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菊花栽培技术国家标准

第三节 怀菊花栽培技术国家标准

以下内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怀菊花》(GB/T 20353—2006)“附录B(资料性附录)怀菊花栽培技术”。

B.1 种植地

B.1.1 种植地选择

要求土质疏松,中性或微碱性(pH7.0~pH7.7)沙质壤土,排灌方便。

B.1.2 整地

春季(3月下旬)平地,每公顷施腐熟厩肥30000kg~37500kg(即每亩施2000kg~2500kg)或饼肥1500kg(即每亩施100kg),深翻耕25cm 左右,平整做畦,畦宽1.8m~2m,如没有前茬作物的地块,可于前一年秋冬季进行土壤深翻,春季再整地。

B.2 种植密度

按行距50cm~60cm,株距20cm~40cm 种植,每穴1株~2株。

B.3 移栽种植

菊花移栽种植最佳时间,分株苗在4月~5月初,扦插苗在5月~6月,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傍晚,如遇少雨天气,土壤不够湿润,移栽后需浇定根水。

B.4 田间管理

B.4.1 补苗、蹲苗

怀菊花栽植后10d 左右,即可成活返青,若有缺苗应及时补栽,苗期应少锄少浇水,促根系下扎,控制地上部徒长。

B.4.2 打顶摘心

根据种植的早晚和枝条的长度,一般打顶3次。第一次在芒种前后,植株高20cm 以上时,选晴天摘除主干顶芽;第二次在小暑前后,摘除第一次打顶后长出的长20c m 以上的侧枝顶芽;第三次在秋分前进行,只需摘心,促其多结花。

B.4.3 中耕除草

B.4.3.1 次数

菊花苗栽植后,及时中耕松土,全年4次~5次,第一次在立夏后,第二次在芒种前后,第三次在立秋前后,第四次在白露前,第五次在秋分前后。

B.4.3.2 要求

第一、二次锄草宜浅不宜深,以后各次可深些,后期除草时都要培土壅根,保护根系,防倒伏,有条件的地方可割些无籽嫩草铺盖地面。

B.4.4 追肥

第一次在菊花栽植成活后,追施稀薄人畜粪水肥约15000k g /h m 2(即1000kg/亩)或尿素120kg/hm2~150kg/hm2(即8k g /亩~10k g /亩)兑水浇施;第二次在菊花分枝时,结合打顶培土施稍浓人畜粪尿22500kg/hm2~30000kg/hm2(即1500kg/亩~2000kg/亩),或者用腐熟油饼750kg/hm2~1500千克/hm(即250kg/亩~100kg/亩),加水浇施,以促使分枝和孕蕾;第三次施肥在现蕾前,大约7月中旬至8月份,每公顷追施人畜粪尿22500kg~30000kg 或尿素150kg 加过磷酸钙325kg 兑水浇施(即每亩追施人畜粪尿1500kg~2000kg 或尿素10kg 加过磷酸钙25k g 兑水浇施),同时可用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实行根外追肥,以促进多结蕾开花。根据情况适时补充微肥,如锌、硼等,可采用叶面喷施,每次施肥浓度要根据田间湿度来稀释。

B.4.5 灌溉

菊花种植时浇定根水;成活后,要少浇水,控制地上部徒长。6月下旬以后,要经常浅浇少量水,9月下旬孕蕾期前后不能缺水。追肥后,要及时浇水。雨后,排除地面积水,防止烂根。

B.5 繁殖育苗

B .5.1 分根繁育:在菊花收制后,原根不动,第二年清明后,将植株连根刨起,分开,直接栽种,为春菊花。

B.5.2 扦插育苗:在4月~5月进行,选用粗壮无病的新枝条作插条。截成10cm~13cm 长,摘去下部叶片,保留上部叶片,随剪随插。插条时先在苗床上开沟,沟距17cm,深7cm,按株距7c m 插入沟内,插条上端露出土面3c m 左右。覆土要压紧,最好再盖上一层稻草保湿。约20d 生根后,株高16cm~20cm 时,即可定植大田或麦茬地,行株距同分根繁殖。

B.6 病虫害防治

B.6.1 农业防治

B.6.1.1 选用健壮植株,培育健壮菊苗,种植时进行种苗消毒,推广发展脱毒苗。

B .6.1.2 实行轮作,合理间作,加强土、肥、水管理,清除前茬菊花宿根和枝叶,实行秋冬深翻,减轻病虫害危害基数。

B.6.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避性,使用灯光、色板、激素等诱杀,或有色地膜等拒避害虫。

B.6.3 化学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时,应执行G B 4285和G B 8321(所有部分);同时,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合理混用,轮换交替用药。交替用药,注意用药的连续性和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