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药贸易管理
明代中期以后,怀庆商帮即“怀帮”“怀商”形成。清康熙年间,怀商形成庞大的怀帮队伍,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运销四大怀药。
怀帮就是怀庆药商全行业负责人经过会议研究,订立帮规而成立的商帮。所有怀庆的药材商都是怀帮的成员。
加入怀帮的,无论大小商号,都须遵守怀帮规章。违反规章的,经过全行业会议,按情节轻重酌予处罚,情节重的罚其置办会馆内使用的家具和交纳建设费用,情节轻的加以批评或令其道歉。
怀帮成立,建设会馆之后,对怀属商人好处极大。举其重要者而言:①货物运往市场的运费可向帮内借支,待货物售出后归还。②货到销售地点,由会馆负责接收管理,如受到货主委托,价格合宜,也可代替出售并收回货款。③货物质量好坏不受行店欺哄,不致贬价出售。④货主可委托会馆代购商品。⑤怀帮商人住在会馆,一切方便。⑥办事迅速,往返汇款灵活便宜。
鉴于怀府药材生意日益发展,怀府其他行业商人便纷纷托人要求加入怀帮。以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为例,如杂货、京货、时货等行业的商人也都参加了怀帮。他们中大部分人从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大城市进货,带现款购货有些困难,因此央人介绍,要求将药业在各处售货之款留下,方便他们在本地交款。他们加入怀帮后,可以长期住在怀庆会馆,免得住客栈。他们对会馆开支自愿募捐。
外省外府的药材商人也有加入怀帮的。他们是因为买卖药材和其他货物,人生地疏,对于货物好坏、价格高低不清楚,甚至有货买不到手或卖不出去,必须取得联系才好办事。他们加入怀帮属于临时性质。会馆有什么开支,由他们自愿捐助。
当时,怀药经过加工后,根据各市场的销路,按质按量运去出售。山药是挑选又肥又大、两头整齐的加工。做成以后,选择好的装箱并运往上海、广州、浙江、香港、武汉等地。好坏都有客人收购。生地黄在加工以后分支头(即个头,等级按每斤多少个来分。由于地黄个大,加工成长条形,故称“支头”)出售。大约每500克有6~8支头,还有10~20支头的,也有24~40支头的;其余称小生地黄,价格低。支头大的多运往上海、广州、浙江、香港销售;汉口是支头大小都能销售;天津、济南、营口、西安、湖南、四川一律销售次货。牛膝从种植到收获都要经过技术处理和加工。怀牛膝的特点是根部身长肥大。装箱运往市场以前,挑选肥大的每5~6根捆成一把,用红棉绳捆,一捆大约500克,这种好货运往上海、广州等市场,绝大部分销于上海;其他市场销售的是次货。菊花春季时栽种,秋季成熟时收割。收割时间不能超过霜降,因其经霜打后就会变成粉红色,还得用硫黄熏成白色的才好出售。收割时用剪子把花朵剪下来,焙干凉透,装箱运往销售地点。
在收购时,各产地都有牙行(相当于现在的中介)组织,经牙行介绍,双方议价成交,牙行并抽取佣金。
当时,怀药商人为了垄断怀药市场,先将款贷给药农,以贱价从药农手中收货,待拥有大量货源后,又以“上吐下泻”的方式,将产地收购价提高,把市场价压低,以此来控制药农长途运销和外商来产地收购。并以汉口为基地设分庄于外埠,货物调运仍由怀庆总号掌握,经常保持货物总量的1/3为调度标准。价格均由总号通过成本核算,一般以30%为毛利标准操纵市场。总号和分号之间每旬互相通信一次,分庄和分庄之间每半月通信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写加班信或拍电报,时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怀药货源,掌握主动权,掌握货源吞吐量。在这期间,尽管大家表面上保持和睦相处,彬彬有礼,实则想方设法地抑制或压倒对方,以达到获得高额利润的目的。当时全国在武汉的药帮,发往买方的药材,一般从成交之日或发货之日起,先开计码小票,三天之内如发现货物不符,就可以退货,但怀帮以红笔号码,只允许复秤,不予以退货,当时唯有怀帮可以拒不执行退货的规定。