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药王庙

第四节 汉口药王庙

怀药商人不仅在本埠发展怀药贸易,而且还在外地经营怀药。怀药商人在省外的主要经营地首推湖北汉口,并建有药王庙。

汉口作为近代著名通商口岸,历来“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八方商贾贸易、栖身之地。清代初年,汉口市场繁荣,百货纷呈。外来的商贾,按地域行业结成帮派。怀庆府的武陟、温县、孟县(今河南孟州市)等地药商在汉口筹款兴建药王庙,以供怀庆府药商聚会议事、交流商讯之用。

汉口的药王庙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新安街。1689年,怀庆府的怀药商人投资置买了约25亩后湖荒地,不仅修建了药帮一巷、药帮二巷、药帮三巷和药帮大巷作为怀药商人宿舍和药栈,经营怀药生意,而且还修建了一座药王庙。《夏口县志》曾记载:药王庙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武陟县、温县、孟县在汉口的药材商集资兴建,主持事务的是贾椿园与陈荆山。初名“怀庆会馆”,乾隆年重修时,改名“覃怀药王庙”。其性质乃纯粹经营怀药贸易,凡西货、西药、京杂货商号不准入帮。

药王庙的建筑宏伟壮观,气度不凡,耗资巨大。其由三部分组成,即前、后大殿和后花园。庙门坐北朝南,门前是药帮二巷,西连风麟禅寺。“药王庙”三字匾额悬挂于前大殿正门之上。庙门前一对白矶石狮分在左右,每个石狮身上和脚爪旁雕有小石狮,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石狮身高两米余,宽一米许。进山门,有钟楼、鼓楼各一座。两旁各有一碑亭,碑上记载着修庙的经过。接着是戏楼,戏楼两旁是看楼,楼上为女座,楼下是男座。卷棚分设两边,卷棚前的石台阶中间是甬道,甬道两边有白矶石雕花栏杆,杆柱上坐卧着许多石狮子,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前面有一水池,池中鲤鱼闹莲。卷棚两边还建有两个配殿。正中是大殿,六角六个狮头,栩栩如生。大殿和卷棚周围挂有48盏牛角宫灯,珠子、丝须挂满周围,金碧辉煌。大殿神龛内供奉药王孙思邈的牌位。墙壁上挂有许多名人字画。大殿两厢设有更衣室,为朝拜者提供方便。更衣室楼上堆放着祭祀之物。大殿后有大阁,大阁两侧为东、西花园,东花园有火神殿、假山、鱼池、凉亭。西花园有各种奇花异草。再往后便是延寿桥。庙内庙外还修有很多药商住房和存放药材的处所。会馆建筑雄伟,艺术价值较高。龙与狮造型之美、雕工之精细极为罕见,名人字画十分珍贵,建筑工艺独具匠心,所用的建筑材料多系河南产品,以示河南人的技艺和乡土气息。

335

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中药材同业公会成立于药王庙。覃怀会馆在庙内创办的覃怀小学,1956年改为市立药帮巷小学。如今,药帮巷小学早已被撤销,校址及庙、馆遗址成为市财经学校的一部分,新的大门改在药帮巷。

在药王庙残存的建筑物墙上,发现尚有清末补刻的石碑两块。这两块碑文详细地记载了药王庙的确切范围与修建时间,是考证药王庙及其附近一带历史变迁的有力佐证。其中,一块碑刻是吴来雨的卖地文契,其内容为:吴来雨“将自置荒地一大段,坐落循礼坊,坐北朝南,北至堤,南至街,东到大巷,西至杜家巷”,“卖于怀庆会馆,修建覃怀帮药王庙名下为业”。时间是“清康熙二十八年”。这份卖地文契,不仅详尽地说明了当时怀庆会馆买地,是为了修建“覃怀药王庙”,而且庙址北至长堤街,南至新安街,东到药帮大巷,西至杜家巷,四周墙界,如今尚历历可考。

另一块石碑是张本原的卖地文契。张本原将“祖遗后湖荒地一段,因逐年淹没,难于收获。合家商议,情愿贱售,另图生理。先尽亲族,均不承买。请凭中证说合”,甘愿“卖于覃怀帮药王庙名下为业。其地坐落循礼坊,水涨为濒湖,水退为荒地。其界东抵新安书院,自新堂界;西抵西会馆界;南抵某地并雷祖殿后界;北抵新安书院界。……时价大钱一百串”,落款时间也是“康熙二十八年”。从碑文中可见药王庙当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原来在药王庙门前的石狮子,颜色虽然斑驳,但威风仍不减当年,似乎还在为人们讲述怀商的辉煌。

在原药王庙附近,还有一所以药王庙命名的“药王庙小学”,虽然面目全非,但依然透露出昔日的气息。

乾隆年间(1736~1795),汉口药材业更为发达,成为汉口商业一大行帮,称为“药帮”,尤以药王庙四周药材行为多。汉口的怀药商人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即药王诞辰)和八月二十日均在武汉组织两次药材大会。药王庙内大戏助兴,大摆宴席,各地药商云集于此。怀药商号杜盛兴在龟山扬起朱砂放风筝,谓之红风放风筝。汉口怀商势力雄厚,杜盛兴的药材堆放成一条巷子叫杜家巷,该商号资金达60万两白银。怀药商号协盛全买了一条巷子叫全济巷,药材堆积如山,资金达100万两白银。在新安街一带,怀药商人占据的地盘有:药帮一巷、药帮二巷、药帮三巷、怀帮大巷、怀安里、杜家巷、全济巷等。由此可知,怀帮在武汉独占鳌头。

据调查:药帮巷位于硚口区东南部,长堤街东段与大夹街之间。清代成巷,附近有药王庙,又称怀庆会馆或药帮会馆,药材商行多聚集于此,故称药帮巷。因支巷衍生交错,又分成大巷及一巷、二巷、三巷。

药帮一巷东西走向,东起新安后街,西至大生巷。长150米,宽3米,水泥路面。门牌1~35号;2~20号。1967年改名灭帝巷,1979年复名药帮一巷。房屋较整齐,居民稠密,巷道狭窄,不通汽车。

药帮二巷东西走向,西起全新街,东至药帮大巷南端,折东延伸约12米,北端无出口。长113米,宽3米,水泥路面。门牌1~21号;2~52号。1967年改名抗美巷,1972年复名药帮二巷(杜家巷并入)。巷道狭窄弯曲,不通汽车。

药帮三巷南北走向,南起,长44米,宽约1米,水泥路面。门牌1~14号。1967年改名抗美大巷,1972年复名药帮三巷(聚寿里并入)。房屋低矮陈旧,居民稠密,巷道狭窄,仅可行人。

药帮大巷位于硚口区长堤街东段南侧。北起长堤街,南至药帮二巷。长约115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门牌1~27号;2~66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河南怀庆府属武陟、温县、孟县等县药商兴建怀庆会馆,就在此巷附近兴建药王庙,称覃怀药王庙。以药王庙颇具影响,街巷形成之初,多泛称药王庙或药帮巷,盛时聚集药材行70余家,药铺100百多家。药帮巷支巷衍生,此巷又称药帮大巷。1967年改名抗美大巷,1972年复名药帮二巷(怀安南里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药王庙庙产归公,原有建筑大多拆除,1954年,原庙址改建为药帮巷小学,原大殿前的汉白玉石雕游龙仍埋在操场内,校后残留的部分建筑已改为民房,校后操场墙土壁上,现有两块石碑,碑文记述了药王庙的修建年代及范围。两侧仍多老式楼房,居民稠密,巷道狭窄,不通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