒痰咳喘、阳虚冷喘、腰酸冷痛、胃痛泛酸、产后乳汁不通。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净杂质,洗净晒干,砸碎碾细即可。取悬浮液澄清,倾去水,晒干研细即可。
(2)飞钟乳石:取钟乳石细粉用水飞法,
(3)煅钟乳石:取钟乳石块置于坩埚内,入炭火中烧1~2小时至红透,放冷研细即可。
(4)煅淬钟乳石:取钟乳石块放在500~600 ℃炭火中,煅至红透,取出用醋拌匀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