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产销历史及其演变
四大怀药均系太行山里的野生种经驯化而成为栽培品种的。在沁阳市西北神农山的老君洼、正北沟、大月沟等处,至今仍遍布着野山药、地黄、牛膝、菊花,仍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岭等自然地名。但从何时开始栽培四大怀药却说法不一。有的说:“夏周时已开始在沿山一带和丹河沿岸村庄由野生变为家种,距今有三四千年的种植历史。”(马汴梁)也有的说,四大怀药的栽培应该从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山药算起,即便如此,其栽培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到宋明时期,四大怀药被公认为道地药材,药农种植怀药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产量也迅速提高。到清代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13500亩,总产量超百万千克。清光绪庚子年(1900),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千克、菊花2.3万千克、牛膝5万千克。
四大怀药的销售,也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四大怀药集中产地的温县、武陟、沁阳等地,经营怀药的行栈货庄都在百家左右。他们根据行情,采取预约种植面积、预付定金、包管销售等方式,扶持药农生产,组织怀药行帮,垄断怀药市场联合组织出口,和全国其他药行帮会竞争、抗衡,在北京、天津武汉、西安、广州、香港等地都设有办事机构,在全国13个药材帮会(汉口帮、陕西帮、四川帮、广东帮、宁波帮、江西帮、老河口帮、祁州帮、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和怀药帮)中独占鳌头。在药材市场上,怀药帮讲求信誉,服务周到,货真价实,包管来回,赢得了崇高的信誉。北京、天津、同仁堂等大药店,都由怀药帮包供四大怀药及其他名贵药材。怀药帮声誉日高,实力也最强。建立在禹州西北隅的怀庆会馆,占地15亩,建有恢宏的大殿,左右有配房,殿前有拜台、拜殿,前有大影壁,山门、戏楼、钟楼、鼓楼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十三帮一大片,比不上怀帮一个殿”之赞。在安国,怀药帮曾一次捐银40万两,资助当地修建药王庙,可见其实力之雄厚。1923年,退伍军人张子杰曾经联合温县、沁阳、武陟、孟县(今孟州市)等地怀药行栈,集资白银百万两,成立怀药股份有限公司,仅纳税款一年竟达万余元。日寇侵华期间,将各地药材行栈均捣毁、挤垮,并强行将四大怀药运回日本加工后在世界各地倾销,大发横财。抗日战争后期,日寇控制得更严,沁阳城四门紧闭,限制行人出入,唯有运送怀货的人可以自由出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四大怀药作为“国药”被列为国家计划管理物资,由政府组织生产,国家医药部门统一经营管理。
20世纪50~60年代,四大怀药的生产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1959年国家收购地黄猛增至420万千克,其他三种怀药收购量亦有很大增长,仅武陟县就收购地黄76.15万千克、山药1.9万千克、牛膝16.05万千克、菊花4.25万千克,是当年销售量的2倍,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产量高峰,造成商品积压。此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其种植面积受到粮食生产的挤压,大幅度缩小,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紧缺时期,即所谓的生产“低谷”。
为了保护和发展怀药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国家采取了发放预付定金,奖励化肥、粮食,改进加工设备等政策,有效地调动了药农的积极性。所以从1964年开始,怀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仅武陟、温县、沁阳就收购地黄620.6万千克、山药81.9万千克、牛膝98.7万千克、菊花9.6万千克,相当于当年销售量的4倍多,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大怀药产量的第二个高峰期。因为四大怀药是国家二类计划管理物资,实行全额收购,致使库存严重积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管理部门一度取消了奖励政策,降低了收购价格,并调整了产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药农种植怀药的积极性,致使再度出现四大怀药种植面积锐减、总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仍以上述三县为例,除武陟未统计外,温县、沁阳仅收购怀药48万千克,不及市场需求量的1/4,药库空虚供应紧缺,产销再次跌入“低谷”。
在此之前,国家的四大怀药生产计划一直是由怀药主产区焦作市温县、武陟、沁阳、孟州、修武、博爱(当时均属新乡地区)等市县完成的(菊花尚有亳州、杭州等地)。为了缓解产销矛盾,国家有关部门除了帮助焦作发展生产外,又安排了一些新产区,先后有18个省区引种怀地黄等怀药,并逐步扩大生产。以怀地黄为例,1979年全国收购怀地黄3300万千克,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当年销售量的2倍。虽然供求矛盾缓解了,但也出现了负面影响。首先是道地产品受到冲击,其次是连续3年产大于销,产品再次出现严重积压,迫使新产区调整生产,老产区压缩种植面积。新产区产品无道地可言,品种退化,质量下降,销售不畅,致使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83年收购量仅为需求量的1/3,再次跌入“低谷”。
此后,国家对四大怀药的生产改计划管理为指导性管理,由市场调节产销。由于库存不多,市场供应紧缺,价格上涨,又大大提高了药农种植四大怀药的积极性,1984年达到产销基本平衡。由于经营渠道多种多样,社会需求量大,此后几年的怀药生产仍处于发展趋势。
四大怀药产区的药农,曾凭自己的亲身感受,总结历年生产销售经验,编出顺口溜:“紧三年,慢三年,不紧不慢又三年。”然而一般药农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很少能够全面了解市场情况,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和药商的口碑种植,往往会造成产销不均现象的局限,不是市场紧缺,就是仓库积压。有一些药商为追求高额利润,竟将别处的药材购进,加工后冒充怀药销售,甚至出口国外,更有一些药商打着怀药招牌招摇撞骗,扰乱国内外市场,败坏怀药声誉,怀药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有些药农片面追求产量,种植不讲科学、不避污染,致使品种退化、混杂,品质下降、失真。
四大怀药是我国出口的大宗药材,以量大质优著称于世,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1988年仅怀地黄就出口860万余千克,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有资料显示,怀地黄的年需要量约为1 100万千克,需种植面积约79 500亩,生产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仅靠市场调节,药农的种植常常有很大的盲目性。
值得欣慰的是,四大怀药产销中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已将四大怀药作为“国药之宝”列入开发计划。1999年,科技部、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焦作市政府做出全面规划,层层建立专门机构,划拨专项经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开发,并在武陟、沁阳、温县建立道地怀药规范化种植基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8月7日发出公告,认定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的原产地为河南省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现辖行政区域,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开始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种植、深加工,逐步实现怀药种植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进行种苗培育、繁殖、复壮的研究,将怀药种植面积扩大到19.9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