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产布局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第六节 中药材生产布局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中药材发展趋势和布局

(一)发展趋势

中医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其由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将会更加重视,因此,对用药的需求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1.中药材生产结构不断向优化方向发展 一是中药材种植结构的优化。引种家养药材生产的最佳比例,体现在产品刚好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缺了不行,多了又无用,如不按优化比例控制,分类指导,按需生产,会造成药材产大于销,甚至造成有的积压,有的短缺,浪费人力财力。掌握社会信息,优化种植业结构已成为中药材生产发展的新趋势。二是药材品种的优化。中药材历来讲究道地,所谓道地药材,是指来自一定产地、历史悠久、久负盛名、质量好的药材。随着用药需求的变化,人们要求用道地质优的药材来防病治病,以求药效高、康复早,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药材自然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到市场需求。保持经济效益和生产的平衡,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好、产量高、用途大、销路广的道地药材。三是从单纯性治疗型逐步趋向滋补、保健型。药材消费由过去单纯以药治病逐渐发展为滋补保健方面。因此人参、山萸肉、黄芪等滋补类药材,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

2.突破中药材仅供药用的局限,向综合开发利用的趋势发展 目前各地医疗、医药单位和研究机构对中药的综合性能的研究已有所突破,使专用于医疗的药物的剂型、用法有了新的发展,药物的营养型、缓解型正在成长,如各种以中药为原料的食疗产品、滋补营养品等正在向食品、用品、化妆品、保健饮料等工业渗透,如药物牙膏、药皂、人参可乐、酸枣晶、酸枣饮料、菊花晶、药膳、药枕等。在2000年以前,药物治疗仍然向高效、速效、

3.中药工业迅速发展,原料药材用量增大 安全无害、西药中药混合制剂的方向发展。由于化学药品有一定的副作用,有的久服能使人产生抗药性、成瘾性等,国际医药界专家认为,药物研究工作正转向天然药物,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国际热,受到世界的重视,因此中药生产不仅要考虑临床配方需要,而且要考虑现代医药产品的原料供应,这给中药材的生产开辟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4.儿童营养保健用药日趋广泛 我国提倡优生优育,涉及儿童在母体内及出生后对营养必需品如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的摄取。将丰富的天然药物研制成有利于优生优育的食品及小儿益智健身的保健品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5.人们对天然药物的利用愈加重视 中药材绝大部分取自野生植物和动物,现代医药依靠野生动植物的程度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许多药物虽可人工栽培,但仍不离开野生的类型,人们从野生药用植物的亲缘物种中寻找新药源,扩大新用途,保护和发展野生药用资源是中药材生产发展的总趋势。

(二)布局

1.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焦作自然优势和道地药材的优势,从有利于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有利于保证人们的用药需要,有利于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原则出发,根据自然条件和发展方向,焦作市中药材生产布局可按确定的方向发展、发展品种、确定目标和制定措施,逐步实现。要搞好市场预测,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长远。要从提高单产、提高药材质量入手,以量大、品种多、优价去占领市场和开拓市场,提高道地药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坚持大宗品种和小宗品种结合的方针,对市场紧缺脱销、本地适宜发展的药材,要及时安排生产;对产需平衡品种要稳步发展;对市场较充裕品种要限制生产;对生产周期长、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要扶持发展;对产量大、用途多、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药材要积极开发利用;对濒危灭绝的品种要进行资源保护,让其生存繁衍;对发现的新资源或稀有品种资源应优先保护发展,而后开发利用。总的设想是:以发展量大、质优的道地药材为重点,积极发展地产大宗药材。

2.生产布局的调整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中药材分布规律,药材生产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途径,具有共同性的原则。焦作市中药材生产布局可按区划所述,分为太行山地野生药材区、丘陵地家野兼有药材区、平原家种药材三个一级区。平原家种药材区下的4个二级区进行总体布局和发展,抓好品种结构布局、生态结构布局和农药结构比重布局的调整。在调整中药材品种结构中,首先以抓好道地药材的生产发展为突破口,以发展野生大宗药材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家种家养药材生产,要充分发挥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等自然优势,发挥野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一些品种生产技术成熟和经验丰富的优势。首先抓好道地药材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等药材的种植,积极发展山萸肉、故子、薏苡仁、山楂、天南星、元参、首乌、白芍、枸杞等药材的种植。同时抓好野生药材酸枣、连翘、全虫、柴胡、冬凌草、黄芩、桔梗等药材的生产、收购。全市要重点抓好60个品种药材和7个生产基地县的发展。逐步建立三个野生资源保护发展区,以及建立一些新资源、新品种、稀有品种的开发基地。在济源天坛山建立人参、天麻、坛党参、红芪的生产基地。

3.品种布局的调整 根据三个药材区不同特点,焦作市药材布局的原则为:

(1)太行山地药材区的大体布局是:两部中山区有连翘、柴胡、葛根、黄精、沙参、独活、五味子、山萸肉;北部低山区有全虫、连翘、山萸肉、山楂、酸枣、防风、远志、桃、白头翁、五加皮、冬凌草等药材。根据全区中药材分布的特点,在分布集中的产区营建药材林、药材坡。按资源分布的品种多少,集中或分散,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野生药材集生地。历史家种引种的药材有天麻、人参、酸枣仁、山萸肉、金银花、杜仲、黄芪、云木香、桔梗、白附子、半夏等药。本着围绕资源建基地、围绕基地搞加工的设想,逐步把本区建成以山萸肉、山楂、酸枣、全虫为拳头,以大宗药材为重点的生产和综合加工利用的商品生产地。

(2)丘陵家野药材区是焦作市大宗道地药材山萸肉、菊花、五加皮的主要产区之一。家种药材有玄参、白术、白扁豆等,野生药材主要有天花粉、地骨皮、防风、茜草、地丁等。

(3)平原家种药材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垦殖率高。武陟县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四种道地药材的主产地,修武县除主产怀菊花外,还产有大量的故子、天南星。博爱县除生产怀地黄、怀菊花外,还有驰名中外的姜、竹茹、故子,沁阳以怀山药、故子为主。怀牛膝、怀菊花产量颇大。温县主产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栽培面积广、产量大。孟县、济源主产怀地黄、怀菊花,怀山药也有分布。该区种植药材还有牡丹皮、玄参、白芍、板蓝根、天南星、半夏等药材,野生药材有香附、虫蜕、白茅根、芒硝、罗布麻等品种。该区河流纵横,水产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薄荷、芦根、水菖蒲、水蛭、鱼、虾、上下甲等药材。

二、药材商品基地建设

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区域的分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基地,防止和克服那些不具备地域优势的产品盲目发展,或追求“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促使优势产品地域化、稳定化和地域分工的相对固定化,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

中药材生产基地担负着商品药材生产的重要任务,在中药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选择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原则是:①当地党和政府的重视,群众有生产药材的积极性和生产技术,能完成商品生产任务。②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有发展前途。③药材质量好,市场竞争能力强。④产量高,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⑤有关部门具有组织生产、收购、加工储运能力和条件。本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搞好优势品种的商品基地建设。增加生产,扩大药源,使生产地向区域化、专业化、种植规范化、指标化方向发展。根据上述原则和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经济技术基础和中药材生长特点以及传统的大宗药材的情况,焦作市应着重抓好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全虫、连翘、山楂、山萸肉、酸枣、故子、薏苡仁、姜、竹茹、冬凌草的商品基地建设,并在有利于发挥优势的原则下制定出适应中药材生产的方针、政策,经济上给予扶持和鼓励。

(一)怀地黄生产基地

怀地黄生产基地主要建在武陟县东北、西部的7个乡,孟县的6个乡,沁阳市的3个乡,博爱县的3个乡,温县的6个乡。怀地黄是焦作市传统的道地药材,历史悠久。焦作市怀地黄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商品独居全国之首,远销国内外。1956~1985年的29年中平均每年种植面积2.2万亩,1967年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量933万千克,达历史最高水平。焦作市七县怀地黄种植区内阳光充足,温暖而较干,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力肥厚,土壤呈中性或碱性,排灌条件良好。当地药农种植地黄的经验丰富,有一整套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对怀地黄的生长极为有利,是十分理想的怀地黄生产基地。因此,一是要不断扩大地黄的种植面积,稳步发展。二是要在提高药材质量的同时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商品率。基地确定后,要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基地建设。三是要搞好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和科学推广工作,要建立健全科技体系,技术信息网络。推广新技术,培育良种、新品种,发挥技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保证怀地黄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药材。

(二)怀牛膝生产基地

怀牛膝是焦作市传统的道地四大怀药之一,种植应用历史悠久。怀牛膝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武陟县西南部平原区的4个乡,博爱县平原区的3个乡,温县平原区的6个乡。孟县、济源的平原区也有种植怀牛膝的习惯。

自1959~1985年的26年间,平均年收购量为8 500千克,种植面积年平均4 000亩。

怀牛膝是焦作市平原地区的主要栽培品种,焦作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降水量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排灌条件优越,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药农管理经验丰富,怀牛膝发展潜力很大,是理想的怀牛膝生产基地。因此,一是要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培育良种,提高单产,提高商品率。基地确定后,要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基地建设。二是要对怀牛膝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怀牛膝系列商品加工厂,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基地规划实现后,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商品药材200万千克,经济收入达1 200万元。

(三)怀山药生产基地

怀山药生产基地主要有武陟县平原区的4个乡、温县平原区的8个乡、沁阳县的6个乡,1956~1985年29年间平均每年种植6796亩,年产量达270万千克。该区地处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适中,土地肥力较高,排灌方便。该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具有怀山药生长发育的有利条件。

为了搞好山药的生产,要集中力量抓好山药基地的建设。因此,一是要扩大山药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商品率。二是要积极开展种植管理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优良品种,做好铁棍山药的提纯和复壮推广工作,建立怀山药系列产品加工厂,发展山药的多功能用途,改变单一药用的倾向,发展饮料、膳食等用途,扩大销路。三是开发利用山药蛋的深加工系列,增加群众收入。

(四)怀菊花生产基地

怀菊花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武陟县南部平原的4个乡,温县平原区的2个乡,沁阳市平原区的3个乡,博爱县平原区的6个乡,修武县平原区的6个乡,孟县和济源市的平原区也可发展怀菊花的生产。该区日照时间长,气温和阳光充足,土质疏松,排灌便利,降水适中,当地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栽培经验,是发展怀菊花的理想场所。为了搞好道地药材怀菊花的生产,要集中精力搞好基地建设。抓住现有怀菊花的系列产品,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发挥怀菊花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研究系列产品。使现有的菊花晶、药枕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五)竹林竹茹、生姜生产基地

该区位于博爱县中偏西部,包括清化、上庄、许良乡的大部及磨头乡的北部,柏山乡的西南部等。

该区竹林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焦作市独特的药材资源区。该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年来群众又有传统的编织技术和习惯。应有计划地发展新竹,扩大竹茹的生产,在上庄一代生产的生姜,已闻名全省。

(六)故子、薏苡仁生产基地

故子、薏苡仁生产基地主要在博爱县南部和修武县的东部,种植面积达500亩,最高年收购量出现在1970年,达17万千克。故子在焦作市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文字记载,早在1866年从江西引种成功,亩产400余千克。

该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适中,当地药农具有种植故子、薏苡的丰富经验。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技术为发展故子、薏苡仁生产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焦作市所产的故子色泽高,颗粒饱满,质量好,在全国有较高的声誉。

为了搞好优质故子、薏苡仁的生产,要集中力量抓好生产基地建设,配合农业部门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故子、薏苡仁的产量;同时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搞好粮药间作,以解决粮药争地的矛盾,要认真总结故子、薏苡的种植经验,积极探索故子的先进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药材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护故子、薏苡仁的生产发展。

(七)山楂生产基地

山楂生产基地主要建在修武县、济源县的山区和孟县的丘陵地区。焦作市种植的山楂以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商品多、质量好,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济源、修武种植的山楂区北与山西相邻,地势高,地域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为山楂的生产提供了十分理想的生产基地。因此,一是要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稳步发展。二是要在提高药材质量的同时,提高产量。基地确定之后,要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基地建设。三是要搞好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和推广工作。要建立健全科技体系,技术信息网络,推广新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发挥技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山楂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八)酸枣生产基地

酸枣生产基地建在济源市西部低山区。现有116万株酸枣树,年收购枣仁最高的1979年达6万千克。主要分布在济源市的邵原、王屋、下冶、坡头、承留6个乡。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干旱缺水,这些自然条件,为酸枣的生长提供了适生环境。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酸枣的传统优势,加强人工管理,建立野生资源自然保护区,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扩大酸枣的生产面积,增加产量,建立酸枣系列加工工业,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药材。

(九)山茱萸生产基地

焦作市山茱萸的生产基地位于济源市的山区和丘陵区,博爱县的北部山区,如水洪池、营盘沟、佛洞、留庄、东张延。1983年最高年收购量达1万千克。该区山势低缓、荒山面积大。林木覆盖度差,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适宜山茱萸的生长。山茱萸在济源种植历史较长,当地人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田间管理技术。在基地确定后,要积极改善基地建设,搞好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培育新品种,提高单产。

(十)连翘生产基地

修武县北部山区和济源市北部山区是焦作市连翘生产基地,也是连翘自然保护区。包括修武县双庙北部、西村乡北部、金岭坡乡和岸上乡中部,面积47万亩,药材适生地30万亩。1983年收购量达11万千克。该区是焦作市野生药材区,是山地向丘陵的过渡地带,虽沟谷连绵,但坡缓谷广,多为阳坡,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发展连翘的潜力很大。基地确定后要发挥荒山荒坡面积大的优势,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改善连翘的生长条件,积极发展连翘生产。

总之,巩固发展中药材生产地,一是要深挖潜力,扩大种植面积,提供更多的商品药材;二是要在提高药材质量的同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商品率;三是要加强基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要配合农业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小流域治理,涵养土地水分。主要搞好科研和科学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生产技术、培育良种等研究工作。发挥技术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商品基地能提供更多的商品药材。

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乡办、村办药材种植场的建设。并要抓好以中药材分布集中的自然区域为整体,划山为片,片块结合的村户联办,户户联办的野生药材发展区。还要扶持专业户、重点户,鼓励多种形式发展药材生产,做好药材生产中的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交流在药材生产的作用。实行生产责任制,确定发展品种及生产指标。同时在有利于发挥优势的原则下,在政策、指示、扶持基金上予以适当支持。

三、中药资源区划

中药资源区划在于摸清全市各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和中药资源的发展与分布规律,并给予适当评价。提出开发利用、保护的方向和途径。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达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采用归纳类似性、区别差异性、求大同存小异的方法,科学地分区。

(一)区划原则与分区区划原则

(1)中药材生产条件(包括中药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上的相似性。

(2)中药材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类似性。

(3)保持乡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二)区划依据

(1)一级区划主要反映区划性自然条件及其影响下的中药资源特征,按区划确定发展方向分区时,要求地形、地貌大体一致,水热条件比较接近,土壤、植被组合协调,发展方向和关键性措施基本相同。

(2)二级区划主要反映大区内部的自然差异和中药资源特点,根据差异合理布局。分区时,地貌类型和水热资源组合相似,资源特征及发展方向与措施相似。

(3)分区时,除分析评估自然条件对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影响外,还应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因素。

(4)突出中药资源特点,注意与综合农业区划及其他专业性区划相协调。

(5)为便于区划的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中药材生产收购,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还考虑了行政界限的完整性。

(三)分区

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采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药材类型的命名方式,将全市中药资源分为3个一类药材区,6个药材亚区。

四、分区论述

(一)北部太行山地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区

该区位于焦作市焦枝铁路以西以北及焦作到辉县薄壁一线以北的太行山山脉的南麓,西北部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毗连,包括修武县、焦作市区、沁阳市、博爱县、济源市的全部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1%。该区由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四个部分组成。

1.西北部中山连翘、山茱萸、冬凌草药材区 该区位于济源市北部的太行山脉自西向东走向,以及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区。包括济源邵原、王屋、承留、思礼、克井、辛庄和修武的双庙、岸上等8个乡,总土地面积95.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2.3%。其中药材适生地87.8万亩。

(1)自然条件和中药资源现状:

1)该区自然特征:①区域大、土地薄、耕地少、石头多,山高坡陡,群峰矗立,地势险峻。海拔多在800米以上,著名的天坛山(最高海拔 1 711米)和云台山(最高海拔1 308米)就在该区,最高峰斗顶1958米,沁河、蟒河、大店河、铁山河、东洋河从该区高山峡谷蜿蜒而去,流向黄河。土壤多为山地褐土、棕壤土、红黏土三种,土层极薄,分布不均。冲击层一般为0.5~2.0米,地块零碎。耕作难度大,部分耕地挂在山坡上,人称“悬田”。荒山、坡地面积大,垦殖指数低。②气温偏低,雨量偏多。该区年降水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为774.9毫米,比全市平均年降水量多,降水中心王沟、虎岭一带多年平均降雨量达814.6毫米。年平均气温在9~10℃,比全市平均气温低。年平均积温4700℃,年太阳辐射总量115.9千卡/米2,日差较大,昼夜分明。山上和深谷气候区别很大。

2)中药资源现状:该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交通条件差,运输十分困难。人为活动对自然资源破坏较少,自然植被条件好。森林覆盖度高达62%。在济源县境内的黑龙山墁坪还保存有一片以辽东栎为主的原始森林,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此划定了10余万亩的猕猴自然保护区。焦作市几个大的国营林场都设在这里,林木繁茂,遮天蔽日,给多种动物、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适生条件,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该区降水量偏多,地表水丰富,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各种生物需要,是焦作市野生药材的聚生地,药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保存率高,主要品种有野生的连翘、冬凌草、知母、黄芩、桔梗、五味子、野山楂、柴胡、苍术、桃、杏等,还有种植的人参、天南星、党参、牡丹皮、木香等,珍稀动物药材麝香、豹骨、狼、大鲵、猕猴、鼯鼠等也分布在该区,计200余种。药用动物、植物是焦作市中药资源的重点保护、开发、利用区。

(2)发展方向与布局:根据自身特点,该区发展方向应是:以野生资源为主,发挥该区资源优势,加强现有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采挖,保护药源,突出发展优势品种,在济源县思礼乡的郑坪到王屋乡天坛山、邵原乡鳌北山广大山区建立野生药材保护区,封山护药,使该区主要品种都要有一个较大发展,1990年争取连翘产量达到160万千克,猕猴桃产量达到5万千克,五味子产量达到5万千克;2000年以上品种分别达到180万千克、20万千克和10万千克。从辛庄的五龙口经克井、思礼两个乡的北部,承留乡的虎岭一带地方,冬凌草和山萸肉蕴藏量极大,要采取保护措施,争取到1990年山萸肉产量达到8万千克,冬凌草达到60万千克;到2000年,山萸肉产量达到25万千克,冬凌草达到100万千克。在这一带要大力发展柏树,争取1990年柏子仁产量达到10万千克,2000年产量达到15万千克。在辛庄乡沿山一带发现有知母、狼毒资源优势,发展知母野生变家种,力争1990年达4万千克。另外,利用天坛山药材培植场的基础,扩大人参和天麻的野生变家种栽培,力争到1990年试验田面积分别发展到5亩和10亩,到2000年分别达到30亩和20亩。在修武岸上乡和双庙乡北部同样可以发展天麻的野生变家种,使焦作市天麻能自产自供。

(3)存在问题:

1)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差,严重影响中药材生产的发展。该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山区地形的影响,干旱、大风、冰雹、霜冻、低温等灾害频繁,冬季干冷,春季时有风,夏季多暴雨,对药材生产有一定影响。

2)长期以来,中药生产没有列入计划,重视不够,保护不当,管理不善,无计划采挖,中药资源遭到破坏。资源面积日趋减少,部分资源已濒临绝迹。

3)中药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紧俏野生药材连年采挖,抢收抢购,不注意采育结合。破坏了资源,降低了药材质量。

4)科学技术水平低,交通不便。药材生产缺乏综合利用,没有深加工设施。药材出售多处于原始粗加工,加大了运输量,产量小,经济效益低。

5)大量中药资源没有开发利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4)主要指示:根据该区山坡面积大,耕地少,条件差,自然灾害严重等条件,应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山区的各项政策,结合中药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具体规划。

1)要配合农业部门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结合林业部门造林规划,发展林木类药材,实行封山育林,旱药和水药间作,种树种草,绿化荒山,提高森林的覆盖率。逐步恢复荒山坡地植物,调节气候,降低风速,涵养水分,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2)切实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坚持封山护药、人工围管分区轮采、合理采挖、采育结合的指导方针,综合开发利用现有资源,采用野生变家种,扩充药源。

3)掌握药材生产规律,推广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药材质量。充分发挥山萸肉、冬凌草、知母、连翘等传统药材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4)发展交通,办好农电,解决药材就地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问题。以药补农,以药养农,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坚定人民群众建设山区的信心。还要搞好产、供、销等环节的协调,疏通渠道,扩大销路。

5)注意新资源、新品种的发现和开发利用工作。

2.北部低山丘陵山楂、全虫、酸枣野生药材区 该区位于市区的北部,包括修武县、焦作市区、博爱县、沁阳县、济源县的大部分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2%。

(1)自然特点和中药资源现状:

1)该区自然特征:该区山势低缓,海拔在400~800米。相对高度300米,岩石裸露。岩层以砂质为主,间以泥质砂岩、泥岩等。岩层软松,易于风化,故切割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荒山荒坡面积大,土壤多为褐土、黏土、红土、砂浆土。耕地瘠薄,林木覆盖度较差。近年来主要有人工油松、侧柏等混交林覆盖。缓坡和沟底有多种植物及杂草丛生。该区气温较平原低,年均为12.5℃,但高于中山区。年降水量较多,为700毫米左右,低于中山区,高于平原区,无霜期190~210天,日照充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5.2千卡/米2,年平均积温为4800~5 000 ℃。因地势倾斜度大,水源涵养差,干旱缺水是该区的主要特征,但该区日照充足、温度高,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2)中药资源现状:该区植被少,除有少量次生栎树外,大部分山巅岭尖多生长有人工刺槐、油松、侧柏等,山顶生长有马甲刺、荆条、小酸枣等,小酸枣是该区分布最广的中药材,另有防风、五加皮、远志、艾叶、山萸肉、山楂、核桃、柿、杏、槐米、白头翁、漏芦等;动物有獾、全虫、土元、夜明砂等,贵重中药全虫在该区蕴藏量很可观,是该区的主要品种;矿物有硫黄、磁石、钟乳石等300余种,其中酸枣和全虫是焦作市主要品种,产量大、质量好,深受国内外好评。

(2)发展方向:根据该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中药资源优势,依照生态环境的适宜性,酸枣、山楂、柿、全虫、桑树为该区主要发展品种,力争1990年在该区发展酸枣达300万株、建立400万株的山楂生产基地,800万株桑树生产基地。利用该区地势,在山顶栽种侧柏树,荒地、荒坡营造以柿子、山楂为主的经济林,田头地边条件好的栽种桑树,条件差的种小酸枣,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同时要加强山萸肉现有生产基地的管理,在博爱县境内开辟新的山萸肉生产基地,还要利用荒山荒坡现有草场资源的利用,保护五加皮(红柳)、远志、艾叶、桔梗、防风等药材资源,合理捕捉全虫,保护资源。

(3)存在问题:

1)盲目垦荒,植被被严重破坏,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对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和管理不够,无计划采挖,药材资源遭到破坏。

2)干旱缺水,耕地瘠薄。群众收入低微,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对主要资源酸枣等不能综合利用,深入加工,致使资源浪费,甚至部分遭受破坏。

3)在中药材生产上缺乏有机组织和得力措施,使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对中药资源开展利用不够,该区尚有许多品种的价值没有得到全面认识。

(4)主要措施:

1)退耕还林、还牧,保持生态平衡,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兴修水利,为中药生产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

2)发展该区荒山荒坡大的优势,大搞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阻滞或减弱地表径流,提高土地蓄水能力,改善中药材生产条件。

3)对一些山坡面积大、耕地面积广的村庄,要明确牧副农结合的方针,把重点放在林牧和中药生产上,发展山楂、杮子、侧柏、杜仲等经济林带,条件差的大量发展小酸枣等耐旱作物,力争以药补农,增加经济收益。

4)积极发展中药材就地加工或深加工,就地转化,综合开发利用,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闲散劳力发展加工业,当前主要发展酸枣加工,可制酸枣露、酸枣酒等产品,同时发展山楂、核桃、猕猴桃、柿等主要产品的工副业体系,建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

5)利用饲草资源,开展养殖业。发展牛羊鸡等,增加药材资源,富裕当地群众。

6)合理采挖当地药材,保护野生资源。特别要注意保护全虫、五加皮(杠柳皮)等主要品种。

(二)丘陵岗地山楂、山茱萸发展区

该区包括济源、孟县的黄土丘陵区和博爱、修武、沁阳的山坡丘陵区,占约全市总面积的8.4%。

1.自然特点和中药资源状况 该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一般在130~300米之间。相对高度150米,成土母质为泥页岩和砂岩。除少数丘陵有基岩裸露外,主要是立黄土,土层厚,质地松散,抗蚀力强。受流水侵蚀切割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不同程度地形成残垣阶地,沟谷纵横。小地貌多姿多态,保水力差,怕干旱。区内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为14.6~14.9 ℃,形成一个“温暖层”。太阳辐射总量为年平均119.5千卡/米2。年平均积温为5100℃。无霜期为221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47.3毫米。山前丘陵区由于长期遭受山洪冲刷,风雨侵蚀,地表多有深浅不一的冲沟和形态各异的砾石堆。多为石灰岩,岩石破碎,渗水性强,该区除少数人工造田外,大部分是闲散荒地。水资源缺乏,干旱发生频繁。

黄土丘陵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植被稀疏。以种植业为主,主产小麦、甘薯、玉米、谷子、豆类等抗旱作物,野生中药资源分布零星。有天花粉、地骨皮、茜草、远志、地丁、透骨草、蒺藜、苍耳子、全虫等200余种,该区又是焦作市家种和引种药材如山楂、山萸肉等的主要产区。

2.发展方向与布局 该区荒山荒坡、闲散土地面积较大,植被条件差。应在这两个条件下加以发展。该区是山萸肉引进栽培成功的试点,当地条件又适宜山萸肉的生长,可大力发展,把该区建设成焦作市山茱萸的主要的生产基地,力争到1990年发展到12万株,产量12万千克;到2000年发展到20万株,产量达49万千克。在该区大力发展山楂的生产,近年来山楂在黄土丘陵区的发展很快,有的已经成为山楂的专业村,从育苗、栽种、采集、储存到部分加工。经济效益颇高,同时该区气温、土壤条件又适宜山楂的发展。可建立焦作市的山楂生产基地,力争到1990年发展到200万株,产量100万千克;到2000年产量达250万千克。山前丘陵区可主要发展全虫生产,从目前蕴藏量2吨发展到1990年约2.5吨,使之成为焦作市第二个全虫生产基地。同时据该区特点,在沿黄河一带发展大枣、葡萄生产,变栝楼野生为家种。提高产量,利用荒坡草场植被条件,保护小三类药材资源。

3.存在问题

(1)重耕轻药,多年来中药生产发展缓慢。

(2)不注意利用自然条件,盲目垦荒为田。水土流失严重,中药资源遭到破坏。

(3)当地综合加工用率低,对生产缺乏统一管理,有抢青收购、药材定量不稳情况。

(4)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在当地不能发挥作用。

4.主要措施

(1)落实政策,克服单一重视粮食生产的传统思想,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林药,改变生态环境,保护中药资源。

(2)加强对中药的统一管理,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特别是对山萸肉、全虫等紧缺贵重药材,防止抢购、抢收,逐步实行计划订购,提高药品质量、保证群众的经济收益。

(3)逐步发展以加工山楂、山萸肉等产品的加工业,使生产和加工相协调。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以工补农,以药补农。

(4)普及、推广科学技术,培养农村中药生产技术人员,加强对山萸肉、山楂、全虫的生产技术管理。

(三)平原家种家养药材区

该区是沁河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区,总称河流冲积平原。分布在焦枝铁路以南、以东的广大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59%。

1.平原四大怀药生产区 该区位于焦枝铁路以南,沁河两岸,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包括武陟、修武、温县、博爱、沁阳、孟县、济源的全部平原。共计83个乡,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5%。

(1)自然条件与中药资源现状:该区位于焦作市以南以东地带,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属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光能充足,气候温暖,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养分丰富,耕地面积广,水资源丰富,降水量适中。土壤多为两合土、立黄土、沙土,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自然气候适宜,对四大怀药及其他药材的生长极为有利。

该区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是焦作市政治、文化中心。种植集约化程度高,群众经济生活水平高,文化教育科研单位集中。区内物资供应、信息传递、技术交流等都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公路、铁路网布全市,四通八达,交通极为方便,为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该区适宜粮、棉、油的生产和多种经营,中药材生产以家种、家养为主,道地的四大怀药就分布在该区,大宗种植的药材有故子、丹参、玄参、白芷、板蓝根、白芍等,野生药材主要有蒲公英、茵陈、香附、白茅根、罗布麻等。野生药材品种较多,但分布零星,产量小。由于该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降水量适中,对于发展中药材养殖很有利。

(2)发展方向与布局:该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应充分发挥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优势,发展家种家养药材,进一步抓好中药材生产技术、收购、加工、管理等项工作,实行科学种植、计划管理。在提高药材质量的同时,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搞好市场预测,用技术信息来指导生产,根据市场需要,以销定产。变盲目生产为合同生产。搞好产、购、销平衡协调。重点发展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生产。力争到2000年在该区怀山药发展到1.5万亩,总产量达250万千克;怀地黄发展到3万亩,产量600万千克;怀牛膝发展到1万亩,总产量达200万千克;怀菊花发展到1万亩,总产量达150万千克。大力发展故子、薏苡仁等高产药材品种,在一些土壤条件差的地方发展丹参、桔梗、白术、玄参等药材的生产。充分利用庭院栽培栝楼、葡萄,四季栽培山茱萸、杜仲。使中药材在该区有适当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该区水域和家庭养殖优势,发展药材生产。

(3)存在问题:

1)四大怀药属高产品种,年产量大。由于没有做好市场预测,使种植无计划,产、购、销合同不完善。中药材实行全面开放,多渠道经营后,计划指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出现失控而盲目发展。“少了赶、多了砍”的被动制约局面时而出现,群众卖药难,价格不合理,影响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2)粮药矛盾长期解决不好。群众注意当年收益,重视粮食生产,中药材价不稳定,时收时不收或因价格偏低,经济收入少,见效慢,群众不愿种药。

3)该区是道地药材: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的主要产区,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种植面积减少,收购量逐年下降,道地药材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4)对综合利用认识不足,不重视三类药材的采集,使很多中药材如牛、羊、猪的胆汁被浪费。

5)水域养殖利用率低。

(4)主要措施:

1)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粮为主,多业发展,贯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积极发展引种和野生变家种家养,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粮药间作、菜药间作、果药间作,间作是在生长季节内增加种植次数,加大种植密度,解决粮药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2)落实农业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种药的积极性。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加强计划指导,签订定购合同,按质定价,促进中药材的发展。

3)加强怀山药、怀地黄、牛怀膝、怀菊花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发挥其传统优势,使栽培技术规范化、指标化。提高商品药材声誉,扩大外贸出口,争创外汇。

4)积极引种,培育优良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提苗复壮,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种植要区域化,要尽快培育出适合本区域内种植的新品种。

5)充分利用田头、路旁的闲散土地和水域面积。发展中药材生产。

2.西北部平原竹林竹茹、生姜区该区 位于博爱县中偏西部。包括清化镇全部,上庄、许良乡的大部,磨头乡的北部和柏山乡的西南部。共78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31188亩,占博爱县总面积的17.7%。农业人口113 568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5.3%。劳力46 551个,占全博爱县总劳力的36%。药材适生面积8万亩,占该区总面积的68.7%,人均0.7亩;农业耕地6.8万亩,人均0.6亩。有竹林1.5万亩。该区是博爱县人多地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之一。

(1)自然特点和中药资源现状:该区为丹河左岸的洪积、冲积平原,土壤质地黏重。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垆土、潮红垆土以及黏质鸡粪土、潮黑垆土等。土壤养分含量高,含有机质1.6%~2.5%,全氮0.090%~0.133%,碱解氮(68~88)×10-6、速效磷(14.0~15.9)×10-6、速效钾(212~223)×10-6。本区依山傍水,背风朝阳,热量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4.1 ℃,7月平均气温27.4℃。1月平均气温0.4℃。年降水量600~620毫米,地下水资源丰富。该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以来,总投资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万元)建造丹东灌区,修干渠29.3千米、支渠123千米、斗渠622千米,灌溉面积达11.12万亩。有利于竹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为药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旁、竹林边、沟沿上多生长茵陈、车前子、蒲公英、地骨皮、薄荷、白英、铁灵仙、紫苏、泽兰、金银花、栝楼、地丁、半夏、野牛膝、白茅根、扯根菜、干屈菜、蒲黄等,河道里多生长三棱、荇菜、浮萍等。竹茹、竹沥油由竹子加工而得,上庄姜也是该区的主要土特产,味鲜质优,畅销省内外,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交叉品种。

(2)发展方向和布局:该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为竹子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有竹林1.5万亩,年产原竹650万千克,每年产竹茹3000千克。多年来群众又有传统的编织技术和习惯。应有计划地发展新竹,把竹林面积由现在1.5万亩逐步扩大到2万亩,建立竹子生产基地。并通过产品加工,大量收购竹茹。使竹茹产量到1990年达到5000千克,到2000年达到1万千克。在上庄一带发展生姜生产,同时开展对生姜的药用和食用加工,扩大销路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竹林的周围沟篱旁边大力发展栝楼生产。计划到1990年种植栝楼5万株。产量1万千克,2000年发展到10万株、产量达到2万千克。

(3)存在问题:

1)竹茹蕴藏量很大,由于收购工作跟不上,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2)生姜大部分是鲜姜出售,没有认真进行药用和食用加工,增大了储运量,减少了经济收入。

3)水生药材和其他小宗药材,缺乏组织采挖和收购,单纯依靠药物入调,造成本地资源浪费。

(4)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发展竹子生产,在竹林区建立竹茹收购网点,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

2)利用竹林篱旁、沟边、河沿等闲散土地,种植栝楼、金银花等药材,发展小宗常用药材生产。

3)对姜的加工利用要进行专门研究,开拓新用途,提高经济效益。

3.北部平原故子、薏苡仁生产区 该区包括博爱县南部的孝敬、界沟、张如集、苏家作、金城5个乡和修武县五里源乡、周庄乡、城关乡、葛庄乡北部。

(1)自然特点和中药资源现状:该区人多地广,土地平坦,地下水位高,在1~4米之间。主要土类型有潮垆土、潮壤土、两合土等。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力强。水利条件优越,年均气温14.4 ℃。

该区是焦作市的主要粮食产地,又是药材引种栽培的主要区域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866年,张如集乡南里村宋告恒从江西吉安引进故子在该区栽培成功,种植面积达200亩,亩产20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10万千克左右,1970年达历史最高峰176650千克。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其余大部分调往外地。近几年种植面积和收购量有所下降,但每年总收购量仍在3000千克以上。该区生产的补骨脂个大饱满质优,临床疗效较高,历史悠久,故称怀故子,是焦作市道地药材之一。

该区是家种、家养药材的聚生区。品种多、数量大,主要有故子、花粉、香附等40多个品种,也是焦作市四大怀药的宜生区。

(2)发展方向与布局:该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充分发挥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建立故子生产基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

补骨脂在博爱县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根据1961~1986年购销统计数据的分析,总的趋势是由低到高、由少到多,前景仍是广阔的。特别是该区产的故子色泽高、颗粒饱满、质量好,在全国各地均有较高声誉。1984年新乡地区将博爱县确定为种植故子的生产基地。博爱故子已驰名全国。

(3)存在问题:

1)该区为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产值高,轻视中药生产的发展,中药资源采挖不力。

2)市场价格不稳,造成故子生产发展不平稳。

3)对故子综合利用开发不够。

(4)主要措施:

1)扩大和稳定种植面积,发挥故子的优势,培训技术人员,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

2)搞好故子的综合利用。完善故子的传统剂型的生产,结合食品工业及饮料制品,开发故子汽水、故子药酒、故子啤酒等系列产品。

4.黄河滩白茅根、罗布麻、香附药材区 该区位于黄河北岸,包括武陟的5个乡,温县的5个乡,孟县的4个乡部分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的4.1%。

(1)自然特点及中药资源现状:该区由黄河长期泛滥形成,是一处游荡河滩,河床游动无常,地面平坦,面积极不稳定。大部分为淤积土,以黄潮土、两合土为多,土壤质地差,结构不良,保肥保水力差。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易受干旱、风沙、碱之害。

该区主产白茅根、败酱草、芦根、罗布麻、香附、上下甲、大蓟、小蓟等20多个品种。

(2)发展方向和布局:

1)发挥传统优势,保护野生资源,有计划地引种适宜滩区生长的药材品种。

2)开发利用白茅根、香附、败酱草等资源,药材部门做到认真收购,使物尽其用,提高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

3)在不影响排洪的原则下,在滩区建立药用植物保护林,开发利用黄河滩,发展中药生产。

(3)存在问题:

1)防洪工程不健全,面积不稳定。药材产量难以预测,使开发利用工作受到影响。

2)收购价格偏低,野生药材资源无人问津,自生自灭,浪费资源。

(4)主要措施:积极组织对白茅根、香附、罗布麻的收购工作,优先利用本区野生药材,提高群众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