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山药栽培技术国家标准

第一节 怀山药栽培技术国家标准

以下内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怀山药》(GB/T 20351—2006)“附录B(资料性附录)怀山药栽培技术”。

B.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性好的壤土为宜,避免在3年内连作。

B.2 施肥及整地

B.2.1 常规种植法

B .2.1.1新茬地一般在冬季,深翻晾晒(不要打乱土层),种植怀山药需深翻地80cm~90c m ,种栽繁殖需深翻地40cm~50cm,畦宽1.3m~2m。

B .2.1.2 春季种植时,结合整地,施入基肥,基肥量应占总肥量的70%以上,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75000kg(即每亩5000kg),磷酸二铵750kg(即每亩50kg),硫酸钾300kg(即每亩20kg)作基肥后,进行整地,以备种植。

B.2.2 开沟种植法

B.2.2.1 开沟种植:一般行距80cm,沟深80cm~120cm,同时自然隆起30cm~35cm 的高垄。

B.2.2.2 开沟前每公顷撒施优质干鸡粪1500kg (即每亩100kg),三元复合肥750千克(即每亩50kg)、硫酸钾450kg(即每亩30kg),过磷酸钙750k g(即每亩50kg),尿素375kg(即每亩25kg),严禁使用硝态氮肥。

B.3 播种

B.3.1 浸种

用5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芦头20min~30min,晾干待播。

B.3.2 播种期

4月上旬至4月中旬。

B.3.3 播种方式

按株行距(20cm~26cm)×(35cm~40cm)开沟条种,沟深5cm~7cm,芦头按一个方向平放沟中,芽头顺向一方,每个芽口相距23cm,每沟最后一个芽头应回头倒放,与最后第二个平行而头尾各向一方,播后覆土3cm~5cm,蹾实保墒即可。

B.3.4 种植密度

每公顷90000株~105000株(即每亩6000株~7000株)。

B.4 田间管理

B.4.1 中耕除草

每次浇水或雨后及时中耕,一般三次,第一次在搭架的同时浅耕3c m 左右,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第三次在7月底至8月初,只拔草不中耕,以免伤根。

B.4.2 搭架整枝

苗高20cm ~30cm 时,用竹竿或树枝搭架。8月上中旬摘除基部多余的零余子,每株保留50个~60个,促进根茎生长。

B.4.3 灌溉

山药种植前进行溻墒,种植后墒情不足时可补浇一次水,但水量不宜过大,保证山药正常出苗。7月份前,正值根茎伸长期,如遇干旱,只能少量浇水,不能大水漫灌,每次浇水渗入土中的深度不超过块根下扎的深度。8月份,进入根系膨大盛期,为促使块茎增粗,可浇一次透水。大雨或浇水过后应及时排除积水。

B.4.4 追肥

苗期和叶生长盛期,以追施氮肥为主,每公顷施入氮磷钾复混肥300k g (即每亩20k g )或饼肥375k g (即每亩25k g )。根茎生长盛期,每公顷施入氮磷钾复混肥300k g (即每亩20kg),收获前20d 内不应使用速效氮肥。

B.5 病虫害防治

B.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清洁田园、加强中耕除草,降低病虫源数量,培育无病虫害壮苗。

B.5.2 化学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时,应执行G B 4285和G B /T 8321(所有部分);同时,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合理混用,轮换交替用药,防止和推迟病虫害抗性的发生和发展。交替用药,注意用药的连续性和安全间隔期。

B.6 种栽更新

更换芦头周期一般为2~3年,方法是用零余子繁殖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