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怀故子)
一、植物名称
补骨脂(《雷公炮炙论》),别名:胡韭子(徐表《南州记》),婆固脂、破故纸(《药性论》),补骨鸱(《本草图经》),黑故子、胡故子(《中药志》),吉固子(《江西中药》),黑同脂(云南)。本地别名:怀故子、故子(《新乡地区中草药选编》)。
李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状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
二、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补骨脂属植物补骨脂的果实。
三、应用历史
补骨脂始载于《开宝本草》,历代应用较为普遍。《药性论》谓:“治男子腰疼膝冷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李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本草备要》云:“壮元阳缩小便,膝冷痛肾虚泄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1985年版均有收载。补骨脂在焦作市,特别是在博爱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其最初是由博爱县张茹集乡南里村宋金恒于1866年从江西省吉安县引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里村200余户人家,800多口人,当时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少则几分地多则几亩地,总面积达200余亩,亩产200余千克,总产达5万千克左右,其价值人称“1亩园10亩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又有较大的发展,博爱县医药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组织收购,1962年收购500多千克,到1970年增加到176500千克,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5050亩,总产量52万千克,达历史最高水平。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其余大部分调往外地。除博爱县外,还带动其他县的种植,至今,还延续着种植补骨脂的传统。博爱县生产的补骨脂个大饱满质优,畅销全国各地,临床疗效较高,为当地道地药材之一。
四、植物特征
原形态为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全体被黄白色毛及黑褐色腺点。茎直立,枝坚硬,具纵棱。叶互生,枝端常侧生小叶1片;叶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1厘米,宽3~8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圆,基部心形、斜心形或圆形,边缘有粗阔齿,叶两面均有显著的黑色腺点;叶柄长2~4厘米,小叶柄长2~3毫米,被白色绒毛;托叶成对,三角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膜质。花多数,密集成穗状的总状花序;花轴腋生,长6~10厘米;萼钟状,基部连合成管状,先端5齿,被黑色腺点;花冠蝶形,淡紫色或黄色,旗瓣倒阔卵形,翼瓣阔线形,龙骨瓣长圆形,先端钝,稍内弯;雄蕊10枚,1束,花药小;雌蕊1枚,子房上位,倒卵形或线形,花柱丝状。荚果椭圆形,有宿存花萼,果皮黑色,与种子贴在一起;种子气香而腥,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五、本地特色
(一)药材分布
焦作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博爱县的界沟、孝敬、金城、张茹集、高庙等乡和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
(二)生长环境
补骨脂喜在温暖、湿润、肥沃和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在瘠薄和荫蔽的情况下生长不良。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生长。种子在15℃以上有足够水分、空气时就能发芽。成熟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博爱县在清明前后播种。补骨脂从6月起具有连续开花结果的特征。直至霜降前后枯萎。全生育期180天左右。
(三)质量鉴别
1.性状特征 补骨脂果实扁圆状肾形,一端略尖,小数有宿萼,长4~5.5毫米,宽2~4毫米。厚约1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具微细网纹。在放大镜下可见众多点状凹凸纹理,质较硬脆,剖开可见果皮与外种紧密贴住,厚不及0.5毫米,除去果皮后,可见种脐小点状,位于种子凹侧的上端略下处,全点位于另一端,种脊不明显。外种皮较硬,内种皮膜质,灰白色。无胚乳,子叶两枚,肥厚。淡黄色至黄棕色,陈旧者色深,其内外表面常可见白色物质。于放大镜下观察为细小针晶;胚根小,可见。宿萼茎部联合,上端五裂,灰黄色,具茸毛,并密布褐色腺点。气芳香特异,味苦微辛。
2.质量标准 补骨脂种子富含油脂。气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六、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二荒地或缓坡地种植。秋作收获后,亩施畜厩粪、土杂肥3~4吨、普钙(即普通过磷酸钙)50~60千克,施匀后深耕翻地,整平细耕后,以坡向或阳向开墒种植。坡地墒宽1.5~2米,平地1~1.3米;坡地墒高10~15厘米,平地15~20厘米。墒面整成龟背形,墒平垡细。
(二)种子处理
播种前先将种子用1毫克/千克三十烷醇或1毫克/千克赤霉素水溶液浸种12小时。实践表明:经过处理的种子能促进补骨脂的生长和发育,减少落花、落果,坐果率提高6.5%~17.4%,结实率增加21.6%~28.8%,产量增加31.5%~34.8%,增产效果显著。
(三)播种
1.直播 在适宜种植区,于清明至谷雨在整好的墒上播种。播种前种子用冷水浸泡48~72小时,使其充分吸水,捞出晾干。条播,在墒面上挖行距40~45厘米、窄墒3行、宽墒5行的条沟。塘播,按行株距(40~45)厘米×(15~20)厘米规格打塘。沟、塘深5~7厘米,在沟中每10厘米放种1~2粒,塘播每塘下种3~5粒。覆盖约5厘米厚的土,浇透水后再盖1~2厘米厚的干土。覆盖地膜保温保湿,7~10天即可出苗。
2.育苗移栽
(1)争取节令。解除与前作地的矛盾,确保全苗壮苗。
(2)省工省材。清明前后采取苗床育苗,加盖地膜或加罩小拱棚保温保湿,7~10天出苗,30~40天即可移栽。
按直播规格移栽,条栽行株距为(40~45)厘米×(15~20)厘米栽1株;塘栽以行株距为(40~45)厘米×(15~20)厘米每塘栽双株(分开栽),栽时压实根部,浇定根水。
(四)田间管理
(1)间苗定植。5月中下旬进行间苗。以株距15~20厘米留苗1~2株,间苗时,留大间小补缺,留壮间弱,保证全苗。
(2)中耕除草。植物移栽苗成活后或大雨后,要注意中耕松土除草,全生育期进行3~5次,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五)水肥管理
苗期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中、后期注意排水。全生育期必须保证两次追肥,第1次是在苗期5~10厘米时,亩施人粪尿1~1.5吨作为提苗肥;第2次是在植株中部叶腋花芽冒出时,亩用畜厩肥2~3吨、普钙20~30千克施于根部,作为促花肥。结合清沟培土盖粪。有条件时,在花蕾初期喷施两次0.2%磷酸二氢钾,作为壮籽肥。
(六)病害防治
(1)菌核病:主要为害茎秆,形成倒伏。病从上部叶片开始,产生褐色枯斑。后期蔓延到茎和茎基,产生褐色腐烂,其上产生白色菌丝和黑色颗粒状菌核,严重时病茎中空,皮层烂成麻丝状。防治措施:冬季清园,认真处理残体;控水排湿,降低土壤和棵间湿度;发病初期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任选1种均可。发病后期重点喷洒植株下部。
(2)灰霉病:在叶片上产生褐绿色、水渍状的大斑驳,茎部感病后产生淡黄斑块,花序腐败,各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状物,都会局部腐烂。防治措施:注意雨后排除积水,降低湿度;发病初期喷洒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交替使用。
(3)轮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产生圆形、褐色、具有同心轮纹的大病斑,病部质脆易裂,形成孔洞。防治措施:冬春清除病株残体,集中处理,减少菌源;发病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任选1种效果均好。
七、加工炮制
(1)补骨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炒补骨脂:取净补骨脂,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发出爆裂声时,取出放凉。
(3)盐补骨脂:取净补骨脂,加入盐水拌匀,闷透,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每补骨脂100千克,用食盐2千克。
(4)饮片性状:炒补骨脂形如补骨脂,具白色裂口。盐补骨脂形如补骨脂,微鼓起,色泽加深,气微香,味微咸。
八、化学成分
补骨脂果实、种子含香豆精类、黄酮类、单萜酚类以及挥发油、皂苷、多糖、类脂等成分。另含类脂化合物,内有三甘油酯、二甘油酯、单甘油酯、蜡酯、碳氢化合物、极性类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